人大社新书首发|杨开峰等著:《中国之治》
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者们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回答。
该书由杨开峰教授领衔,何艳玲、胡宏伟、李文钊、刘鹏、孙柏瑛、孙玉栋、王宏伟、王虎峰、魏娜、许光建、杨宏山、杨开峰、叶裕民、张占录、张璋(按姓名拼音排序)等15位学者联合撰著。
文末有赠书福利。
杨开峰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如何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刚性、制度韧性与制度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如何将党和政府组织及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
如何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
如何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本书作者团队
(按姓名拼音排序)
何艳玲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与地方治理、社会治理、行政改革及公共行政理论
胡宏伟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保障、脆弱人群保护、公共政策分析、老年问题等
李文钊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策过程理论、治理理论等
刘鹏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风险治理、政府监管与医疗卫生政策
孙柏瑛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理论、地方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
孙玉栋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财政管理
王宏伟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和国家安全
王虎峰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医改政策和卫生管理
魏娜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改革、城市管理、社区管理和志愿服务
许光建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公共财政理论与政策、价格理论和价格政策等
杨宏山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策过程、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研究等
杨开峰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治理、绩效管理、政府改革、公共组织等
叶裕民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城市化、城市治理等
张占录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整治研究等
张璋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改革和创新、政府绩效管理、政策工具等
本书目录
第一章 把制度建设放在国家治理更突出位置 杨开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第一次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制度密码,第一次完整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治理效能,把制度建设放在国家治理更突出的位置。
一、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二、制度建设的总体逻辑
三、制度建设的发展逻辑
四、制度建设的组织逻辑
五、制度建设的评价逻辑
六、制度建设的构成逻辑
七、制度建设的运行逻辑
八、制度建设的行为逻辑
九、制度建设的改革逻辑
第二章 “一体四化”的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 刘鹏
新时代行政体制建设应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中心,以推进行政体系一体化、简约化、效能化和分权化为四维支撑,从而建设高效、法治、透明、廉洁的中国之治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行政基础。
一、一体: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行政组织一体化
三、行政流程简约化
四、行政方式效能化
五、行政关系分权化
第三章 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治理体系 李文钊
尽管对于政府工作的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标准,如科学、规范、系统、完备、高效等,但人民满意是对政府工作评估的首要标准。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有获得感、人民是否有安全感,应该成为政府各项工作最终的检验准则。
一、职责明确是政府治理的前提
二、行政体制和行政组织是政府治理的主体
三、依法行政是政府治理的内在要求
四、人民满意是政府治理的目标
第四章 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 许光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大制度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国经济领域最基础的制度,必须坚持好、完善好这一基本制度。
一、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论述
二、夯实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基础
三、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
四、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建设
五、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五章 中国之治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 孙玉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这一提法在真正意义上把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关系以法制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站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二、“富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三、“强起来”时期的财政体制
第六章 创新特大城市治理,推进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 叶裕民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新型城市化,基本特征是系统有序推进,最大贡献是对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探索,最重要结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城乡居民同城同权、共创共享新型发展格局。
一、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是我国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工程
二、尊重特大城市规模调控规律,创新特大城市治理模式
三、以可支付住房供给为突破口,建构特大城市非户籍人口民生保障体系
第七章 中国社会保障治理改革 胡宏伟
“应保尽保”兼有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的双重特点:它既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重要路径,即通过覆盖惠及更多人群、保障更高的待遇水平来提升国民生活福祉;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人群全面覆盖、保障需求全面满足,本身就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理想情景和根本目标。
一、“应保尽保”原则的治理意涵解析
二、“应保尽保”治理目标的挑战分析
三、“应保尽保”与基本医保治理改革重点方向
第八章 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中国建设 王虎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应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这里的“公平可及”是卫生健康工作的价值观,而“系统连续”则是健康服务的具体实施标准,二者一个是理念上的,一个是实践管理上的,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一、中国特色民生体系及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地位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健康中国的最新精神
三、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治理
第九章 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孙柏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强化了“一核多元”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政党、政府组织通过资源、组织、管理下沉的方式嵌入社会网络之中,构筑了政党领导、政府负责、多元主体力量参与治理的制度体系,共同治理社会领域的公共问题,这一体制可表述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整合式共治”社会治理模式。
一、治理目标:社会治理中国之治的愿景
二、治理场景:我国社会治理的问题回应
三、理论反思:超越“二元对立”的我国社会治理观念
四、整合式共治: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走向和路径
第十章 激发基层社会活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魏娜
社会治理要求主体多元化:有能力的政府、健康的市场、发育良好的社会组织。三者在社会治理中各有特点和优势,三方共同发挥作用是良好社会治理的基础。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就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要充分尊重各个主体的差异性和诉求的多样性,构建“倾听—协商—行动”的治理机制。
一、“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的界定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中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激发社会活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思路
第十一章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及行动路径 杨宏山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总结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推进制度建设,也要扩大地方自主权,支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创新,总结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时将可复制的地方经验纳入国家政策体系中。
一、城乡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求
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路径
第十二章 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的方法论探索 何艳玲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城市的具体表现,是将城市空间变成人本空间。城市发展不再无序地扩张和蔓延,城市治理者必须统筹城市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设计成为“场所营造的艺术”。
一、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论
三、指向市域社会善治的下一步行动
第十三章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王宏伟
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中,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短时间内在事故灾害现场汇集,彼此之间互不隶属,合作困难。统一指挥可以让应急管理活动相互协调,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防止无序与混乱,进而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
一、新时代的应急管理改革
二、应急管理体制变化的原因
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新体制
第十四章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张占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思想观念、理念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过程。相对其他领域,更需要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
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三、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四、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五、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五章 中国之治的工具基础 张璋
制度优势仅仅为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提供了一个前提,能否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取决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制度—执行—成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运作链条。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和执行上的高效性均是中国之治的前提,二者缺一不可。
一、治理工具: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
二、中国式治理:中国之治的工具特色
三、中国式治理背后的制度优势
相关图书
了解上述两本图书更多信息,请点击:
中国之治高举21世纪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当当购买请点击:微店购买请点击:《中国之治》官方独家预售通道
点击下方小程序或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
赠书福利
(2)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样的期待?
请就上述问题在文末留言处发表评论。如果你的留言既能打动小编,又能打动其他读者(获得很多赞),那么你将有机会获赠《中国之治》样书1本。本次活动赠书不超过5本,我们将根据留言质量和点赞数量决定获奖读者。本活动截止时间为2020年8月28日下午3点整(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