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病人”安心做“病人”,让咨询师放心做咨询师,才是本轮业内改革更应关心的问题
咖啡特稿
培育了100多万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即将寿终正寝,俗称“心理咨询师取消”引起了业内、也包括业外部分人士的高度关注。心理咨询师失去“国”字头认证,回归到民间自治的定位,在我们这个官本位的国家,这种“身份”的落差难免引起许多人的失落与迷茫。何去何从?许多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热心人士第一时间发表了许多见解。
国家到底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这个行业,自然有其从大局出发的用意,这次的调整也不是针对心理咨询师一家,所以各种“揣测上意”得出的结论只能是“猜测”。其实,在吃惊、担忧过后,为这一轮改革提供有益的意见建议,倒是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正视目前考试制度的作用和不足
对于即将寿终正寝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制度,历年来质疑之声不断,甚至这次有人提出,改革就是对这一制度的否定。我倒是不这么看,至少这一制度起到了三大影响,至今不可替代:
1、 从0到1,建立了心理咨询师职业。在我们这个社会矛盾和“做思想工作”主要靠党的干部、居委干部、公检法干部为主化解体系的国家,破天荒地引入了“心理咨询师”,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一大成就。
2、 向社会大众普及了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理念。十几年来,借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契机,大量科学心理咨询理念、心理学理念成功地传播开来,使社会大众对这个陌生的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知道许多问题是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知道有这些问题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3、 培育了一批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我国其他行业的专业人才培育路径相似,咨询师培育体系自然也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比拟,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制度,中国产生了一批心理咨询师资质持有者,并从中大浪淘沙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在一线服务,并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人。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皆有不足。在我看来,其最大的不足是,历年来,把许多本应该接受心理咨询师帮助的“病人”变成了“咨询师”,而这应该成为本轮改革的重中之重,并极力避免的现象。
“咨询师级别”的“病人”充斥咨询师市场的现状需要发生根本性改变
用“病人”只为更好理解,更妥当的用法是“来访者”。
由于咨询师市场没有适合数量的心理咨询师,也没有适合的心理科普性活动,当然还有许多不太能为外人道的隐忧,大量需要心理服务和心理科普的人员,不得已选择了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来帮助自己。而由于考证相对比较容易,这些人也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成为了心理咨询师。甚至有些人通过继续深造(报班培训),延续了通过报读心理咨询师课程解决自己问题的模式,掌握了大量的理论流派的理论知识,成为了“专家级”的咨询师病人。有些培训班上,几乎所有参加者都属于此类人员,甚至连这个培训班的主要负责人和讲师就是比较严重的“病人”。他们是用“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即成为更“专业”的咨询师,来防御自己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他们本应该是心理咨询师的主要服务对象,现在“反客为主”了,既是他们的悲剧,也是这个行业的悲剧。
人总是会生病的,医生也是,心理咨询师也会有心理困惑。但,“咨询师”级别的病人和“病人”状态的咨询师,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更需要的是专业帮助,而不是成为专家,甚至他想成为专家,就是病的不轻的体现。但是在目前的心理咨询师考证中,不仅很难把这些人群“剔除”出去,相反可能他们比正常心理状态的咨询师更有动力——性格中偏执的一面体现,从而堂而皇之成为某些人心中的“专家”。
试想,你找的咨询师,其实比你病的还严重,你还敢找他们嘛?只因为他考了个考试,多学了点课程,“久病成医”了!
而这恰恰是现在咨询师行业不争的事实。
目前特别突出的是,100万咨询师既有持证者,大多数不做临床一线咨询,其实对于咨询到底为何物只有“隔靴搔痒”的理解,而且这类人群中,“病人”比例更为突出。任由这些“病人”曲解心理咨询理念、从心理咨询师角度对外发表“专业意见”,会对整个行业和社会整体观感产生恶劣影响。
然而,“病人”并不安心做“病人”,他们对咨询师这个团体很不放心啊!
你们没有本事医治我们,所以我们才要自己把自己变成咨询师!现在说不让考了,但是我们担心的问题还不是没有解决啊!
”
我相信,通过这次改革,大量为了拿一个证而来的“病人”会减少许多。改革后的咨询师行业,也要重点关注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可以考虑为咨询师群体推出“心理健康体检”服务,这比专业进修其实重要的多。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为市场推出更多可以放心使用的咨询师,从而降低病人成为咨询师的比例。当然,也要安排好已经成为“专家”、“知名”咨询师级别的病人的出路,他们中有些人除了做咨询已经不具备别的生存技能,但是长期让其充当咨询师的角色,于他个人于整个行业都是不利的,需要妥善处理。
总而言之,让整个行业不再“病态化”发展,是这轮咨询师资质改革重点要考虑的。
让真正想做心理咨询师的人能够体面、大大方方地从业
与整个行业有“病态化”倾向同时出现的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存在两个很尴尬的局面:
一
长期处于法律灰色地带
可以说,如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工商登记规定来看,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师和互联网心理咨询提供者,都不具备从业条件。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研究看看,国家知名一点的心理类服务提供平台,他们的工商登记资料,有没有“心理咨询”这一条。可以说,绝大多数是不具备的。当然奇怪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个人和机构却有“本事”注册到“心理咨询”资质,然而他们的专业性可能根本无法跟那些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在从业的咨询师和平台相比。
虽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这可能还不会成为什么大问题,国家也不会把宝贵的执法资源放在这个地方。但是一个职业的从业者不能大大方方地从业,总是让人唏嘘的,连淘宝店都不属于灰色地带了,但是心理咨询师却是!而且,从长期发展看,没有法律保护,也会产生一系列后遗症。这不是一个普通从业者凭借自身实力能够解决的,能够解决的早就通过“本事”解决了。确保从业者可以合法职业,关乎职业尊严,也关乎整体发展,如果能借此机会得以改变,幸甚!
二
全职心理咨询师养不活自己的普遍现象要改变
任何一个行业要发展,离不开“钱”。如果这个行业收入很低,甚至靠主业不足以支持大多数从业者的日常所需,那其发展势必受到制约。而心理咨询师职业大概就是属于这种工作了。可以说,主要靠咨询业务养活自己的咨询师是很少见的——也就是说,他的日常生活,能够靠自己的咨询收入维持。资深的咨询师靠“培训”资历浅的咨询师养活自己,资历浅的咨询师靠“培训”咨询小白养活自己,咨询小白靠自己的月薪养活自己,这条其他行业闻所未闻的“畸形的食物链”真实存在在咨询行业中。
会形成这样的食物链,一是“开源”不足问题,咨询师行业本来就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承载不了那么多咨询师从业。二是,“节流”不能问题,咨询师支出成本过高,如:一对一咨询的场地支出(房地产),继续教育费用(各类培训、督导)过高。而这些都是新的改革制度需要考虑和设计的。改革要为咨询师减负,减轻各行业的从业负担,本身也是此轮改革的目的之一。而不是增负,多了更多需要供养的婆婆,如果改革改的咨询师花更多的钱才能从业,那就失败了。一些组织和机构也不要想借着改革为名,打秋风,这不会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与中央精神和政策不符。很多人大赞取消国家考试是与欧美接轨,而在我看来,能让咨询师能够体面地靠咨询收入养活自己,这才是真真正正地与欧美对标接轨。
要改革就要碰真问题,改革咨询师考试制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期待后续的改革方案也能够碰真问题,而不是用另一个考试代替原来的考试而已。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目前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近期关注:要事第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Iris
转载&投稿 | QQ:2833628802 或 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投稿邮箱:coffeepr@qq.com
近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