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你好:勇敢面对终将长大的自己|7月心灵聚会精彩回顾
7月17号,炎炎夏日,午后时光,一群来自不同行业拥有着不同人生故事的小伙伴因为 “30岁”这个共同的人生节点,相聚到了一起,短短的2个小时,在分享中彼此熟悉,在交流与碰撞中向内探寻……
(此处请附原活动宣传链接)
过去 good old times..
活动伊始,为了让大家尽快熟络起来,主持人陈老师邀请大家按照年龄分成三个小组(86年组,87年组,混搭组),并让大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了过去20-30年间发生的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件,或得或失,或梦想或遗憾。
由近及远,大家的思绪似乎也被牵引着回到那些遥远而模糊的岁月,重新走了一遍自己来时的路。奇妙的是,近十年分享的部分,发言的声音此起彼伏,承载的人生故事亦精彩纷呈,开心的有如换了新工作,创业,出国读书,买房,结婚,生子等;难过的部分则有如生病,失恋,亲人离去等等。 而当时光的齿轮缓缓的向更久远的岁月碾去,声音越来越稀疏,每个人的经历也好似越来越像,例如我们共同走过的小学,初高中,共同面对的高考和那段青葱的大学岁月,第一次的恋爱,失恋……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在20岁以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既定的程式在生活,读书,升学,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思考,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可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接近30岁,我们开始渐渐脱离父母的臂弯,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开始不得不去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未来。而且,中国有句古训“三十而立”,三十岁成家立业的期待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所以这个时候的我们也难免面临很多来自父母跟外界的关注。这无形中更加重了我们的负担,也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自身,去清点来时的路上留下的遗憾跟未完成的梦想,面对那些曾经选择逃避的问题,以及去思考对自己而言,未来的道路将何去何从。
当下ing……
接下来的时间,小伙伴们开始聚焦于当下,分享各自所面临的具体的困境,焦虑跟压力。结婚的朋友可能更多面临如何平衡家庭跟工作等现实层面的问题,而还没有按照所谓标准“成家立业”的小伙伴面临更多的则是如何去平衡“为自己而活”跟考量家人及外界的期待这样的矛盾。
正如之前所说,三十岁的我们开始需要扛起更多的责任,慢慢由习惯别人的引领照顾向引领照顾别人的角色转变,因而我们不得不去更多的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寻找的道路艰辛而漫长,故路途中的我们难免会时常感觉迷惘,某段时间觉得对很多事情丧失兴趣,找寻不到意义;又或者是面临的诱惑太多兴趣过于广泛而不知该如何取舍。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小伙伴都感觉被焦虑吞没,也有朋友分享觉得自己20多岁时许下的心愿似乎都实现了,回望过去,遗憾很少,感恩跟精彩的回忆很多,所以虽然也是站在30岁这个节点上,但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期待。这样的分享跟碰撞无疑对在场的小伙伴产生了更多的冲击跟启迪,也许做一个前瞻性的思考,为了让未来的我们,不论是30岁还是40岁,能够减轻一些危机,或许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活好每一个当下,不去逃避现实的问题,不去累积遗憾跟失落,勇敢面对问题,积极去尝试去探索吧。
未来to be continued..
悉数了来时道路的点滴得失,分享了当下的困境跟焦虑,接下来,或许就到了对未来的建议跟期许的时候。下面节选小伙伴们自己分享的金句跟大家共勉:
--多做一些不同的尝试,保持好奇心,培养多样的兴趣。工作之余,多走出去参加不同的活动,跟不同的人交流。自己呆久了有时会越来越郁闷,陷入死胡同而更难找到答案。
--增强执行力,每天只做一点点都好。
--尝试去寻找自己的信仰。以前我想要全世界,现在我只想要面前的这杯水。简单生活也是一种选择,适合自己就好。
--生活就是一个展开又折叠的过程,简单到复杂,复杂又终究归于简单。
--或许要求放低一点,更容易满足一些,我们会感觉更幸福。就如家人平安健康已是幸事。
--寻找些对自己而言有意义的事,例如公益,或尝试跟小朋友 相处,回归本真,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自行车理论:自行车骑起来之后反而容易调整方向,停下不动去转动车把手容易摔倒。认识自己是终身的事情,有了模糊的目标就行动起来,行动与尝试中再渐渐调整方向,朝着越来越趋近于自己的内心的道路前行。
--走出去,同别人交流,看看别人的30岁过得怎么样,不是为了模仿与趋同,而是为了在交流的过程中,渐渐的明白,别人的30岁其实跟我并没有什么关系,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才是每个人努力的方向。人与人生而不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趋同,世界也正是因为多样而精彩。
写在最后的话
——by主持人 Arthur 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人的一生离不开他所处环境,环境就是文化,所以很多问题未必是自己的,是环境造成,反过来,有勇气离开那个熟悉的环境,可能问题就不是问题。
---人的发展是非线性的,不是到了那个站头一定就得上车,甚至赶上了也可能中途抛锚,有反复,有停滞,这才是常态,30岁未满和已满都会碰到。
---学会和父母相处,与父母和解,是一生功课,有时候正因为我们表现的很想跟他们分开,反倒是我们其实内心很依赖他们的表现。
---如果30岁能作为一个节点,提醒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离,不得不与同伴作分离,不得不去面对生活,我觉得这个数字是有正面意义的。
---焦虑不可怕,不被焦虑吞没,而是运用焦虑来提醒自己不被生活惯性蒙蔽双眼,本来就是要学习的,焦虑一直有的,可能之前是有人,或者我们采用别的方法逃避面对了,现在逃不掉了,所以成了新问题,不过都30了,总比不去面对强吧。
最后祝福每一个你都能在探寻的路上始终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面对,积极尝试,去创造属于你的那份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
作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聚会研修成长工作组助理 薛琰
编辑|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一杯咖啡编辑部专管 Anna Zhang
转载&投稿| QQ:3246351436 或请和微信后台联系
投稿邮箱:coffeemedia@qq.com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点击阅读原文…… 可放研修组工作人员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