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消失的爱人》讲述了控制狂女主艾米,采用极端的方式来报复对自己不忠,不按自己想法来共同生活的丈夫这一事件。
事实上,艾米对自己的前男友已经展现出离谱的控制欲望。
比如她曾给前男友汤米买了一条领带,但是汤米并不喜欢那条领带,也就没有用它。
艾米认为汤米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于是艾米通过酒精与音乐让自己与汤米发生性关系并报了警,声称汤米对自己实行了性侵。
而由于自己的现任丈夫尼克没有按照她的某些想法来生活,甚至对自己有不忠的出轨行为,艾米觉得自己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丈夫了。
于是她再次自导自演,主动失踪,并制造了一系列被丈夫谋杀的假象,让丈夫成为所有人的众矢之的。
那为什么艾米会有如此极端控制伴侣的想法呢?
其实这跟艾米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小艾米就被父母塑造成完美的孩子,对艾米的一切言行都实行极端的控制,并以她为原型写了一本书《了不起的艾米》,让大家都认为艾米是如此的守规矩。
所以当艾米长大以后, 她也会认为只有听话的伴侣才是好伴侣,不听自己话不受自己控制的伴侣,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威胁。
所以,艾米习惯了使用小时候父母对她使用的极端控制手段。
其实很多喜欢控制自己伴侣的人,包括艾米,他们做出这种行为并不是真的想去把伴侣锻造成一个自己的傀儡。
如果你仅仅因为你的经历,或者说是因为你对自己经历的解读,就让你断定伴侣的目的是让你屈从,这在心理学上又有多少根据呢?下面,我将列举六种因素来解释,为什么伴侣明显的控制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并不代表他们的意图。如果自己的价值受到质疑,他们的防御心理会驱使他们不正当地对伴侣发号施令、干预伴侣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彰显自己的重要性。因为与他人相比,他们无法确认自己的内在价值,因此他们可能迫使自己利用打压伴侣地位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不幸的是,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些伎俩实质是在摆布别人,他们虐待式的自我补偿行为会促使他们用很肤浅的方式来贬低伴侣、抬高自己。别人的眼光令他们心感不安——这可能源于他们成长过程中常常经历被忽视、被排斥或被拒绝——因此他们会对人过度批评指责。在与伴侣相处时,他们表现得吹毛求疵,甚至独断专行,因为这样能让他们避免暴露弱点后的痛苦感觉。这类人习惯与伴侣保持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情感距离——他们的伴侣普遍这样控诉——其原因在于,对他们来说,关系越亲密越意味着失去控制权。在伴侣眼中看来的足够的亲密关系对他们而言则是亲密过度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避免被伤害、贬低或失望,就会煞费苦心地“管理”这段关系,使自己不那么容易受到伴侣的批评。而他们的怀有戒心的各种操弄,会让伴侣觉得自己被安排了,或者说被控制了。一般来说,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不安经历往往会变成困扰他们的情绪残留,使他们对消极的事物更为敏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为被动。然而,为了保护自己不再重温以前那些不堪重负的感受,因为他们无法真正地治愈这种创伤。所以在和伴侣相处时,为了努力保持安全感,他们尝试让自己活在当下,避免回到尚未被治愈的过去。此时,他们并不是想羞辱或欺骗伴侣,也并非想破坏伴侣的稳定心态,而是不想陷入那些未解决的困扰,从而来保障自己的幸福感。他们渴望在身处的环境中感到安全,由于想要避免再次遇到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混乱,所以他们会无法抑制想要掌控伴侣的冲动。这种混乱包括父母对他们的管教方式,以及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瓜葛纠结,有时亲子关系像一笔糊涂账,令人厌烦、困惑。试图管控伴侣的选择和嗜好无疑是集两面派和控制狂于一身的行为。但他们的动机可能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伴侣宣示主权,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在内心深处,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紊乱、随机的世界里,所以急切地想要控制那些看起来完全无法控制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对可预测性的需求,当他们的所作所为发展到顶峰,受害者们就会过上任其摆布、飘摇不定的生活。
讽刺的是,这些控制欲超强的人在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性之时,可能会严重威胁伴侣的独立性。他们对亲密关系心存戒备,因为他们认为亲密关系会降低他们的重要性,或是削弱他们的身份地位。他们对伴侣所做的,正是他们潜意识里担心伴侣会对他们做的。如果给予伴侣毫无约束的自由,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被剥夺了。事实上,他们是在恳求伴侣不要重现自己早些年与原生家庭相处时经历过的模式。当他们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委婉地表达情感上的关切,他们会不知不觉采用高压手段来达成这一目的,更不用说他们说话时的语气了。他们会用攻击伴侣的方式来沟通,而不是建设性的、尊重的方式,这就让伴侣会感到无助,并产生防御心理。对伴侣实施精神控制是诱导伴侣偏袒自己最糟糕的方式之一。但是,从前在他们家庭里的错误示范可能已经让他们耳濡目染了所有错误的表达愿望和诉求的方式。如果他们不知道还能如何与人沟通,那么这可能就会是他们的默认选择,所以这种错误是他们在无意识之中形成的。总之,如果受到虐待的一方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关心他们的控制狂伴侣,即不责备伴侣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感受,而是抱有同情心,察觉到他们让人反感的行为背后可能另有原因,并就这些原因进行沟通。那么这些身陷迷途的伴侣们就更有可能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紧闭心门、对外设防。
一旦施虐者意识到,他们对伴侣的所作所为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伴侣也从未成为他们想塑造的人,从未去做他们想让做的事。三番五次之后,他们可能会幡然悔悟,更加愿意改变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而不是强迫伴侣去改变。如果他们从根本上有严重的人格障碍,那么无论有没有专业人士的帮助,这种仔细斟酌而又真诚的沟通都不会奏效。因为根据定义,他们的性格结构已经僵化,并且几乎无法改变。然而,如果不是这样,只要与他们亲切而坚定地交谈,枯木总会有逢春时。
End
作者 | 里昂·F·塞尔泽博士是《心理治疗中的矛盾策略》和《梅尔维尔和康拉德的愿景》的作者。他拥有英语和心理学博士学位。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高尚(225)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校对小组 晓雯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李胜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