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打电话就别发微信

2017-02-27 Arthur Chen 一杯咖啡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非暴力沟通主题研修  

2017  我的沟通笔记系列


2017我的沟通笔记是一杯咖啡最新推出的栏目,聚焦如何提高沟通能力,提升对沟通状态的觉察,促进人与人之间理解,竭诚欢迎您来稿,长短,形式不限。


开 篇

有人曾问我,微信和QQ到底什么区别啊?

我说:一个电脑上用,一个手机上用。

她说:QQ也有手机版啊。

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直到以后,我才发现了这其中的区别:

QQ把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变成了网友,而微信则把朋友、同事、同学等熟人甚至亲人也变成了网友。



被微信改变的沟通模式


许多人称赞微信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沟通模式和生活方式。我很认同微信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传播革命,正如我们今天能够在手机上看这篇文字,如果没有微信的影响力,可能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也发现,这几年,随着人手一个微信号的时代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方式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人际沟通的变化“尤甚”,而这种变化让人有点忧心:

 

1、声频沟通为主转为文字沟通为主。过去大量采用嘴对嘴的声频沟通方式,随着微信的普及,使得大多数的沟通变成文字对文字的文字沟通。一些比较重要的沟通场合,舍弃了声频沟通,逐渐用文字沟通来代替,如向领导汇报工作,如比较重要的商务洽谈、工作往来等。而夫妻、朋友之间,不管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远近,似乎也更愿意用文字来沟通,一群人吃饭彼此低头发微信,并不是笑话,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这年头,我们已经越来越听不到,有个人在耳旁说话了。那些你在微信里保持联络的人,有几个人你和他们经常能打上电话、听到对方的声音呢?

 

2、有限制的沟通转为无限制的沟通。过去,哪怕是用文字沟通的短信,也需要字斟句酌一番再敲击出那些文字,当然也很在意沟通的时间。而现在,按一个回车,就可以不停地发送信息,微信似乎让沟通的成本为零,也让沟通似乎没有了限制。我们已经不太记得过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是有节制的表达,需要想一想什么能说(发送)、需要在什么时候说(发送)。

 

3、无时差的沟通转为有时差的沟通。过去的沟通主要是及时、同步的沟通状态,你一句我一句,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补充的马上就能说清楚。而现在,似乎人们默认只要发送了微信,对方总能看得到,到时候总会回复的,对于沟通的及时性和同步性,似乎已经不那么在意。

 


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了解彼此的想法,因为我们的想法会有差异,需要沟通来促进彼此的了解,减少误会发生的可能,进而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而自从微信变成了主要沟通工具后,似乎有效沟通的效率在下降,而人际矛盾的比率在增加。

 

当文字沟通成为主要载体,我们开始“望文生义”,大量歧义的表达充斥在我们的沟通之中。

 

当无限制地开展沟通,我们开始“口不择言”,不再把沟通视为一件高品质的人际关系体验,大量情绪化、未经处理和仔细琢磨是否适合表达的言论充斥在沟通之中。

 

当沟通总是延迟发生,我们开始“口不对心”,由于有了这样的时差缓冲,我们多了很多“雕饰”的空间,然而当即的感受和表达也被压抑了下去,也让许多本可以及时消化掉的矛盾和误会越积越深,当然,有些当时宝贵的所思所想所情,也随着时间流逝被淡忘。

 

良好的沟通,需要哪些前提


而一个良好的沟通,至少需要这样一些前提:

 

1、专注的时间用来倾听和倾诉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上网刷微博,一边发微信,这能叫“沟通”吗?专注力不够,分心过度,本身就是不重视的表现,无论哪一方不重视,这样的沟通都不可能产生良好效果。

 

2、有节制的沟通时间和主题沟通是人类之间高品质人际关系的体验,有约定的主题,有看得到的沟通截止时间,会让人更加重视这段体验,并关注其重点。简单容易达到的只是信息交互,还算不上沟通。当沟通变成狂轰滥炸的信息流,那只能是一团垃圾。

 

3、冷静的表达。想好了怎么说再说,而非一时冲动,有很多表达只是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冷静思考过后,其实是会后悔的,而我们往往会提醒自己“祸从口出”从而有效避免这样的表达,但是怎么改用了微信,这样的表达就多了起来呢?其实一样不是什么好话啊。

 

4、彼此间的特殊情感体验。一个人在耳旁说话,和看一个人的文字表达,情感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也更真实。而两个人相互之间的耳旁说话,不管是面对面还是隔着电话,会使这种情感体验更为丰富。

 

而这些,都是人们改用微信为主展开沟通之后,普遍缺乏的。

 

细细深究,这些年,无论是网上的唇枪舌战,还是身边的诸多矛盾,都和改用了微信沟通模式不无关系。其实,有好些事情,真的只需要打个电话就可以了,但是用微信发来发去,不仅耗费了许多时间,而且越聊越扯不清,实在是令人遗憾。

 

而当这些发生在我们与网友之间,姑且可以一笑置之,然而,当我们开始把朋友、同事、同学等熟人甚至亲人也经营成和网友差不多的沟通模式时,很多本可以不那么悲情的人际关系就走向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沟通工具可以简化,沟通不能简化


我并不是说,让我们重新回到没有微信的时代,也不是说只要人们多打电话,沟通的问题就解决了。必须说明的是,这不是一个单纯技术的问题,这也不是微信犯了什么错,如果有人认为我这是在给微信戴一顶帽子,是在向技术宣战,那是十分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一贯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可带来进步,亦可能会带来退步。人们怎么使用技术,是人们自己的事情。

 

沟通本来就是很复杂的事情,当许多人改用微信处理沟通的时候,本意是希望把沟通简单化。但一件本来就很复杂的事情,怎么可能被简化呢?

 

沟通的背后,是人际关系,是人性,这是不可能被简单化的。你越是希望简化,就越可能弄巧成拙。

 

许多人害怕沟通,所以认为用微信就可以拯救了不太会沟通的自己,很多事可以不用说出口了,可以不用及时回应了。然而,这无非是掩耳盗铃罢了,有些事不用嘴巴说出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不是一大串文字可以比拟的,有些事就是要及时、在线online、同步,等不及思虑再三!

 

许多人害怕冲突,所以认为用微信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用发发表情,来代替一些情绪的表达,然而在避免冲突的时候,很可能也就在制造冲突。以为用一个屏幕就可以挡住冲突,只会让这一个屏幕到处是需要提防别人放冷箭的战场。

 

往深里说,试图简单化沟通的背后,往往是因为不敢作出各种冲突背后选择。真实接触的沟通,往往意味着要对事情、对人际关系、甚至对自己人生方向的走向作出一定的抉择。那会逼着一些不敢做决定的人,不得不去面对这些决定,并且承担决定的后果。而不去真实接触沟通,躲在微信的世界里,好像就可以回避掉这些决定,不去承担这些后果了。能拖一天是一天,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不是微信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有了微信,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躲在微信的后面,不去触碰对他们而言既复杂又不得不面对的沟通,以及沟通背后的人际关系和自我。

 


能打电话,就不要发微信


然而,沟通是解决一切人与人之间问题的前提和金钥匙。用微信貌似沟通、实则拒绝沟通或者做“低效”沟通的做法,可能能把一些问题爆发的时点往后延迟,然而也很有可能推迟了问题解决的时间点,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不断造就新的问题产生。

 

是时候调整我们的沟通习惯了。如果你希望改善自己的沟通,在微信为主导沟通工具的时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考虑:

 

1、任何的沟通,面对面的交谈都是最好的,其次是电话,再次是语音,最次是文字生活节奏那么快,城市又那么大,面对面的交谈,现在是奢侈品,既费时间,又费精力,几乎是不太有保障的,很多热恋中的人们都没有这么好的沟通条件,匡论其他关系。而电话就方便了许多。虽然也会存在一些沟通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但是相比语音和文字,在沟通及时性、消除歧义、增进情感链接等方面,电话理应成为重要沟通的首选方式。

 

2、分清沟通的层次什么事微信里说一下就好,什么事要电话沟通。对什么人微信里说一下就好,对什么人是需要电话沟通的。很多时候,我们把理应电话沟通的事情,用微信替代了,把理应电话沟通来对待的人,也如同网友一般微信应付一下,才是导致很多积怨的源头。

 

3、用微信为更高品质的音频沟通争取条件微信的一个好处是能为高品质的沟通做好预约(appointment)。在庞杂信息充斥的时代,要获得一个高品质的沟通实属不易。需要确定时间(什么时候沟通),需要确定内容(沟通些什么),需要确定时长(准备谈多久)。而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严重影响一次沟通的成效。而用微信来敲定这些事,既给音频沟通保留了一份仪式感和神圣感,又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微信沟通与其他沟通划分的层次,对我们管理人际沟通事务,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大有助益。

 

金三顺曾说: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会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人会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引自艾佛列德.德索萨的一首诗)

 

我想补一句:

 

去打电话吧,就像你从来不曾用过微信一样。

 

让你我好好听听彼此的声音,彼此的心,因为我们的关系应该还没淡到只是网友吧。



延伸阅读

怎么看待这场“父母皆祸害”大论战

别把自己当柯南 其实你只是小五郎

大多数人的失败都是由于相信这几句话

哭出来就不疼了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1500小时,目前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专管 Anna Zhang

转载&投稿| QQ:3246351436 或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投稿邮箱:coffeemedia@qq.com

近期活动

上海心理咨询师团体督导小组成员招募

咨询师成长|上海心理咨询助人技术学习读书会招募

咨询师成长|上海职场与生涯咨询读书会招募

今年,为自己出征 | 一起读这部不能错过的心理童话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官网 www.yibeikafei.org
用一杯咖啡的价钱,多一点沟通的时间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申请加入请关注公众号,回复“会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