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坏人就在你身边 而且会对你孩子下手
一杯咖啡
特稿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有幸”听过很多人的悲惨故事,很多故事让我“大开眼界”,其中也包括与虐童有关的。
Y先生的例子我记忆犹新。
Y先生是90年代读的寄宿制小学,用他的描述,小学老师不仅势利,塞更多钱的孩子关注更多,而且素质极差,很多混不下去的老师开后门进来,也不会好好教书,冬天没有厚被子,只能洗冷水澡,而且还常常吃不饱,以至于他有时还到垃圾堆里翻剩菜剩饭吃。
然而,当我把这个个案呈报给我所在的督导小组,以为照例会得到更多人同情的时候,包括督导老师在内的其他心理咨询师的表现却让我“诧异”:
老师怎么会那么坏,不可能的!
都是孩子不喜欢老师,所以把老师想的比较坏!
这是发生在90年经济发达省份的事情,不会乱到这种程度!
更有甚者,大胆猜想:
不会你的来访者是个精神病人,有“被害妄想”吧!
可悲的是,Y先生的父母当年也是不信儿子。
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努力打工,好不容易把儿子送到了当地最好的寄宿制学校,接受的是宣传中的最好的教育。而在仅有一次的家庭参观日的时候,他们看到的确实是干净整洁的校园、功能完备的校舍、荤素均衡的食堂。
这样学校的老师,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
他们对儿子的种种控诉,只理解为小孩子的无理取闹。
所以直到长大成年30多岁,Y先生对这段往事依然不堪回首,对父母的淡漠记恨在心。
携程亲子园的事情能够被揭露,还真应该感谢CCTV。
我说的是监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029m1hay&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试想,如果没有监控或者如果监控被剪辑过,只留下老师们营造的“相亲相爱”的场景,又会有多少人真的愿意相信:
这几个看起来并不彪悍的女性,会做出如此卑劣、基本上失去作为人底线的行为?
更不要说她们是从事幼儿保育工作的。
而且这还发生在21世纪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
善良的人们,请不要把目光仅仅放在携程的亲子园上,更不要单纯以为这只是一个孤例。
你没看到不代表不存在,你不相信不等于没发生过:
坏人就在你身边,
而且会对你的孩子下手!
这些年来,我发现有个令人担忧的趋势,那就是愈来愈多的人都渐渐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变得开始“同情”坏人,“埋冤”好人:
我们开始为坏人“开罪”,用各种理论和动机来解释,“合理化”行为,好像他们这么做“情有可原”:童年太悲催了,原生家庭有问题,教育背景不给力,还没学会用什么方式温柔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体制有问题……所以,此事一出,不少心理公号开始分析起坏人的心理问题,好像这样就可以从人群里区分出好人坏人,好像就能引导坏人变好。
我们开始为坏人“说话”,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啦,这么做是因为收入太低了啦,坏人也有做好事的时候啦……总的来说,就是坏人并不“坏”。所以,自然而然,去找更“坏”的人——很多人把炮火朝向了雇佣他们的机构,好像是这些机构指使他们虐待了孩子一般。
我们变得疏于防范,很少会留心一些异样的举动和话语,对于有些人明显的“侵犯”我们多半采用同情和共感来对待,或者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所以开罪了他们。所以,我们也不会想到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有“好阿姨”,也有“坏阿姨”。
我们变成了功利的利己主义者,看到别人受到了欺负,与自己没关系的,就不太会多加关注了,别说主动做点事情伸张正义,连对受害人的同情、施害者的谴责都不太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我们也不会想到要告诉孩子,看到阿姨打别的小朋友,一定要出声,至少得告诉爸妈。
更可悲的是,我们竟然开始“埋冤”好人。
我们会指责好人好心办了坏事,却不去理会,“坏事”的往往不是好人,而是坏人。正如,坏心也会办好事,但做好事的背后往往是因为坏心。任何一个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的人、组织,不管动机是单一还是复杂的,都确实是在做一件好事,真正把这件事搞砸的,不是想做这件事的人,而是那些坏人。
我们会愤怒好人把坏人带来我们的身边,好像没有这些“带路党”,我们就会生活的很幸福。好阿姨有很多,但是坏阿姨也不少,正如一群孩子中,总有被虐总有不被虐的,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这些阿姨如果不坑携程的孩子,就会坑阿里的孩子,坑腾讯的孩子,如果换一批阿姨,你以为就会更好吗?说不定更坏,Y先生的阿姨们做的事可比这几位芥末阿姨可是厉害的多。
我们会抱怨是因为好人的原因所以人变“坏”了,是不是没有满足他们的某些需要啦,所以他们要这样啦,诸如此类等等。好像因为不满,就可以肆意泄愤,就可以实施暴力?这种逻辑是把更多默默耕耘,忠于职守,虽然没有高薪,虽然没有多少育儿心理背景,却依然安心照顾孩子们的奶奶、阿姨、姐姐都当作傻子了。“坏”怎么就成了一种交易手段?你给我,我就不对你“坏”,这怎么听起来更像恐怖分子!
其实,这些年来,坏人其实并没有多大变化,坏人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出问题的是我们的“好坏”观。
从心理的层面看,人类大致有两种“好坏”观:
1、简单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
2、人都有好坏,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太好的一面,这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现实。
第一种是我们还很年幼的时候就已经形成。第二种,是在我们长大一些后逐渐形成的。
两种观念哪种更好?很多人会认为是第二种,因为这看起来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中庸哲学。实际上,两种观念并没有优劣之分,至少在看待“坏人”这件事上,均有存在的必要,只是很多时候,在我们应当使用第一种的情况下,我们错误地使用了第二种,在应该有第二种的时候,却用了第一种。
我们“同情”坏人的时候,其实我们是用第二种“好坏”观在看待坏人。诚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坏人、帮助坏人改造。但是,这也让我们陷入到一个危险的局面,那就是我们可能就以为“坏人”不那么危险了,甚至因为我们的理解,坏人就不会做恶了,其实,我们在为坏人“洗白”。
要知道,在人群中,特别是我们的身边,区分出好人坏人,有助于我们及时躲开坏人,并有动力与之巧妙的“战斗”。不分好坏,就无从自保和抗争。面对坏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根本不是同情他们,而是保护自己和身边人。同情和改造,如果却有必要,社会分工如此精细的时代,也应该交给惩教、心理援助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去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距离成为受害者还很远的时候,帮助身边人不被受害,或者在身边人受害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才是真正确保我们自己在将来幸免于难的办法,真正的“利己”从来都是“利他”的。
而我们“埋冤”好人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用第一种“好坏”观在看待好人,只要好人有些瑕疵,那就不是好人了,就应该被打入“坏人”的行列,全然不去考虑,哪怕是一个好人,也会有“不足”的一面。同情和包容,如果真的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怎么也应该先给到这些好人才是。
要知道,“人有好,也有不好的一面”从来都不是帮助坏人摆脱罪责的借口,而是用来包容好人也有不足这个无奈的现实,就像是我们好人也会错把坏人当作好人,还请他们来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识人不明”、“交友不慎”往往如是。一个人有不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不足”当作“坏”的体现,进而完全抹杀了大多数时候的“好”,从而改变了整个事情的性质。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坏人也是被我们惯“坏”的。反正,作恶的未必受到最严厉的谴责和惩处,还有人帮腔,有人帮助转嫁责任,有人视而不见,所以不少坏人是有持无恐的。而做好事的,却孤立无援,伤透了心,说不定,也加入了坏人的行列。
携程亲子园的事情,当然也包括Y先生的悲剧,提醒我们,即便文明进化到相当程度,都依然会有坏人的存在,不要天真地以为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完全安全的社会中。
对于小孩,我们要让小孩学会自我保护,客观看待坏人作恶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乖,而是他们本来就坏,而且要从小培养小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人的善念。
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理应做得更多一点,除了保护好自己之外,更需要做的是,与身边的真恶做“战斗”,对坏人,就是要谴责,就是要让他们付出沉痛的代价,就是不能让他们得逞,否则他们定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这里当然不仅是自己受害的时候,不能为之粉饰,轻轻放过,更主要的是,要旗帜鲜明地帮助被坏人欺负的好人,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
坏人最怕的就是好人太团结,特别是团结一致对付他们,因为好人绝多数毕竟多得多。相比之下,坏人往往很团结,而且很善于相互帮衬。坏人最希望的就是好人相互指责,这样就可以减轻甚至“忘记”坏人才是罪魁祸首这件事。我们千万不要给坏人看笑话。
惩恶,扬善,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是主旋律。而这才是把恶降低到最小伤害最迅速和有效的办法。
文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目前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近期关注:要事第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Iris
转载&投稿 | QQ:2833628802 或 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投稿邮箱:coffeepr@qq.com
点击阅读原文,可申请加入: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