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家庭、夫妻、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婚姻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和养成

心理师成长 一杯咖啡 2021-12-06

本文系一杯咖啡心理师成长平台刊发的第2篇文章

心理师成长 关注每个咨询师的职业发展和喜怒哀乐


本文系2016年3月 一杯咖啡婚姻家庭治疗读书会见面会回顾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主动地温习功课?

怎样才能让孩子戒除网瘾?

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怎样才能......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著名家庭治疗师李维榕老师去几所小学主持讲座时,家长们问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看似都集中在了孩子的身上,家长们想解决问题的期待也可以理解,但这有可能正是问题所在,因为“孩子是不可能承受父母过多关注,否则亲子关系会因缺乏空间而纠缠不清”。

 

以一位家庭治疗大师的敏锐性,李维榕老师准确地捕捉到了孩子问题的核心。她说,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第一要问的是你的配偶,而不是专家”。


现在的育儿课程,家庭教育课程层出不穷,家长们也都想从专家那里找到一个最有效的捷径去解决问题,但是孩子最好的专家其实就是父母,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同时,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也来源于父母和这个家庭,我们常常只停留在孩子问题的表面,总是恨铁不成钢,要求孩子,责备孩子,殊不知孩子只是一个问题家庭的“牺牲品”和“替罪羔羊”。

 


那么,作为家庭治疗师,该 如何进行家庭治疗工作呢?

李维榕老师写过关于家庭治疗的许多笔记,其中有三则(“与家长对话”,“与孩子谈话”,“虎妈妈的战歌”)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她作为治疗师在家庭治疗工作中如何洞察一个家庭以及和家庭对话的精彩场景。


(编者:在见面会现场,参加者结合这三则笔记进行了交流)


 “与家长对话”:关系重要,关系本质更重要

 

“家长往往知道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可是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些答案或者很难做到来改变现状”。家长们时常在问题没解决之前就开始逃避和推卸责任,甚至把两个人的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家庭治疗中叫“三角关系”),最后夫妻关系没有改善,孩子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面对一个矛盾重重的问题家庭时,家庭治疗师会着重于成员之间的关系,但是不会仅仅停留在关系的表面,而是找寻关系的本质。

 

什么叫关系的本质?关系本质指一组人互动里面所产生的关系的实质,而关系的本质不是看关系中的人怎么讲,而是看他讲什么,治疗师需要在不断的访谈和倾听中了解这些矛盾关系背后的东西。

 

在这则笔记中提到一位母亲哭诉自己孩子极度不尊重自己,甚至骂她“死八婆”。这看似是一对母子两人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但是李维榕老师却问这个母亲:孩子的父亲在哪里?在一个家庭,如果孩子不把母亲放在眼里,必然就有一个不在场的父亲没有在母亲背后保护自己的妻子。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这个父亲必然会站出来说:这是我的老婆,你的母亲,我不允许你这样子对她说话。所以,这对母子其实反映了这对夫妻的关系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对夫妻没有办法做到互相信任和互相支持,这种关系的本质往往掩盖在了第三者(孩子)的问题中。

 
 

“与孩子对话”:关系中的人会相互影响

 

李维榕老师很擅长和孩子对话,在这则笔记里,她用童真风趣但是充满智慧的语言书写了一份份回信,和孩子们一起天马行空,谈天说地。我在工作中经常接触青少年家长,他们总是抱怨和孩子无法沟通,有代沟。但我也从孩子们那里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苦恼于父母无法理解自己的想法或者总是将大人的想法强加给他们。他们感受不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最重要是他们其实有自己很不错的想法。成年人总是喜欢教导孩子,也许这源于父母的焦虑或者掌控感,害怕孩子走弯路走错路,或者害怕孩子脱离了自己的控制,产生分离焦虑。李维榕老师在孩子的家庭工作中,只是协助孩子们找回属于他们的魔法世界或者童话世界,让他们能走出成人现实的困局。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治疗师和家庭关系,都是我影响着你,你也影响着我成人世界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庭治疗师所做的也是用这样的关系影响着孩子。只是治疗师和很多父母的做法不一样,他们和孩子的关系不是长辈和孩童,治疗师是用好奇、探索的精神陪同孩子一起经历这个有趣世界的孩子的小伙伴。而无论是和孩子建立关系还是产生改变,治疗师最好回到孩子的童年与孩子对话,而这样的事情其实大部分父母都可以做到。

             

“虎妈妈的战歌”:家庭(关系)的影响是延续的


笔记中的这位虎妈妈是耶鲁大学的法律学教授,她写了一本书叫《虎妈妈的战歌》,从“战歌”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这位妈妈把孩子的教育看做了一场战争,战争是否胜利才是最重要的。她在书中记录了如何以极度高压的手段教育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妈妈的高压下有了一定的音乐成就,可是对小女儿的教育却以失败告终。我们在这里并不评判虎妈妈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虎妈妈告诉大家她的成就以及她教育女儿的方式都来源于她极度权威又事事完美的父亲。

 

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会在代际间延续的,家庭问题同样也可以“遗传”。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如果做父母非常孝敬自己的长辈,孩子也更容易懂得如何感恩和孝顺。如果一个家庭中,父亲是一个施暴者,经常殴打自己的妻子,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婚姻中成为施暴的一方(也有相反的案例,但是会增加几率)。因为父母是告诉孩子什么是亲密关系和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总重要的老师。正是因为家庭影响的延续性,家庭治疗师常常工作于两代以上的家庭关系,希望能寻找到家庭问题的源头来加以工作。

 

无论从李老师的家庭治疗笔记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很多家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家庭治疗师在工作中需要时刻关注和觉醒的。


问题1 不在场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


真人版的《爸爸去哪儿了》每天都在很多中国家庭中上演,育儿培训课程只有母亲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只有母亲参加,甚至孩子的毕业典礼也只有母亲参加。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父亲角色的长期缺失都会对孩子人格发育和性格塑造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一定是父亲的错吗?很多家庭中的夫妻其实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做母亲的时常有看门人情节,认为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而且负最大责任的教养者,做父亲的想参与甚至受到阻碍,认为干预太多。所以很多孩子承受着母亲的过度干预,而父亲又无法在家庭中发挥应有的支持者和平衡者角色。


问题2  专制教养和暴力沟通


与西方家庭以子女为本位的目标教育不同,中国家庭常常是以父母为本位的理想教育,简单的说,西方家庭是孩子觉得好,觉得喜欢就可以,中国家庭是父母觉得好才是真的好。就像之前网络流传的: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虽然这属于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但是无论哪种文化,对孩子天性和个性的尊重是每个家长需要学习的。中国的家庭中常出现,“Ta就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Ta怎么能和我顶嘴,太不像话了”,这种暴力式的表达和沟通投射的正是家长们对其家长式权威的保护甚至滥用,而忽视了每个孩子都有超乎你想象的发展潜力和自主性。


问题3  溺爱教养和隔代抚养


隔代教养在当代的中国社会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这里面仍然隐藏着很多潜在的问题。我们一想到隔代抚养,首先想到的就是溺爱,虽然并不是每个祖辈都会溺爱孩子,可是相比于亲生父母,祖辈在抚养上承担了更大的精神压力。“我要是没带好,儿子女儿不是会责怪我。”所以两代养育者之间的沟通就显的特别重要,谁作为孩子养育的决策者,谁作为执行者和协助者,角色和责任的分工最好在一开始就达成一致。

 


一个家庭治疗师的养成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庭关系,很多人也很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现实是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人接受家庭治疗,有更多咨询师从事家庭治疗,对于这些家庭问题的改善,对于每个在家庭中的个人和这些家庭的幸福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要成为一位家庭治疗师,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理论学习(读书,工作坊)之外,需要大量的实践。以下谈一下一个家庭治疗师可以如何养成:


 多读书

读书是作为咨询师成长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所有的人类文化成果都是用文字作为主要载体记述的。未经整理的思考往往是胡言乱语,有时候只是听起来比较像那么回事,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所以咨询师首先要选择好自己学习的书籍。


心理咨询,包括家庭治疗,是让来访者、家庭静下来和慢下来的过程。当然治疗师自己首先要静下来和慢下来。


有些人说,老师我静不下来,不像你可以看书看很长时间,所以对我来说,听听课是最好的方式,听了就懂了。其实读书都读不进去,不愿意慢慢品,自己做咨询工作的状态都是很急切的,又怎么能帮助你的来访者静下来呢,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呢?


能静下心读书。也可以同步帮助自己静下来。


如何学理论

对于家庭理论的学习,有系统、结构、叙事……流派很多,但是流派的意义不是让我们成为某种流派的咨询师,而是让我们多一些视角、手段去看家庭,去帮助家庭中的人。


其实学习精分、认知、人本也是如此,很多人成为了精分的捍卫者,看不起认知、人本,其实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咨询,是严格区分了精分、认知、人本?这个问题,曾请教过王裕如(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你是哪个流派的?这也是很多新手会问的,王就告诉我,现在国际的趋势是整合,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来访者来说,不会计较你到底是精分,认知,还是人本,她是来找你解决问题的。


所以,建议从整合性的角度切入学习,不用计较自己到底是在系统,还是在结构,还是在叙事,当你整合的比较好,也就是能对家庭开展工作了,而且开展的比较好,这个时候,去对某个流派进修,深入攻关,才比较符合一个学习成长的路径。


而学理论除了参加培训课程和工作坊,最好的方式还是读书,读好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多实践

李维榕老师说:我这十年的教学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大家都来看我表演,实际上,再怎么看,到自己做的时候依然不会。


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实践,要多案例模拟。学会做来访者,以及尝试做咨询师,尝试做同辈督导员。比如学会做来访者:在家庭治疗里,可以男的做男的,女的做女的,做小孩,非同性恋做同性恋,男的可做女的,年轻的可以做老的。别说我演不来,你都演不出,你如何共情当事人?比如学做督导员。督导不是做看客,也不是做评判者。我们有太多评判的东西在内,这样的督导氛围是攻击性的。这样的督导可以做什么?可以这样问自己:


1、这位咨询师给了来访者什么资源,也就是好的地方有哪些?

2、来访者家庭的问题在你看来,有哪些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

3、如果你是咨询师,你还会问什么,接下去呢打算怎么做?


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家庭,大多数人的家庭可能是有些问题需要处理的。读书会和其他培训并不是帮你处理家庭问题的时段,但是可以成为你处理家庭问题的契机。


当然,把自己的家庭代入其中可能是最深刻的学习,不过我们始终要记住,自己是在成长为一个婚姻家庭治疗师,我们的重点是帮助那些家庭发展的更好。




作者| 一杯咖啡心理咨询师  Lydia

编校|一杯咖啡心理成长研修组主管 小怡麻麻

转载|请和微信后台联系,或QQ:3246351436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新增扫码打赏功能

如果你觉得有启发,欢迎打赏创作者

多少随意,感谢鼓励和转发

长按图片—点“识别二维码”—填任意打赏金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官网 www.yibeikafei.org
用一杯咖啡的价钱,多一点沟通的时间

一杯咖啡2016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读书会即将开启,想了解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