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精读 | 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19)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19)》。
《国际禁毒蓝皮书》是国内首部聚焦全球毒品问题、追踪最新禁毒动向、服务国家禁毒工作的年度研究报告。《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19)》主要由总报告、专题研究、区域研究和附录四个部分组成,深入解析当今国际禁毒问题,分析全球范围内的毒品问题变化态势,介绍各国面临的毒情形势和禁毒战略,并阐述其对于国家安全的具体影响。
本书力图全景式考察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主要国家或地区面临的毒品问题,考察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禁毒战略,研判和评估毒情新趋向、新特点和新挑战,探讨全球化背景之下全球毒情新趋向对于新时代中国禁毒人民战争的可能影响,借助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国内禁毒工作的预警、决策、绩效评估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今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也是上海万国禁烟会召开110周年,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与毒品问题做斗争,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上海大学与上海研究院携手,整合全球全国科研力量,在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之下,推出国内首部《国际禁毒蓝皮书》,努力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搭建一个服务新时代中国禁毒人民战争决策建议平台,为国际禁毒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毒品问题是威胁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国家安全、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禁毒工作任重道远。
01
全球吸毒者数量持续增多,吸毒致死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
20世纪初以来,毒品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已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International Opium Commission)的召开更是启动了全球禁毒合作。然而,国际社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毒品问题不但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日趋严峻,并对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重大挑战。2018年世界毒品问题更是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向,传统的毒品治理理念和模式日益受到挑战。这些新趋向和新问题倒逼国际社会必须把毒品问题置于国家安全、全球政治中加以理解,共商共建国际禁毒合作,以减缓甚至化解毒品危机。
蓝皮书指出,全球显性和隐性的吸毒者数量持续增多。
全球吸毒者数量持续增多,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构成威胁,而且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不断增加的需求,加之越来越多元的供应,令吸毒问题正从小众变为大众行为,全球15~64岁人口中在过去一年中曾经吸食过毒品的人数逐年攀升,2016年吸毒者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已经高达5.6%。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吸毒者的数量从2006年的2.08亿增至2016年的2.75亿,以年均600万人的速度增加。不仅如此,吸食毒品正在对吸食者构成健康甚至生命的威胁,数据显示,在2016年的2.75亿吸毒者中,有3050万是较为严重的毒品成瘾者和依赖者。加之世界各国政府多把禁毒工作重心放在了打击毒品供应方面,而在减少毒品需求、给吸毒成瘾者提供治疗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了一系列的因吸毒而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2018年《世界毒品问题报告》显示,全球1063万人通过注射滥用毒品,其中126万人因注射毒品感染了艾滋病毒,其比例高达11.85%。另有610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550万人既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又感染艾滋病毒。
正因如此,全球因吸毒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5年大约有45万人因吸毒死亡,其中主要因过量吸毒致死的人数就高达167750例,因吸食鸦片类毒品致死人数占比76%。而这一数字在2000年仅为105000例。全球疾病负担研究(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的调查数据也注意到,2017年鸦片类成瘾者增长数量史无前例,新增400万例,死亡人数达11万例。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因吸毒致死的人数2017年增加至585000人(在535000~635000人之间),10年增加了27.6%,研究注意到,因吸食鸦片类毒品致死人数达11万例,仅次于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175000例)和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癌(127000例),而成为位列第三的死亡原因。而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因吸毒致死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其峰值是30~34岁,而作为最主要杀手的丙肝患者的死亡年龄在55~59岁。
毒品需求的大幅增加使吸毒人数激增,而现有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又无法满足成瘾者治疗的需求,必然带来诸多公共卫生防控的漏洞,公共卫生安全必然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病毒又感染艾滋病毒。
正因如此,全球因吸毒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5年大约有45万人因吸毒死亡,其中主要因过量吸毒致死的人数就高达167750例,因吸食鸦片类毒品致死人数占比76%。而这一数字在2000年仅为105000例。全球疾病负担研究(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的调查数据也注意到,2017年鸦片类成瘾者增长数量史无前例,新增400万例,死亡人数达11万例。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因吸毒致死的人数2017年增加至585000人(在535000~635000人之间),10年增加了27.6%,研究注意到,因吸食鸦片类毒品致死人数达11万例,仅次于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175000例)和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癌(127000例),而成为位列第三的死亡原因。而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因吸毒致死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其峰值是30~34岁,而作为最主要杀手的丙肝患者的死亡年龄在55~59岁。
毒品需求的大幅增加使吸毒人数激增,而现有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又无法满足成瘾者治疗的需求,必然带来诸多公共卫生防控的漏洞,公共卫生安全必然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
02
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取代传统毒品之势
新精神活性物质(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继传统毒品(如鸦片、大麻和古柯及其衍生物)、新型合成毒品(如冰毒、摇头丸、麻古等)之后,21世纪以来流行全球的“第三代毒品”。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现,自2009年开始监测以来,新精神活性物质正以约每周产生一种新品种的平均速度出现,目前世界各区域都已报告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2009~2017年间总共报告了80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其数量之多、更新之快,是其他毒品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新精神活性物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拥趸,尤其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在欧洲和北美的夜店、酒吧里,这些新兴的毒品大有取代传统毒品的趋势。它们会产生和传统毒品相同的快感,同时种类非常多,因此,受到了吸毒者的广泛欢迎,越来越多的毒贩和卖家也将他们经营的重点放到了新精神活性物质上面。
在这些不断增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当中,芬太尼近年来尤其受到关注。实际上,它是一种被批准作为止痛药和麻醉剂合法使用的药物,其效力约是海洛因的50倍、吗啡的100倍。20世纪70年代芬太尼作为静脉麻醉剂用于临床,20世纪90年代初期,芬太尼被批准用于治疗重度疼痛,通常适用于晚期癌症患者,并且从那时起,芬太尼成了常见的处方止痛药。
因为芬太尼的药效更强而价格又相对低廉,这使得芬太尼的非法滥用在美国越来越普遍,西欧和中欧国家也有发现,被吸毒者有意无意地与海洛因或可卡因混合使用。美国司法部缉毒署(DEA)发布的《国家毒品威胁评估报告2018》指出:“非法芬太尼和其他合成类鸦片现在是在美国使用的最致命的鸦片类物质。贩运者越来越多地以假处方药的形式销售芬太尼。芬太尼供应商不断试验新的芬太尼类物质以规避监管。
2016年1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共发生5544例因过量使用非法制造的合成阿片剂而死亡的病例,同比增长79%,2015年又同比增长了72.2%,2016年,死亡人数达19413例,比2015年增长110%。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年,滥用合成阿片类药物的死亡人数首次超过天然和半合成阿片类药物的死亡人数,芬太尼滥用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美国疾控中心和缉毒署甚至指出,2015年和2016年,美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两年下降。一个关键原因是意外伤害增加,其中包括药物过量使用致死,而芬太尼和芬太尼类似物等阿片类毒品相关的死亡率上升更是对此产生了直接影响。
03
毒品问题对中美两国均构成越来越多元的威胁
近年来,芬太尼及其类似物的滥用确实对美国的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美国则将日益严重的毒品滥用问题更多地归因于外部的供应,既忽略了毒品制造技术更新换代的实际,诸如芬太尼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可以以无穷多的组合进行演化,以产生化学性质相似但又不同的物质,致使国际社会只能一一将化学品列管,而制造商可以通过不断制造新的不受管制的物质以躲避监管,这些物质可以合法地制造和出口,又没有注意到现代毒品走私和贩卖技术的网络化和隐蔽性。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美国政府试图借助芬太尼问题来转移美国民众对整个毒品问题关注的视线,打击供应而忽略了毒品治理更为重要的一面——限制需求。
打击阿片类药物滥用是唐纳德·特朗普竞选时的主要承诺之一,特朗普总统上任不久即成立了特别工作组,研究芬太尼问题并提供政策建议。2017年7月,工作组发布中期报告,建议特朗普总统把芬太尼问题宣布为“公共卫生紧急事态”,以加快联邦政府的应对效率,并提出打击芬太尼应成为对中国外交的首要问题之一。10月26日,特朗普总统采信了工作组的建议,宣布此危机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尽管美国的指责多为罔顾事实之言,但是为了能够帮助美国,推进同美国的合作,来防控新精神活性物质类毒品,特别是芬太尼类毒品及其类似物。2017年国家禁毒办主动向美方通报寻购芬太尼等毒品线索400余条、美国客户购买新精神活性物质情报500余条。中方与美国等国开展案件合作,成功破获“河北王凤玺案”等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案件。这是中美执法部门成功合作破获芬太尼案件的第一起。该案件线索由美国相关部门提供,公安部禁毒局对此高度重视,成功侦破全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捣毁芬太尼制毒工厂1个,销售网点2个,对中国境内的毒品生产、运输、贩卖和走私犯罪予以摧毁。
中美之间的联合禁毒行动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2017年11月8日下午,应习近平主席邀请,特朗普总统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特朗普总统与习近平主席会晤之时,就进一步深化双边禁毒合作进行了探讨,双方达成共识,强调针对新精神活性物质加强合作。
2018年,两国在禁毒执法领域更是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加强合作,并取得了诸多实质性的成果。8月29日,中国政府向多国驻华执法及警务联络官通报中国政府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方面的情况。中国新完成4-氯乙卡西酮等32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列管法律程序,9月1日开始生效。至此,中国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达170种,国际社会关注的芬太尼类物质中国已列管25种,超过联合国列管的21种。美国缉毒署对中国合作伙伴的工作颇为满意,称是中国官员给予了“非常有力的对话和参与”。12月1日,中美首脑在二十国集团阿根廷峰会举行了会谈,双方同意采取积极行动加强执法、禁毒等合作,包括对芬太尼类物质的管控。中国政府决定对芬太尼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并启动有关法规的调整工作。之后白宫发布声明称赞“习主席做出了不起的人道主义姿态,同意把芬太尼列为‘管控物质’”。可以发现,毒品问题是中美两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两国的合作正在为全球毒品问题的解决做出积极的贡献。
04
国内制毒活动仍处于活跃期
蓝皮书指出,境内制贩毒品活动高发、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突出。
近些年,随着合成毒品的泛滥和制造工艺的变化,国内制造毒品案件逐渐增多。2012年全国共破获579起制毒案件,2016年全国共破获583起制毒案件,国产毒品缴获量约62吨。境内制造毒品犯罪活动不断由东南沿海省市向内陆省份进军,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蔓延的趋势。制毒方法不断更新,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国内制毒活动仍处于活跃期。
合成毒品的滥用使得我国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被用来制造毒品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易制毒化学品制毒犯罪活动呈现泛滥的态势,全国破获的制毒物品案件和易制毒化学品数量仍然增长明显。2015年,全国共破获531起制毒物品案件,缴获各类制毒物品1566.1吨;2016年,全国共破获444起制毒物品犯罪案件,缴获易制毒化学品1584.6吨。
05
“毒驾”肇事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重点行业群体涉毒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演艺界的娱乐明星及娱乐场所等的一些行业群体涉毒问题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毒驾”之类的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合成毒品滥用问题在全国的持续蔓延,吸食毒品群体的低龄化特点突出且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使得毒品问题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蔓延,这其中公共交通安全领域受影响突出,“毒驾”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增长明显。伴随着全国各地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和吸毒人数的急剧增加,驾驶员群体中吸食毒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造成了吸毒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近两年较为明显。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将14.6万名吸毒驾驶人的驾驶证依法注销,拒绝1.1万人申领驾驶证;2016年,全国公安机关将7.13万名吸毒驾驶人驾驶证依法注销,拒绝6435人申领驾驶证。由此可见,“毒驾”肇事已经呈爆发式增长,已经迅速成为道路交通领域中的又一重大隐患,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06
“金三角”毒情呈现四大新趋势
“金三角”中来自老挝的毒品对中国的危害虽然远远比不上缅北,但是仍然面临毒品反弹的威胁。近年,由于老挝各级政府对罂粟禁种、铲除不力,一些边远山村偷种罂粟现象出现,老挝北部九省有部分村寨偷种罂粟问题严重,使境外替代种植工作受到一定制约。“金三角”中的泰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对北部山区罂粟种植区进行了替代改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禁毒效果,成为“金三角”地区较为成功的典范,泰国的毒品问题对中国影响较小。
蓝皮书主要以“金三角”中主要部分缅北地区的形势来进行分析。“金三角”地区毒品形势的决定因素错综复杂,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政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都紧密相关。近年来,该地区毒品对中国的渗透不断加剧,并且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01
“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持续反弹后略有下降,但是依旧保持高位
分析1996~2017年缅甸罂粟种植面积的数据,可以看出缅甸罂粟种植呈现出以下趋势。
(1) 缅北罂粟种植面积在2006年前后呈现下降趋势
缅北罂粟种植面积第一次呈现下降趋势是在2006年前后,甚至2006年降到历史种植最低点21600公顷,主要原因是:迫于国际禁毒的压力,以及随着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以下简称民地武)割据势力的关系变化,云南周边缅甸的几个“民地武”特区,先后实现了罂粟禁种,并明令禁止毒品经特区进入中国大陆。国际社会加大了对缅甸禁毒的压力,武装割据势力从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禁止种植罂粟毒品原植物。克钦独立军、克钦新民主军和掸邦东部同盟军先后宣布禁种。果敢同盟军也于2002年开始在辖区实施罂粟全面禁种,2005年少数民族独立武装中势力最强的佤邦也宣布禁种罂粟,民地武地区先后禁种罂粟,这是缅北地区罂粟种植面积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支持缅北的替代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减少罂粟种植的作用,再加上中国于2005年开始了第一轮禁毒人民战争,而云南处于全国禁毒最前沿,也是禁毒人民战争的首发之地,中国政府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对境外“民地武”也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虽然缅北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63000公顷逐渐下降到2006年的21600公顷,呈现罂粟花开“金三角”一百多年最低点,但是缅北鸦片、海洛因产量却没有因为罂粟种植面积的下降有所减少,因为生产海洛因不乏之前囤积的原料,缅北毒品对中国的渗透依旧没有减弱。
(2) 缅北罂粟种植面积在2008年以后呈现持续反弹
2009年“8·8事件”后,缅北民族地方武装与缅政府的武装对立达到高峰,缅甸政府为整编缅北地区的各民族地方武装势力,采取军事上震慑、经济上封锁、政治上瓦解的策略,大力挤压缅北地区各民族地方武装势力的生存空间。结果导致缅北“民地武”纷纷整军备战,因为与政府军对抗需要大量军费支持,于是“民地武”势力又开始种植、生产毒品。自2009年缅甸政府军与“民地武”矛盾激化以后,时有冲突发生,缅北地区的民地武加大了“以毒养军”政策,“金三角”毒源地罂粟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进而引起传统毒品海洛因的生产不断扩大,毒品产量在全球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缅甸的毒品呈复燃态势。
(3) 缅北罂粟种植面积近年呈小幅下降趋势,但是总体保持高位
缅北罂粟种植面积2008年以后持续反弹,至2014年以来略呈下降趋势,罂粟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57600公顷小幅下降到2017年的41000公顷,但是总体保持在高位状态。最近几年罂粟种植面积小幅下降的原因:
首先,缅甸已采取措施解决鸦片种植问题,尤其是在南掸邦,毒品替代种植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掸邦和克钦邦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不稳定的局面,缅甸政府不能有效控制,贩毒分子将继续逍遥法外。
其次,亚太地区毒品市场不断变化导致了鸦片种植面积的减少。近年来,鸦片和海洛因价格下降,东亚和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已经转向制造和贩卖合成毒品,尤其是冰毒。合成毒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制毒成本低、生产周期短、损失风险小。
最后,中国加强国际禁毒合作显示出一定成效。“中老缅泰”和“中越”边境联合扫毒行动,澜沧江—湄公河联合巡航等国际禁毒合作的措施对“金三角”毒品问题起到一定震慑作用。虽然“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是“金三角”地区毒品生产并没有减少,反而加剧生产合成毒品,海洛因、冰毒片剂产量保持高位,对中国威胁渗透有增无减。
02
“金三角”毒品对我国渗透形势严峻
2018年国家禁毒委发布的《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指出:“金三角”、“金新月”和南美三大毒源地毒品对中国形成全面渗透之势。云南是“金三角”毒品向国内走私内流的主要通道,也是全国禁毒的第一道防线。整个缅北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合成毒品产销增长,对中国“多头入境、化整为零、全线渗透”的总体态势难以改变;国内吸毒人员快速增长,消费旺盛,刺激境外毒品制贩,虽然缉查力度不断加大,但境外毒品走私内流依然严重。缅北地区在保持较大规模海洛因和冰毒片剂产量的同时,开始大量制贩冰毒晶体、氯胺酮等合成毒品。
“金三角”仍是中国海洛因和冰毒片剂的主要来源地。2016年云南、广西缴获来自“金三角”的海洛因6.6吨、冰毒片剂10.3吨。2017年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执法部门缴获“金三角”海洛因7.3吨、冰毒片剂11.2吨,分别占全国海洛因、冰毒片剂缴获总量的83%和93.3%。
2011~2017年云南省缴毒数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全省破获毒品违法犯罪案件20869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1169人,缴获毒品25.24吨(冰毒13.08吨、海洛因7.93吨、鸦片4.23吨),同比分别上升2%、8.2%。缴获毒品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一。
2018年1~5月,云南省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5453起,缴获毒品11.69吨,抓获犯罪嫌疑人564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4.8%、28.3%、6.9%,另外,缴获制毒物869.4吨。缴获毒品数连创新高,海洛因、冰毒片剂缴获量占全国80%以上。云南每年缴获的毒品数量呈增长趋势,“金三角”毒品对中国的渗透有增无减,危害巨大。
03
“金三角”地区合成毒品生产数量大幅增长,超过传统毒品海洛因
在合成毒品方面,东亚和东南亚甲基苯丙胺生产合成、走私贩运范围上保持高位增长趋势,对该区域的人口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缅北地区的合成毒品中相当一部分渗透进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冰毒已成为缅甸贩毒团伙和贩毒分子从事大宗毒品贩运的头号毒品。
2008年缅甸政府大力推进“民地武”收编工作,快速推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积极开展与缅北地区武装割据势力的谈判,缅甸政府出台了和平改编几个特区的方案:武装部队收归中央并进行整编,特区年纪大的官员退休,行政区划重新理顺。此举引起了几个特区的高度警觉,暗中调整策略对抗中央。缅甸中央政府拿第一特区开刀,用强硬手段以禁毒为名将果敢王彭家声逐出果敢,此举导致各特区一片恐慌,害怕成为下一个目标,纷纷整军备战。但是分散的特区不是政府军的对手,所以一些有实力的人物重操旧业,贩毒聚敛钱财,为战争准备充足的军费,缅北各民族地方政府又加大毒品经济运作力度,强化“以毒养军、以军护权”的生存模式,又一次极大地刺激了“金三角”合成毒品的制贩活动。于是,金三角地区合成毒品数量日渐攀升,缅北已成为我国合成毒品市场的主要来源。
“金三角”地区苯丙胺等合成毒品生产、加工、贩卖问题日益突出,对云南渗透来势凶猛,从近几年云南省的冰毒缴获量对比分析,冰毒呈逐年上升趋势。查获冰毒数量的增加,也进一步反映出贩毒活动的加剧。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边境一线是境外“金三角”冰毒片剂对中国渗透最为严重的地区,临沧、德宏、保山等西线毒品渗透势头不减,大量甲基苯丙胺类毒品从云南边境南线渗透的情况十分突出。
云南冰毒缴获量第一次超过海洛因缴获量是2010年,缴获冰毒量是海洛因缴获量的1.39倍,此后,云南缴获的来自“金三角”地区的冰毒呈上升趋势。冰毒成为继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之后,对云南产生极大危害的合成毒品。
04
国内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金三角”地区突出
易制毒化学品的流出管控难度大、隐蔽性强,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境外毒品的加工、生产,既加重了毒品对我国的危害,也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从4图可以看出缅北毒品生产转向合成毒品趋势较明显,但缅北没有易制毒化学品生产,易制毒化学品从周边印度、中国、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以及经湄公河流入缅北地区的现象非常突出。随着“金三角”合成毒品加工规模的扩大及利润的增加,缅甸周边国家向缅北地区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的现象愈演愈烈。
云南境外毒品生产加工格局的变化,对易制毒化学品需求增大,内地省区生产、销售的麻黄素类复方药品不断经云南省边境走私出境。云南省内个别地区已形成易制毒物品集散、分装、贩运网络。2013年云南省查破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明确流向缅甸佤邦辖区的有167起,缴获各类易制毒化学品905.5吨,主要从普洱、临沧边境流出。2014年,全省缴获制毒物品700余吨,70%以上在普洱、临沧一线查获。2017年全省查破制毒物品违法犯罪案件159起,缴获欲走私出境的制毒物品1666.3吨,为历年来最高,缴获量居全国第一。
由于我国加大了对麻黄素的严格管制,境外制毒原料紧缺,麻黄素类复方药品已经成为境外制造冰毒的主要原料替代品,制贩毒分子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逃避监管,以合法的贸易为掩护,采用更换品名、改变形态、夹藏混装等手段运输到边境,将易制毒化学品走私至“金三角”地区。
长按或识别下图二维码可购买此书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可购买《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19)》电子书哦~
近期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