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话说
重庆,不应该成为最先出问题的地区。
重庆地区的高速发展曾经备受关注,而近两年的回归常态却又引发多重担忧,但对于金融从业者而言,“西南只剩成渝”的信条依然可以给投资者一些信念上的支撑。
最常被人们关注的是经济领域的弊病(如投资拉动型等等),但最易被人们忽略的却是重庆地区的金融版图。
重庆作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除拥有超过2万亿元的经济总量、3000余万的人口外,还拥有四家银行、两家信托公司、1家券商、2家金融租赁公司以及重庆金交所、诸多小贷公司、P2P等等。在这些金融版图之外,常被人们忽略得是,重庆地区还拥有1家掌控重庆地区经济金融命脉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2家地方性AMC。
【重庆地区的金融业全貌:4家银行、2家信托、1家券商】
简单估算,重庆全部金融体系拥有的资源超过2万亿元(银行业占90%),基本和重庆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当。
一、四家银行规模合计达到1.80万亿元
重庆的银行业聚焦于重庆农商行(规模上万亿)、重庆银行(规模接近5000亿元)、重庆三峡银行(规模超过2000亿元)、重庆富民银行(规模接近400亿元)等四家银行,2018年底四家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合计逼近1.80万亿元。其中重庆农商行的总资产规模位居农商行第一、且刚刚实现A+H股上市的目标,重庆银行已实现港股上市、且总资产位居城商行第20名。
二、两家信托公司总资产接近400亿元、信托资产规模接近4000亿元、
除四家银行外,重庆地区还有两家信托公司,分别为重庆国际信托和新华信托,合计拥有自有资产和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400亿元和4000亿元。其中,
重庆国际信托的自有资产和信托资产分别接近300亿元和2000亿元,分别位居68家信托公司的第3名(前两名分别为安信信托和中融信托)和第43位。
新华信托的自有资产和信托资产分别接近80亿元和1800亿元,分别位居68家信托公司的第37位和第46位。
三、其它非银金融机构
重庆地区目前仅拥有一家券商,即西南证券。同时重庆地区的两家银行还分别拥有1家金融租赁公司,即重庆银行的鈊渝金融租赁(持股51%)和重庆农商行的渝农商金融租赁(68%)。
除以上银行、信托、券商、金融租赁等典型的金融牌照外,重庆地区还拥有诸多小额贷款公司、P2P等机构。此外,据悉重庆农商行的理财子公司也将于近期获批,这将是农商行体系中第一这获批的理财子公司。
【两大AMC和一家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掌控重庆地区的经济金融命脉】
控制重庆金融体系和经济命脉的三家机构,恰恰是重庆的两家地方性AMC和1家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分别为2016年8月成立的渝富控股集团(源于2004年2月成立的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2016年6月21日获批的重庆渝康资产经营管理和2017年3月28日获批的重庆富城资产管理。
本质上看,三家均可称为平台。其中,渝富控股集团虽然只是成立于2016年,但其于2004年成立的子公司(即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却代表重庆市政府履行着对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的股权管理。
而重庆渝康的股东背景多为市属国有企业,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资产。重庆富城成立的目的则是为了解决金融体系的问题资产,其成立的背景是2015年后开始重新火起来的债转股。
可以说通过一家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和两家地方AMC的协调搭配以及合理分工,再加上重庆地区所拥有的金融体系和上市金融资源,基本可以让重庆在摆弄国有资本、金融资源等领域颇为得心应手。
毕竟三家平台的股东背景穿透至最后均为重庆市政府,如果再将重庆金交所纳入的话,相信你一定会对重庆市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战略眼光感到钦佩。
【地方AMC的历史使命是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地方的不良资产】
产生于2007-2008年金融危机的地方AMC,其天然职责是为了解决地方性企业的不良资产问题。考虑到地方性企业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于银行,因此地方AMC在业务领域通常又和地方性银行相对应。毕竟从血缘关系上来讲,二者的大股东均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钱则来源于地方税收和卖地。
这就像四大全国性AMC产生的背景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其天然职责是为了解决国有大行的问题资产一样。因为二者的背景均为中央政府,大股东均为财政部,而财政部的钱则同样来源于全国税收和卖地。
因此不同的时间,却是同样的产生背景、历史定位和战略导向。也许现在能够明白重庆富城资产管理的战略地位了吧,三大平台的历史使命便是在地方不断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积累经济增量、金融资源整合等方式,帮助解决其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使其能够轻装上阵。
【地方性银行重组的典型案例:重庆银行的“渝富模式”】
一、重组前的重庆银行不良率高达40%以上(2004年前)
地方性银行重组的事件多如牛毛,比如更名、合并、迁址、引入战投、政府介入等等。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庆银行重组事件在这方面绝对算是一个经典案例,且现在依然被频繁使用,对重组银行事件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更深入透彻地理解重庆金融资源布局的战略眼光,也更能明白其精髓所在。
重庆银行成立于1997年9月18日, 2007年9月19日是正式更名为重庆银行。作为重庆市属最大的城商行,重庆银行的问题几乎等同于重庆的问题。2003年,这个银行业黄金十年的第一年,重庆银行总资产规模不到150亿元,但不良率却高达42.50%(按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资产余额约为40亿元),资本金甚至不足3亿元,资本充足率和每股净资产更是低至-27.10%和-7.4亿元。
二、重庆渝富平台正式成立,严格来讲这应是国内第2家地方性AMC
为解决重庆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困境,2004年2月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正式成立。如果从历史定位和业务范围来看,重庆渝富平台应该算是中国第二家地方性AMC(第1家为成立于2005年的上海国有资产经营)。
但是后来监管部门在归类地方性AMC时并没有将其纳入,于是重庆渝富被作为国有资产经营平台,并进一步成为目前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上面再挂一个重庆渝富控股集团)。为承接原重庆渝富的历史使命,重庆地区分别于2016年与2017年成立了两家地方性AMC,分别主攻重庆辖区国有企业和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
三、重庆渝富剥离重庆银行不良资产的三个步骤
被重庆市政府直接定位于专门处置不良资产的重庆渝富,全面主导着重庆银行的重组进程,这一重组模式虽然在当时未引起较大轰动,但在后续一系列的重组事件中却屡屡被作为经典案例重现,其典型的思路便是先剥离不良资产,后定向增资、再引入优质投资者(包括海外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等)。
(一)2004年9月,由重庆市政府牵头,重庆渝富与重庆银行签订12.50亿元不良资产的收购协议(1:1对价等值收购),使重庆银行的股本由之前的3.50亿元提高到16亿元,不良资产相应减少12.50亿元,这是债权转股权最为粗暴的方式,不同于现在的名股实债。
(二)历经一年多后,2005年12月重庆银行向重庆市地产集团和水利投资集团分别定向增资2亿元(合计4亿元、定增后重庆银行的股本由于16亿元提高到20亿元)。通过此次定增,重庆银行之前的股本缩股20%(等于定向增资的4亿元),以用于核销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4亿元)。
(三)同样是2005年12月,在定增4亿元核销不良资产后,国开行向重庆渝富发放10亿元贷款,以用于其等值收购重庆银行10亿元不良资产(预计有6亿元可以收回)。由于此次收购预计有4亿元无法收回,为作为补偿,重庆银行以每股1元的价值向重庆渝富定向增发,并在重庆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时由重庆渝富转让,转让溢价用以弥补重庆渝富之前4亿元的损失。
经过以上三个操作,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减少了26.50亿元(12.50+4+10),降至8.54亿元,不良贷款率也下降至4.93%,两年的时间里真正使重庆银行实现了轻装上阵。
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一操作模式的重点不在于从存量着手,而是在解决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同时引入了政府股本、国有企业股本、民营企业股本以及战略投资者,不良资产规模通过核销、替换等方式得以解决,股权结构也通过不断引入投资者而不断丰富。这是最为典型的债转股模式,虽然多次被效仿,但初见成效者却寥寥无几。究其本质原因是,最初的债转股充分借鉴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理论精髓,既考虑对价收购,亦充分践行溢价弥补的基本原则和操守,不是一味由非政府股权进行核销。事实上,近期的国开行操作模式以及政府股本的介入似在重现当初的渝富模式,重庆这个备受荣宠与诟病的地方,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呈现自己在金融领域的驾驭能力。
起码,和绝大部分地区相比,重庆存在的问题全国亦有,且不会比重庆更少也不会更轻。而超强的金融战略眼光,则使重庆不会也不应成为第一个出事的省级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