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幻想把男神”掰直“,现在由衷祝福他比我先找到了男友
婚恋两性专刊
原创心理与人文成长联盟出品
仕琳专栏
这篇文章想谈谈我对“同性恋”从不了解到逐渐认识的过程,不过话题首先要从我参加的一场心理学讲座开始。
周一晚上(2016年10月10日)参加了由Panana举办、一杯咖啡协办的讲座,主题为“让少数人活出精彩”。这里的“少数人”指的是LGBT人群。
(LGBT: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以及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
当晚大家都抱着不同的目的参加:
· 比方说坐我边上的姑娘从事的是制药行业,公司某一个产品即是艾滋病药品,她为了了解更多同性恋方面的知识慕名前来(讲到这里我也很无奈,目前社会大众仍旧对同性恋群体带有很深的歧视,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
· 而我则是因为这个讲座让我想起大学里我曾经喜欢过的一个学长。大学那会儿喜欢了学长很久,久到我猛然发现他是同性恋的时候,还是刹不了车。那阵子我每天都去网上查同性恋方面的知识,了解同性恋倾向是如何产生的,也曾经幻想把他“掰直”。
直到听到当晚的嘉宾星星博士道出了想要“掰直”一位同性恋是不可能的时候,我才明白我的想法多么荒唐,同时缺乏对这个群体真正的理解。还有些人希望能把“直人”掰弯,实际上,这类情况只有两个可能:
一个是你让一个本来就是同性倾向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真正性倾向;
另一个是你让一个异性倾向的人,把你当做了性发泄的渠道1。
(注:文中提到的1,2,3参考星星博士的文章“ 如何辨别自己是不是同志(或双性恋)”)
同性恋群体一直以来被社会大众冠上“不正常”、“心理有问题”之名,家长和朋友渴求改变他们,希望他们做出所谓的“正确的选择”。而其实同性恋是先天的(注:同性恋是先天的,但非遗传性的),并非后天的“选择”。被贴上“同性恋”的标签,至今还是带给不少LGBT人群痛苦和折磨,如果性取向真的能选择的话,那痛苦的人就不会那么多了。
当晚星星博士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为同性恋。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一直很好奇。其实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点你才有可能是同性恋:
一个是性欲望,也就是对哪个性别的个体有性吸引、性冲动;
另一个是感情欲望,也就是对哪个性别的个体,有强烈的、愿意与其建立亲密感情关系的欲望2。
其中第一点,关于人类的“性行为”会让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健康的人,不论是同性和异性倾向,大多都能与两性完成性行为。实际上,很多调查显示,很多异性倾向的人,在青春期前后曾介入过同性行为。在特定环境里,比如军队、监狱、寺庙里,也有很多异性倾向的人,为了满足性欲望,介入同性行为。有些人称这些人为 “假性同性恋”,这实际上是科学上不存在的一个概念。这些人,从来不是同性倾向,未来也不是,他们只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同性行为来得到性满足。参与同性行为本身,并不能作为判断性倾向的标准。
其次,没有任何所谓“测试”是科学、可靠的,不要去相信网上的流传的测试。判断自己性倾向唯一的方法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3。
很多人没有来由地歧视同性恋,是因为并不真正了解他们,纯粹是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就像很多人存在的“地域歧视”。
举个例子,大家都觉得东北姑娘很豪爽,我曾经在旅游途中就结识了一位东北吉林的姑娘,那位姑娘真的比我细腻多了。
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仍旧是存在的。幸运的是因为我身边曾经有那么一位同志,让我看到LGBT人群的生活和所谓的“异性恋”一样精彩。
当然,开头提到的学长和我还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一段友谊,直到他比我先找到了男朋友,并且由衷地祝福。
(配图为热门耽美剧《识汝不识丁》剧照,非真实事件)
作者|仕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国家三级逗逼,国家四级仓鼠爱好者。
编辑|小瓜,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简介:嘘……成年人要保持好奇心
转载&投稿| QQ:3246351436 或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投稿邮箱:coffeemedia@qq.com
近期活动:
上海线下10月22日|两性关系修复:《婚姻治疗的9个步骤》交流会
每颗心都应被妥善安放|坐标上海,寻找愿提供公益心理活动场地的你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点击阅读原文,可申请加入:全民心理交流讨论成长社区—心理成长研修组,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