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说

其他

报告推荐 | 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2)》。内容摘要《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2)》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十一本。本书主题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心态基础,撰写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全书从认知、价值观、信念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探索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已具备的社会心态基础。蓝皮书发现,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较强。多数民众持有勤奋有回报的奋斗信念,倾向于认同个人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养活自己并认可竞争是有利的。民众的结果公平感和向上流动机会感知均有所上升,但向下流动机会感知下降,阶层系统合理信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机会合理性维度得分高于分配合理性维度。在社会价值观方面,民众对家庭的重要性评价最高,且分歧相对最小,其次是工作、朋友、休闲时间、政治。在教养价值观方面,责任感、独立自主、勤奋、有礼貌、诚实是民众培养子代最看重的品质,父母的社会心态和社会价值观影响对子代品质的培养。在社会参与方面,民众的慈善意愿较高,弘扬传统文化、应急救难和创新科研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北京“双奥”这一重大事件的对比分析显示民众在社会参与上以公益性动机为主。这些研究结果预示着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众已然具备客观积极、勤奋向上的高质量社会心态基础。研究比较了2022年、2020年和2019年三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对社会心态指标体系中的常规指标如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体验、幸福感、安全感、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还对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中关于共同富裕的认知、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涉及的变量包括共同富裕的态度、共同富裕实现路径、贫富归因、主观社会阶层合理信念、勤奋回报信念、慈善意愿和慈善行为等。本研究根据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变化、共同富裕相关的社会心态特点提出了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的政策建议。三年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均来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社会心态调查(Chinese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太平洋岛国蓝皮书: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为提升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务实合作,实现双方共赢发展,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2023年5月18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岛国研究分会主办、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2)》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会议上,同时发布了由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太平洋岛国贸易指数报告》。内容简要《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2)》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国别篇、专题篇、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篇、附录六部分。“总报告”考察了2021年太平洋岛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同中国的关系等方面的总体形势,并进一步指出太平洋岛国所面对的疫情和经济复苏艰难的双重压力并未减弱,前殖民宗主国的影响使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形势愈加复杂。“分报告”阐述了2021年太平洋岛国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国别篇”聚焦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恢复措施、萨摩亚政治经济形势及中萨关系、帕劳政治经济外交形势、所罗门群岛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所关系、斐济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斐关系、萨摩亚政局变动等问题。“专题篇”分析了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选举、太平洋岛国的海洋经济与海洋治理、拜登政府对太平洋岛国政策、新喀里多尼亚独立公投等热点问题。“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篇”在对2021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进行整体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展望,论述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的不断深化及外交机制的新特点。《太平洋岛国蓝皮书: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2)》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剖析太平洋岛国政治、经济、外交、区域合作等问题,立体展示了2021年太平洋岛国的最新发展态势,阐明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化合作的现实基础。希望通过《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2022)》对太平洋岛国的政经社情和双边关系的全面跟踪、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稳中向好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招聘丨经管图书营销编辑

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23)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暨《农村绿皮书(2022~2023)》发布会和《农村绿皮书》编写三十周年纪念会顺利召开报告推荐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23)

分报告3.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医院竞争力报告4.2022年县级医院竞争力报告:院级及专科分析5.2022年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报告:院级及专科分析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暨《农村绿皮书(2022~2023)》发布会和《农村绿皮书》编写三十周年纪念会顺利召开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暨《农村绿皮书(2022~2023)》发布会和《农村绿皮书》编写三十周年纪念会顺利召开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英国蓝皮书:英国发展报告(2021~2022)

15.英国大事记(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16后记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往期推荐报告推荐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丝绸之路蓝皮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2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共建“一带一路”经过9年的发展,搭建起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持续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成为提振发展信心的希望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带动内陆地区不断向西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水平明显提升,多方面取得可喜进展,成为欧亚合作的重要纽带,为助力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中巴经济走廊内涵不断丰富,进入充实、拓展新阶段。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作为连接丝绸之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干道,在货物贸易、产业合作、文化交流、人才交流方面扎土生根、枝繁叶茂。中欧班列克服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稳步实现运行列次与货运总量的持续提升,开行线路、数量、货运量等主要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创下历史新高。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影响力持续走强;二是中欧班列将开启亚欧陆路运输新征程;三是绿色发展引领丝路经济带发展新方位;四是“心联通”成为丝路文明互鉴的新亮点;五是筑牢风险防控网络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中之重。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本报告建议:持续推进口岸设施建设,加强线路、节点及货源整合,稳步推进新线路规划建设,提升中欧班列服务质量;面对俄乌冲突,要保持战略定力、提前谋划布局、主动作为应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扩大中国在沿线的影响力;以联通应对挑战,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进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议持续以开放平台能效的提升、贸易通道的建设、跨境电商为引领的新业态新模式的提速、服务贸易的全面推动为抓手,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合作高质量发展;夯实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段建设协调协商机制,加快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段基础设施路网,支持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建立自贸区,统筹西北地区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将资源优势转换成为产业优势,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精彩目录Ⅰ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5月10日,由郑州大学亚洲研究院、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在郑州以线上+线下会议的方式举行。内容摘要2021年,以色列经济从疫情中迅速复苏,GDP增幅创历史新高;国内政治僵局由于贝内特联合政府的组建而暂时化解,新政府对内推进共识,聚焦民生问题;对外提倡多边主义,加快发展与阿联酋、巴林、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关系,改善与美国、约旦、埃及关系。2021年,中以两国在创新、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两国关系良性发展。《以色列发展报告(2022)》分为总报告、分报告、社会治理篇、科教文篇、对外关系篇、中以合作篇、附录七个部分,聚焦了当今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政治局势、社会治理及科教状况,就以色列“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治理国际合作、生育政策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从高科技产业、太空探索、创新竞争力等方面探讨了以色列的科教文事业,重点关注了以色列与法国、非洲联盟、联合国等的关系,系统分析了中以两国创新人才和人文交流合作的现状及动态。本报告对于了解当前以色列及中东局势,进一步深化中以交流与合作、推进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资讯作用及参考价值。中以两国在创新人才交流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全面提升2023年5月10日,由郑州大学亚洲研究院、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在郑州以线上+线下会议的方式举行。以色列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强国,在现代农业、电子通信、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则拥有强劲的技术需求、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长期以来,在两国政府层面的战略引领和积极推动下,中以各领域创新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以双边贸易仍逆势增长,显示出两国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2022年1月,两国第三次签订“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即《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22~2024)》,内容涉及科技、卫生、清洁能源、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创新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中以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是两国各领域创新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持续助力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中以科技创新实力和人才竞争力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国均拥有较为领先的教育系统及创新能力,全球知识技能指标表现突出,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尤其是以色列拥有更高的研发强度,研究人员也更为密集,有效保证了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此外,两国政府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色列具有更为完善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上其良好的金融、商业环境和监管环境,促进了更多创新创业活动。而相比之下,中国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创新人才的角度看,中以两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表现各异。如两国均具备较为健全的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特别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度以及对人才发掘的投入力度。然而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中国与以色列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在人才吸引力方面较为落后,成为人才指数排名上升的主要阻力,也是今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过程中应更加努力的方向。自2017年中以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以来,创新合作成为中以关系发展的亮点和助推器。两国高科技贸易蓬勃发展,科研合作日益紧密,而人才交流与合作是核心关键。公开资料显示,中以人才交流合作包括:人才能力建设和培训合作、互派国际留学生、依托创新园区和科研平台推动人才交流、智库交流与合作、联合抗疫交流合作、技术工人劳务派遣合作等。由于两国文化存在差异、对彼此的了解仍不够深入,且受国际政治、经济、疫情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双方留学生规模均偏小,人员流动和交往仍不够频繁,深入开展创新人才交流合作仍面临较多挑战,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以及持续改善创新体系和优化创新氛围等方面仍需开展大量的合作。其一,充分发挥政府间合作机制作用。持续加强两国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在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机制下,积极实施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合作政策。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以及国际化管理等方面加强联系与合作。积极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在促进双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强两国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切实发挥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为双方创新合作及人才交流提供信息渠道、优质平台和创新政策,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环境。其二,在科研合作中实现两国互利共赢。扩大中以科研合作的规模和领域,通过联合实验室、联合资助机制,促进中以创新人才的交流、培养。选择两国共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如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公共卫生等领域拓展合作。进一步加强双方人才交流与培养,实现双方互利共赢,深度构建利益共同体。其三,加大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合作。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促进我国青年人才赴以色列学习、工作;继续吸引以色列专业技术人才来华工作、交流。积极为两国企业创新合作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各类创新人才与项目对接交流平台,推动两国企业、技术团队开展沟通交流。通过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吸引两国各领域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围绕创新创业的人才交流合作新模式,加强在人才培训、人才互访等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反馈,不断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其四,积极促进创新人才和文化交流。设计更多务实的中以创新人才交流合作项目,促进各层次、各领域人才的广泛交往。开展更多中以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活动,为以色列青年人才、知名学者等来华研修、培训、参会、访问创造更多机会。以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为立足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推进中华文明与犹太文明互学互鉴,深化两国在文化、民生、社会等领域的合作,从而进一步夯实民间交往基础,大力促进传播中以两国的语言与文化,实现文化互动。其五,拓宽合作办学的领域与范围。持续推进中以两国在高等教育、科研人员培训、学生学者互动、语言教学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中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金,推动两国优质科教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积极引进以色列优质教育资源,在持续推动中以在理工领域教育合作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制定和优化留学教育政策,支持更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跨国流动。加大对留学生奖学金的投入力度,鼓励高校配套资助、简化留学申请程序、营造国际化的留学与就业环境等,为未来两国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精彩目录Ⅰ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一图读懂 | 2022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往期推荐报告推荐
2023年5月9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无障碍环境蓝皮书:中国无障碍环境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恰逢《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落地生效一周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二审草案正公开征求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蓝皮书作为智库出版与传播平台的作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统计学会残障统计分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联合发布了《无障碍环境蓝皮书:中国无障碍环境发展报告(2022)》。内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5月6日,由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有限公司(国际视频通讯社,CCTV+)、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2022)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际传播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相关业界人士参加会议,共同研讨全球传播格局与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内
2023年5月6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内容摘要《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组织编撰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自1993年以来每年出版一本,本年度为第31本。本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对2023年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提出了保障粮食等稳定安全供给及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的对策建议;二是专题篇,着重对2022年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状况、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发展状况及农业对外开放形势进行分析并对2023年走势进行预测;三是热点篇,着重对保障农作物供种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治理耕地撂荒、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呈现。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合理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除农业农村经济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农牧渔业普遍丰收增产、农产品及食品价格总体稳定和农民增收较快外,农产品质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部反映2022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6%《农业农村部部署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业农村部网站,2023年3月22日。,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万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达到2亿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优质专用小麦占比提高到38.5%,比202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和定制生产等模式以及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多地树立大食物观,积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为了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成果,各地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通过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各地以农民实际需求为主导,摸排整顿改进农村改厕工作,因地制宜,稳步实施农村改厕,统筹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据《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2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0%。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继续强化。各地根据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农村道路、农村供水、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快递服务覆盖率达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拓展。继续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并提高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推动每个脱贫县都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国家继续支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乡村人口持续减少和城乡人口格局改变带来农村老龄化和高龄化更趋严重,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也带来深远影响;农产品生产资源配置格局与农产品产需缺口所反映的消费升级要求不一致,农产品及食品价格结构性波动加剧;农村居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精彩目录Ⅰ
2023年5月4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总报告《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与治理新方向》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十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这一年中深挖红色基因,巩固非遗保护基础,深化理论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融入国家战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经验的非遗治理模式。我国非遗保护应进一步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加强非遗档案建设,从“新文科”视角推进非遗学科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绩效评估体系,推动非遗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第二部分为非遗与国家发展战略。《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非遗保护发展报告》从非遗学科本位界定了“红色非遗”,认为红色非遗在培育文化认同、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展、问题与对策(2018~2021)》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切实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西部乡村文化开发利用水平不足、农民“弱参与”是当前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应巩固深化非遗保护制度、加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力量,从制度保障、动力牵引与主体效能等方面寻求突破。《城市治理视野下的非遗保护实践》提出,非遗保护与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命题。从具体实践看,主要表现在非遗讲好城市故事、助力城市更新、服务城市基层治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四个方面,存在各方角色定位不清、城市非遗传承设施平台落后等问题。《文化基因与非遗文化基因研究论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基础,结合基因理论、文化基因理论,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ICH-cDNA”界说,认为可通过渐序性逻辑对非遗文化基因进行解码研究和基因谱系绘制。第三部分为非遗理论研究。《非遗在社区研究》考察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情况,认为它在调动社区民众参与非遗保护、构建非遗关联网络、营造非遗空间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是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可行路径,但仍需梳理“非遗在社区”所蕴含的保护理念,加快非遗的社区赋权、利益相关人合作机制建立,加深对非遗关联网络认识,发挥非遗及其相关人与物的能动性,建立非遗实践“内生机制”,健全“移入型项目”保障机制。《元宇宙视域下非遗数字化形态探究》结合元宇宙概念,根据应用中是否存在交互,可将非遗元宇宙的应用形式分为数字再现和虚拟在场两种,其中数字再现的应用又可根据信息的完整与否分为降维投影和多维模拟两种。文章指出,非遗元宇宙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应用形式为降维投影,面临着缺乏系统规划、技术不成熟、应用门槛高、缺乏代表性应用、资本绑架以及理论的深化革新等风险和挑战。《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广东省8所高校的非遗课程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对接传统师承方式的新路径,提出存在非遗学科主体性不强的问题,需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位一体”推动非遗学科体系的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住乡愁”》从文化记忆角度分析,保护非遗就是留住乡愁,而多种形式的活动、节日仪式、乡村记忆工程、国家文化公园等将非遗融入生活,让人们记住乡愁。第四部分为非遗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融合媒体》指出非遗运用融媒体多渠道传播传承成为必然,但这并非渠道的叠加,需要更多深入研究为其发展助力。第五部分为附录。关键词:非遗
2023年4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报告推荐 | 节能汽车蓝皮书:中国节能汽车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内容简要“节能汽车蓝皮书”是关于中国汽车产业节能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2016年首次出版,本书为第七部。本报告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组织编撰,集合了国内外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等众多行业专家的智慧,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节能汽车发展的专业著作。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拟定了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并同时发布了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为我国社会实现“双碳”目标指明了方向。中国是石油消费大国。2021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34148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汽油消费量为14025万吨,同比增长5.7%。未来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2)》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国际合作篇、国内区域篇、专题篇五部分。总报告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绩。“硬联通”加速推进,“软联通”持续加强,“心联通”进一步密切,“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建设蓬勃发展。面对百年大变局和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步入发展新阶段,迎来新的重要机遇。未来,要持续巩固合作基本盘,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强化风险防控,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报告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在投资合作领域,新冠疫情恶化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环境,阻碍了投资进程,加剧了投资风险。部分发达国家推行单边主义,掣肘“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对共建国家的投资存在投资保障不足、并购完成率低、盈利能力堪忧、双边投资协定滞后等问题。为此,中国需要根据新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调整思路与方法,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投资保障体系,健全政府合作机制,创新发展模式,践行绿色理念,打造互利、互信、包容、创新、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精准高质量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贸易合作领域,2020~2021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受到重创。疫情对世界贸易的影响逐渐扩大,全球贸易总量已连续两年下跌,且回升乏力。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依旧展现了大国担当,成为全球贸易复苏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合作篇介绍和分析了中国与东盟、西亚、非洲、拉美、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状。中国与东盟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国内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回击西方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污名化,双方的绿色发展合作动力强劲。目前,双方绿色机制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清洁能源合作方兴未艾,绿色产业园合作蓬勃发展。中国与西亚国家不仅在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传统合作领域有重大建树,还在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生成新的合作增长点,共享发展机遇。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与非洲“一带一路”合作实现稳定增长,有利于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合作成为中非“一带一路”合作的新方向,服务于双方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共同目标。中国开启扩展中拉自由贸易网络新进程,中拉基础设施合作逆势前行。作为欧亚大陆两端最大的经济体,中德两国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经贸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国贸易总量连年攀升,自2016年来中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内区域篇着重介绍和分析了重庆、福建、浙江、广东、海南等“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及城市对外合作的情况。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对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通道拓展、平台提升、口岸完善、主体培育、环境优化等协同建设行动,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动能、新优势,在提升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水平、增强国内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展国际交往“朋友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围绕“丝路海运”“丝路飞翔”“数字丝路”“丝路投资”“丝路贸易”“人文海丝”“生态海丝”“海丝茶道”等8个重点工程,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规则标准“软联通”,再到交流合作“心联通”,深度拓展“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浙江围绕“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定位,推进“一带一路”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港口资源丰富、经济基础扎实等优势,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策举措,强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省主动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十四五”规划衔接,积极制定实施行动方案,着力推动广东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全面深度合作,在贸易合作、双向投资、基础设施、合作平台、人文交流、对外联系等各方面的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水平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推进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作用。海南自由贸易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教育、农业、旅游、货物等多层次、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专题篇研究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重点领域的合作进展情况。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相关参与方紧抓机遇,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开行数量和货物运送量均实现逆势增长,“朋友圈”不断扩大,战略通道作用彰显,为稳定国际供应链和携手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数字“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结合。新型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数字经济中具有的产业互补性和发展战略契合度为中国推动数字“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体育合作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九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效,中国与共建国家建立了日益紧密的伙伴关系。随着各领域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项目建设、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鲜明主题。精彩目录Ⅰ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1~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4月23日,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布《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1~2022)》。《报告》显示,在2021-2022年对全国100个地方城市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评估中,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呈现整体上稳步提升的态势。内容摘要自2013年起,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启动中国地方法治政府评估项目,至今已有10年。本年度选择100个城市为评估对象,从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的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数字法治政府等11个方面,对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进行评估。报告指出,法治政府建设还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法治政府建设进入深水区。一是不同区域与不同层级间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在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需高度关注先进地区和后发地区之间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这种不平衡可能形成巨大的城市竞争力差距。与此同时,需切实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持续缓解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法治需求和不同层级法治政府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二是法治政府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在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形成行政活动全生命周期依法运行的框架秩序,一些规范行政权力的制度还没有真实地发挥作用;三是部分地方政府在统筹突发事件应对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还存在缺陷,行政应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法治政府建设建设工作的开展。报告建议,应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内涵式发展,着重突破法治政府建设的弱点领域,保持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一是进一步健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领导机制,将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在实处,结合地方实际扎实调研关键问题,出台有针对性、实效性举措。二是进一步形成法治政府建设中主动创新的规模效应,推广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先进经验,以点带面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创新发展迈向新台阶。三是实质增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内涵与穿透性,建立行政活动全生命周期法治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秩序,确立行政权力运行的具体标准与规范,提高行政管理相对人对于行政活动的可预见性,特别是着力增强监管执法的规范、透明、可预期。四是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法律制度供给,强化行政机关处理个人信息法律规范。精彩目录向上滑动阅览Ⅰ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世界读书日|互动有礼:皮书数据库使用场景有奖征集

皮书数据库建成以来,一直面向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了解中国发展变迁等场景,提供教学科研、咨政议政、投资指南、社会生活指导等服务,陪伴大家多年,也收获了一批热爱皮书数据库的皮粉儿~在2020年、2021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小皮就策划过“评价有好礼活动”,收获了很多皮粉儿分享的使用皮书数据库的体验。有的是限免活动中的初次相识;有的是论文写作中的灵感启发;还有学术小白感叹成长过程中皮书数据库对自己学术视野拓宽的助力。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能继续给大家带来深度的服务,也为回馈广大皮粉儿多年的支持,小皮特带来此次皮书数据库使用场景有奖征集活动。相伴多年,皮粉儿们的字字句句都让小皮觉得暖心。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本期福利详情小皮特邀请皮粉儿们分享自己使用皮书数据库的具体案例,凡是填写问卷并入选的皮粉儿均可获得小皮新款文创周边。-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氢能汽车蓝皮书: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4月23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氢能汽车蓝皮书: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内容简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能源结构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全球气候治理呈现新局面,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迫切需要我国做大做强现代能源工业,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氢能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氢能产业是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重要方向,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推进氢能利用、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符合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及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能源和交通行业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举措。《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是关于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2018年首次出版,本书为第5本。本书在多位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相关专家、学者顾问的指导下,由中汽中心中汽数据氢能源研究团队的多位研究人员,以及行业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行业机构和产业链企业代表共同撰写完成。蓝皮书指出,多元制氢体系已经形成,绿氢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我国现有氢气生产集中在化工行业和钢铁联合制焦行业中,作为原料生产化学品,还有少量在钢铁冶金行业和电力行业作为还原气和尾气燃料。2021年氢气产能约4400万吨/年,同比增加3.3%,2021年氢气产量约3470万吨/年,同比增加4.8%。从氢气的生产原料构成看,我国氢源以煤为主,煤气化制氢(含焦气化制氢和油气化制氢)产量规模占比为64%;其次是高温焦化制焦炭、中低温焦化制兰炭、电解制烧碱、轻烃制烯烃副产的煤气和尾气中的氢,产量规模占比为19%;再次是天然气和炼厂干气制氢,产量规模占比为15%;其余是甲醇制氢和电解水制氢等,产量规模占比均为2%。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电解水制氢年产量预计只有1万~2万吨。2021年我国高纯度氢气(纯度≥4N)产能约37万吨,产量约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和14%,生产来源以化工尾气提纯制氢为主。我国高纯氢下游消费主要用于电子、半导体、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冶金、玻璃、食品、航天、新能源等行业。现阶段我国新能源行业用氢主要是车用燃料电池用氢,处于刚刚起步的初期示范阶段,未来还包括船用和无人机等交通燃料电池用氢,以及燃料电池发电用氢。目前我国车用氢能年用氢量约1万吨/年,氢的供应方式呈现多样化,氢气来源主要为电解水制氢和化工副产氢。展望未来,氢能在工业、交通、能源等多领域开展替代应用将成为重要趋势。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由于基数体量大,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是氢的主要消费领域,化工行业产品总需求和用氢量仍将保持缓慢上升趋势。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工作的推进,我国车用氢能领域发展迅速。国家氢能规划和各地氢能发展引导政策普遍提出积极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工作,氢能在调峰储能和热电联供等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成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已开始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绿氢制化学品项目,积极探索氢储能和绿氢化工结合的发展模式,宝武集团、河钢集团等钢铁企业开始探索氢冶金的示范应用。未来随着风光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以及碳排放成本的上升,绿氢将逐步展现其巨大的应用价值。精彩目录Ⅰ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民宿蓝皮书: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4月21日,宿宿网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民宿蓝皮书: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2)》。内容简要本书包括总报告、区域篇、综合篇、案例篇、附录五部分。总报告重点总结了2021年民宿发展的基本情况、基本特征与趋势展望。区域篇分别对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海南等具有一定代表性地区民宿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各地区民宿发展的政策建议。综合篇针对民宿经营困局、民宿对居民环境生活影响与协调发展、民宿与非遗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康养民宿、民宿产业人才、民宿政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探究。案例篇分享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浙江莫干山以及重庆三地民宿发展中的最佳实践。附录篇为2020~2022年民宿大事记。全书清晰地记录了2021~2022年中国民宿发展的特征,为中国民宿的经营与研究提供深入的智库洞见。报告指出,数字化赋能推动中国民宿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立足数字中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在国家系列政策推动和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下,数字乡村建设呈现良好的开局态势,中国民宿正在尝试全面拥抱数字化且探索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民宿主人开始关注并使用新媒体进行自家民宿和地方文化旅游的宣传(数字化营销),借助OTA平台和线上预订渠道进行客房销售(数字化销售),通过微信交流提升以往客人的复购率和口碑宣传(数字化客服)。由于民宿的体量相对较小,运营维护的复杂度较低,绝大多数民宿并没有在客服务方面采用数字化,包括在线选房、在线点餐等智慧客房服务。数字化很好地为民宿运营增加了信息服务,提升了游客黏性,并延长了游客的服务周期,对于提升民宿客均收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经过近些年的投资建设,水平整体相对较高。尽管部分县域数字乡村发展较快,全国仍有约2/3的县域地区处于数字乡村发展的中等及以下水平,“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较低”的格局明显。在民宿数字化方面,东部地区民宿同样要比中西部地区民宿接纳得更早,应用水平更高。目前,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国内多地已启动以县域为单位、由地方政府牵头进行民宿运营管理系统的集体订制开发,这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行动之一。一方面打造县域乡村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解决民宿运营管理系统开发或租赁成本高、单个乡村民宿因体量小而无能力支付且应用意愿低的问题。可以预期的是,2022年(含)以后,乡村民宿有望超越乡村地区的其他经营业态在数字化应用方面率先取得更大的进步。精彩目录Ⅰ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共享经济蓝皮书: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2~2023)

2022年共享出行人次出现下滑,但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三、共享出行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完善,“放管服”是新业态发展的主要需求四、共享出行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入质量提升阶段,共享化与低碳化和智能化加快融合Ⅱ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通知 | 第十四届“优秀皮书报告奖”开始申报

优秀皮书奖始于2009年,14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指导下,优秀皮书奖受到广大皮书主编和皮书报告作者的认可和支持,对皮书质量的提升乃至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在前十三届优秀皮书奖评选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应用对策成果,也鼓励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第十四届优秀皮书奖拟于2023年4月启动,第十四届优秀皮书奖分为“优秀皮书奖”“优秀皮书报告奖”“优秀新皮书奖”和“皮书国际合作奖”,其中,“优秀皮书奖”“优秀新皮书奖”“皮书国际合作奖”根据评价结果评选产生,“优秀皮书报告奖”根据主编、作者、皮书编辑推荐申报、评选产生。现将“优秀皮书报告奖”的有关评选和申报事项通知如下。评奖范围2022年版皮书(封面右下角年份为2022,已出版)中的单篇报告。评奖标准1.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2.符合皮书规范。3.要件齐全(包括作者信息及简介、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资料来源、参考文献等)。4.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5.字数原则上不少于8000字(皮书正文中约10页),不多于20000字(皮书正文中约20~25页)。6.原则上该报告的主要数据或观点须有媒体转载或报道。7.皮书数据库下载、在线阅读次数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评奖原则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2.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3.一部皮书,原则上最多有1篇报告获奖。4.除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一个单位获得优秀皮书报告奖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篇。评奖机构第十四届“优秀皮书奖”评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指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负责组织,第七届皮书学术委员会最终审定。申报数量和申报方式1.总报告:直接纳入初评范围,无须申报。2.分报告:每种皮书,主编推荐不超过2篇,皮书编辑推荐不超过1篇,作者自荐篇数不限(只能本人申报,以本人邮件发送和签字为准)。3.申报方式(1)皮书主编(或课题组负责人)组织推荐。(2)作者自荐。(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编辑推荐。(4)填写电子版《第十四届“优秀皮书报告奖”申报表》,如有需要提供的获奖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请统一扫描电子版,并打包压缩作为附件,于2023年4月30日前发送至:pishuyanjiuyuan@126.com,邮件主题为:推荐方式+申报优秀皮书报告奖+书名(注:推荐方式请写明“主编推荐”“作者自荐”“皮书编辑推荐”)。4.截止时间:2023年4月30日。逾期视为自动放弃评奖资格。评奖程序1.汇总纳入评奖的报告名单:总报告及经推荐的分报告。2.初评:由皮书研究院按照评奖条件对报告进行规范性审核,要件缺失或学术不规范的报告一票否决(如正文中数据缺少资料来源,摘要、关键词不规范等)。3.复评:由皮书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复评,按照奖项比例评出候选报告进入终评。4.终评:由皮书学术委员会对候选报告分类进行评议,评选出第十四届“优秀皮书报告奖”获奖成果。5.公示:获奖名单在皮书网进行公示。6.异议处理:请奖项目作者对皮书学术委员会的评选结果如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诉。申诉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对有异议的成果,评奖方将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评审。7.公布、颁奖:最终获奖结果在第二十四次全国皮书年会上公布并颁奖。奖励办法本着荣誉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对荣获第十四届“优秀皮书报告奖”的单位或个人,授予获奖证书和奖金。注意事项1.申报奖项不收取任何费用。2.关于评奖事宜,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咨询。联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内容简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迈入“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全面而深刻,是未来相当长历史时期内我国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坚持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不仅是保障民生、增进福祉的现实需要,更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我国老龄产业快速发展,产品和服务内容极大丰富,很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晚年生活需求。但与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较晚,政策、制度和市场环境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中长期发展方面,还缺乏顶层设计,对于未来一段时期内老龄产业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重点发展内容还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本书重点围绕我国老龄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详细分析了老龄金融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服务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文化产业等几个主要的老龄产业板块在未来不同阶段的重大需求,并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不同阶段相关产业的发展目标与重点发展内容,认为未来老龄产业的重大发展需求包括日常生活、适老化产品与康复辅具、商务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慢病管理、医疗卫生、长期照护、康复护理、安宁疗护、适老化环境、文化娱乐、老龄金融等产品和服务。同时,根据目前老龄产业的主要发展现状,提出了老龄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等新问题,并在政策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长期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建议、保障措施,以及老龄制造产业科技创新、老龄健康产业拓展、老龄服务产业质量提升、老龄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老龄文化产业繁荣、适老化环境改善、老龄产业品牌打造、老龄产业布局优化、老龄产业人才培养等重大工程。关键词:老龄产业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卫生健康蓝皮书: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4月15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卫生健康蓝皮书: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2)》。内容摘要根据中国卫生健康发展指标体系框架,本书全面系统地对2020年度国家、省级地区以及重点城市的卫生健康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中国卫生健康总体稳步向好,卫生健康资源提升明显,卫生健康环境稳步改善,卫生健康投入总体提升,卫生健康管理效果显现,卫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本书还围绕生物医药创新、现代药品流通体系、集中带量采购、医药流通行业、慢病管理等主题做了专项研究,对南阳、通州和博鳌乐城等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介绍了一些在卫生健康城市建设领域较为著名的国际城市,并对一些企业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将逐步形成健康照护新业态,带动健康产业大发展。随着健康照护师新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健康照护服务管理系统落地推广,我国将逐步形成健康照护新业态,带动健康产业大发展。具体将带来七大变化和趋势。一是形成健康管理新模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联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制开发的互联网+健康照护服务管理系统,“以健康照护师培训、考核、派遣、监管为核心,以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病患者和术后康复患者为照护对象,以家庭、社区、医院或康养机构为照护场景,以优质医学服务和健康维护为优势,以推送健康产品为补充,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仅可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对健康照护师从教育培训、考评认证、就业派遣、服务指导到信用监管全职业生涯的服务管理,而且经过授权可以实时收集分析照护对象健康信息,由系统后台的人工智能医生、值班全科医生和多学科会诊专家根据所获信息对健康照护师前端服务、照护对象健康维护实行指导帮助,对于出现急危重症的照护对象,可以通过系统签约的三甲医院绿色通道提供及时救治,实现对照护对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整个系统具有健康照护资源全要素整合、全信息储存、全地域链接、全面化服务、全环节管理的强大功能,联通医院、医生、健康照护师和健康照护对象,助力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康养相结合、院前院中院后相衔接、“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四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格局,促进我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二是提供健康维护新体验。健康照护师新职业出现前,我国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孕产妇、慢病患者和术后康复患者,日常得到的照护服务基本上以生活照料为主,只有住进医院时才能享受到专业的医学护理。很多在家庭、养老院的照护对象因缺乏相应质量和水平的医学护理,引发了许多次生性的疾病。随着我国健康照护师新职业的发展以及我国长期照护险的推行普及,我国健康照护对象的健康维护和康复服务将极大改观。健康照护对象的服务将从仅有单一生活照料向既有生活照料又有医学护理服务、健康管理复合型服务转变,过去无法享受的服务今后可以享受,过去享受的低端服务今后可以享受高端服务,过去只能在医院享受的服务今后在院外同样可以享受,广大照护对象的健康维护水平和生活质量将极大提升。三是开辟医疗节约新渠道。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相对紧张。而节约医疗资源,既需要国家整体医改政策规范推动,更需要把“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任何年龄段群体只要预防和保健在先,发病概率就会显著降低,甚至可以完全化解和避免。“花1元钱保健可以节省8元钱治病”,预防胜于治疗,健康在于预防,“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而健康照护师经过专业培训,懂得基本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担当照护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疾病预防保健员和健康科普宣传员的角色。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曾对在河南省卫生干部学校举办的健康照护师试验班学员跟踪调查,有多名学员反映,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未出家门及时化解了家庭成员意外情况带来的健康问题和生命危险。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的高素质健康照护师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康养机构,我国基层疾病预防保健队伍将壮大、能力将提升、局面将改观,并将有力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我国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孕产妇、慢病患者和术后康复患者等照护对象,动辄入院就诊甚至频繁入院出院的现象将极大减少,国家医疗资源将得到极大节约。四是激活健康消费新市场。统计表明,我国老龄人口已达2.6亿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4700多万人;同时,我国残疾人有8000多万人,每年孕产妇新生儿逾千万名,还有大量慢病患者、术后康复患者,这五大人群有着海量的健康照护需求,再加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条件改善,适合不同人群的高品质健康照护服务需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不断增长。面对我国拥有的健康照护服务巨大市场,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素质健康照护人才培养。健康照护师具备承担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慢病患者和术后康复患者健康照护的综合技能,培养大批合格健康照护师,将充分满足老、弱、病、残、孕、幼各类对象不同层次多元化照护服务需求,促进健康照护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有力推动健康消费市场提质扩容。五是拓展就业创业新途径。健康照护消费新市场的激活必然增加就业创业空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标准,每3个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1个合格健康照护人员陪护,仅我国4700万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就需要1500多万名健康照护人员提供服务。加上其他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慢病患者和术后康复患者,现实和未来都需要大量健康照护人才。应该承认,过去我国在生活服务和健康服务类领域,由于职业设计层次不高,标准不一,职业发展受限、社会地位不高、从业顾虑较多。而健康照护师的职业设计初衷是瞄准社会需求、错位发展,定位为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并按照技能水平从初到高分为五级,具有不断上升的职业发展空间,不同级别有不同的职业技能和待遇标准,从业人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获得职业等级晋升和薪酬收入提高。与传统生活服务类职业相比,该职业具有成长性强、美誉度高的特点,极大增强了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可以吸纳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初高中毕业未就业学生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助力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巩固扶贫攻坚战略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六是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实体经济的发展无不与人的消费需求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社会群体健康照护消费规模扩大和需求升级,健康照护行业就业创业队伍壮大,必然带动与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在推动健康照护师新职业发展进程中,有大批国内外企业主动联系、洽谈合作,足见该职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价值。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慢病患者和术后康复患者健康照护市场激活和大量健康照护师就业创业,并充分发挥“互联网+健康照护平台”为照护对象提供丰富健康服务产品功能,我国银发经济、康复经济将蓬勃发展,各种健康食品、医护器械、康复设备、生活用品的消费将进入旺盛期,并由此带动相关生产企业、康养机构投资建设,促进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七是培育健康数字经济新生态。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最具活力和价值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赖以发展的最核心资源是大数据。对于健康数字经济来说,健康大数据就是健康数字经济的核心资源。而要使这种核心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使其真正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就必须确保其是标准规范的数据。当前,影响我国健康领域大数据挖掘利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数据采集标准不规范,而健康照护师通过专业培训,具有按标准规范采集健康照护对象健康数据的能力。随着健康照护师新职业的发展和互联网+健康照护服务管理系统的推广,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健康照护师规范提取、互联网+健康照护服务管理系统海量存储健康数据的整合挖掘功能,极大地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经济发展;同时,适应数字技术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通过运用“互联网+健康照护服务”管理系统,将健康照护服务全面拓展到医院、社区、机构、家庭,形成健康照护丰富的场景优势,促进健康照护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有力促进健康数字经济新生态的形成。精彩目录Ⅰ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报告推荐|皮书数据库2023年第一季度热门报告HOT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皮书数据库2023年第一季度热门报告出炉啦,国民心理健康、中国经济形势、互联网舆情等主题报告跻身前五,快跟小皮一起来阅读吧~HOT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4月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全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团队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3)》发布会在京举行。内容摘要《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3)》以“新赛道与新维度”为题,聚焦疫情后修复重振期的国际城市发展。在疫情后的发展格局下国际城市已难以“回到过去”追求“一切如常”,而必须以新眼光把握城市发展的新赛道与新维度。短期重振的新赛道需要从流量枢纽和创新中心两大功能维度的众多交会点中去挖掘。从长期发展来看,世纪疫情的深远影响也推动全球范围的城市重新思考在人类文明维度的责任担当。2023年版《国际城市蓝皮书》认为,疫情后的全球化发展格局已不允许国际城市“回到过去”追求“一切如常”,而必须以新眼光着眼城市发展的新赛道与新维度。2023年,国际城市的发展面临全球经济社会疫情后修复重振期,叠加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外部环境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运行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城市在复苏与发展主体下着力寻找新的路径。报告发现,从短期见效而言,国际城市应高度关注从枢纽和创新两大功能维度延伸的交汇点上开发新赛道。具体就是推动基础、中端、高端要素与多层次创新因素的结合,进而形成了国际化高端制造体系、土地与空间配置改革、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金融科技高地、全球人才枢纽、绿色金融高地、艺术金融发展集聚区、离岸金融节点、复合功能科学城、国际文化枢纽、数字孪生城市体系、开放式创新城区、数字文创集聚区、数据交易中心等14条发展“新赛道”。后疫情阶段的国际城市,在“新赛道”保持领跑者,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优势。精彩目录Ⅰ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4月11日,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举办新书发布会,发布了由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第12本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3)》,对2023年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及投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发布会还就全球货币紧缩的影响与应对进行了深入研讨。内容摘要《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3)》全书分为总报告、宏观经济篇、投资市场篇和投资机遇篇四部分,共13篇研究报告。总报告对全球货币收紧对经济增长和投资的影响进行分析;宏观经济篇对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投资市场篇对中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公募基金行业、信托行业、私募股权市场以及不良资产市场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投资机遇篇对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光伏行业、机器人行业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全书由中国建投集团研究人员编写。《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在全球大经济体中领跑,这将有力支撑A股的走势。与此同时,中国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随着疫情管控措施放开,经济将全面复苏,虽然基本面短期内面临的压力仍在,但长期改善的确定性强。届时一旦信心重拾,居民资产负债表就会走向修复,风险偏好提升下积压的超额储蓄有望转为增量博弈。当前,A股处于历史低估值区域,具备估值上的优势,在估值因素和流动性因素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A股整体表现可期。《报告》预测,2023年A股市场的波动可能会较大。年初市场预期已领先现实,未来仍需要数据验证,但中国复苏的路径和弹性并非没有隐忧,疫情放开和内生动能的修复并不会一蹴而就,预计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市场波动较大。但是中国经济总体方向向好的概率大于恶化的概率,这一变化趋势与欧美发达市场相比更为突出。欧美经济步入衰退的概率较大,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资产吸引力相对较高。《报告》预测,2023年A股市场可能类似2022年,轮动较快,没有持续占优的行业或者风格。从内外经济复苏角度看,小市值公司通常对经济复苏和利率下行更敏感,因此以中证1000为代表的中小均衡风格可能更优。大宗商品方面,《报告》预测,2023年欧洲将逐步进入衰退的现实阶段,对原油需求端压力不断增强,国际油价大概率重心继续下移,呈现抵抗式、阶梯式逐步回落,以考验OPEC+减产决心和美国收储力度,不排除衰退冲击下油价短期内超预期大跌的可能。在贵金属方面,预计美元指数总体先高位震荡后下行,10年期美债实际利率前高后低,美国经济增速下降,这些都是贵金属上涨的理想环境。预计黄金可能在每盎司1700-2100美元区间运行。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新书发布 | 《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在青岛发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4月7日,青岛电影学院、青岛电影之都办公室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青岛东方影都星光岛会议中心联合发布了《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副总经理、青岛电影学院董事长、执行校长周玉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原副校长侯克明,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出席电影蓝皮书发布会,并为新书发布先后致辞。左:柳斌杰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沈建光 | 如何打造“数字经济加速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数字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亮“底色”。正如20世纪90年代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研究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时提出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如今在中国,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释放“数字经济加速器”效应。展望未来,数字经济是否会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探索。►►►如何全面打造数字经济的“竞争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中国数字经济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无常,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加,但压力之下的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并依然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增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数字经济逆势而上,不仅提升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更是成为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的强大牵引力。200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仅为2.6万亿元,2020年增加到39.2万亿元,年平均增速为93.8%,远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已高达38.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乘势而上,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到10%,多个地区的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0%。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支撑的背后,是对经济发展生产函数的全方面改造。正如我在新作《中国经济的韧性》中所分析的,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优化了传统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两者共同改变了传统要素资源的生产函数和成本收益关系,让原本没有商业可行性的业务变得可行,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二是“从有到优”,提高供需的适配度。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将帮助行业精细化管理、运行,进而推动供需更好适配,更好地畅通产业链,如京东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和智能物流体系,实现了生产端与消费端的高效对接。三是“从1到N”,强化行业协同发展。通过有效整合各数字终端的供需数据,将打破各行业传统知识壁垒和经验壁垒,更好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生产的高效协同,更好地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放眼未来,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确定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但要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燎原之势”打造成为“竞争优势”,还有许多值得前瞻研究解决的问题。比如,数据要素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如何界定?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如何协同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政府建设如何协调推进?这些都是数字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生产力的释放。►►►如何更好释放平台企业的“数字化动能”中国数字经济的“燎原之势”离不开平台企业的背后驱动。数字经济发展是数据要素、数字科技与平台企业综合发力的结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平台企业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价值。其中,像京东一样集“实体性”“科技性”“生态普惠性”“网络外部性”等特征于一身的“新型实体企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广泛吸纳社会就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逐步显示出中流砥柱作用,更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底层支撑。在疫情防控方面,地方政府基于京东科技开发的“高危人群疫情态势感知系统”提供的时空大数据、AI等技术支持,能有效开展高危人群分析及疑似人群排查工作,打造了疫情防控的“数字大脑”。在保障物价稳定方面,京东采用大数据和AI技术打造价格健康度管理机制和技术模型,对平台上海量商品的价格进行实时监控,对超出变价要求的商品进行实时拦截,并及时查处问题商家,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间的物价稳定和物资供应。这些只是京东利用数字科技抗击疫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微小缩影,背后不变和坚守的是“正道成功”的信仰、“科技引领”的基因和“共同富裕”的初心。为规范平台企业守正出新和发挥更大的功效,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征求意见稿)》等政策,明确了平台企业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即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赋能企业和行业数字化转型,这对推动平台企业的规范发展非常必要。为进一步推动平台企业守正创新,强化平台企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还有一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如从连接属性和主要功能、用户规模和限制能力两个维度对互联网平台进行分类分级是否全面,如何划分兼具“实体”和“平台”属性的新型实体企业?在分级分类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平台企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政策?对于伴随平台经济发展起来的零工经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和社保体系?这些问题既涉及平台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也涉及社会福利改善和共同富裕推进。►►►如何加快推动宏观研究“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供需两端推进宏观研究的数字化转型。在供给端,数字科技为大数据宏观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打破传统经济学研究的禁锢和枷锁;在需求端,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宏观研究的数字化转型来更好地把握数字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数字化时代的生产函数和产业政策需要重新审视。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变化,一直在海外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投行等传统经济金融机构工作的我,2018年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京东科技集团,想要尝试利用研究京东积累的海量数据和科技能力,来窥探宏观经济发展的新脉络和新趋势。宏观经济研究数字化是一次全新尝试,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京东这样兼顾“实体性”和“科技性”的大型科技平台企业,为我推进宏观研究数字化探索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加入京东集团后,我基于30多年的宏观研究积累和京东的海量数据,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开始了宏观研究数字化探索之路。一方面,积极推进大数据宏观研究,创新编制大数据消费指数,改进宏观经济研判。2019年,我带领团队基于京东大数据分析了全国消费(综合区域和品类两个维度)、人口迁移的结构性变化,为全面研判消费变化趋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2020年,我们基于大数据识别城市返工情况、不同收入人群和不同线级城市的消费变化,运用“工作/闲暇时段订单数据”识别工作饱和度等,分析了疫情对不同人群就业的结构性冲击以及对消费复苏的影响;2021年,我们又积极探索推出京东大数据消费信心指数和消费升级指数,以此判断消费发展的变化趋势,后面将陆续发布。另一方面,我将宏观研究积累与新型数字科技相结合,带领团队设计推出了“AI经济学家”。“AI经济学家”是一款旨在实时监测经济形势和替代常规宏观经济分析人员的宏观研究数字化产品,将外部宏观数据源与京东大数据相结合,把京东的AI技术能力与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相结合,将我前期宏观研究积累的1000多张数据图表与图表报告自动生成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底层宏观数据库、中层经济形势监测、上层经济发展预测的统一。目前,“AI经济学家”已经产品化,并开始商业化输出,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支持。数字经济正在全面改造经济发展的外部轮廓和运行机制,其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不断的行业探索,也需要持续的研究总结。《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京东集团精心研究、苦心打磨的报告合集,是国家顶级智库和行业企业上下联动、理论联系实践的产物,对数字经济与平台企业、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数字经济与智能城市、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与普惠金融、数字经济与货币政策、数字经济与财税政策等多个主题进行了总结讨论。我们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活力,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字经济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专家学者加入数字经济、宏观经济研究数字化的探索中来,为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发展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撑,在全球打造出中国“数字经济加速器”样板。本文摘自《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序言部分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往期推荐专家访谈
2023年4月7日
其他

专家访谈 | 叶堂林:京津冀蓝皮书研创的几点思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3月31日,第二十三届皮书年会召开,“京津冀蓝皮书”第六次斩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京津冀蓝皮书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带着这个问题,皮书数据库项目组专访了“京津冀蓝皮书”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教授,邀请他分享在蓝皮书选题、研究团队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体系构建、成果服务实践等方面的研创经验。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不断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团队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研究重点,把自身研究置于国家战略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不断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京津冀蓝皮书每年聚焦一个当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问题进行主题性研究。多年来,陆续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脉络与历史沿革、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协同发展进展测度、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进展、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协同创新和协同治理等专题开展前瞻性研;对京津冀城市群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以及交通、产业、城镇、生态、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系统研究。近几年,京津冀蓝皮书在专注研究京津冀之外,也选择长三角、粤港澳进行对比研究。比如2022年,在研究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团队也对长三角、粤港澳的数字经济进行研究,作为对比。未来,如果京津冀内部的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好,研究团队就会和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区域进行对比,找出新问题,找出京津冀区域后续努力的方向。总结京津冀蓝皮书十余年的研创工作,蓝皮书的变,主要是应环境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变化而变;蓝皮书的不变,是持续服务区域协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开展深化研究,逐步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以研究团队为核心,形成“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学术论坛”互动模式根据研究发展需要,蓝皮书团队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以研究团队为依托,以课题研究、皮书研创为核心,以咨询服务和学术论坛为助推器,四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运作模式,构建“三位一体”的结构。一是强调研究团队建设。研究团队是皮书研创的基础和依托,强调围绕研究主题把区域内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提升权威性。研究团队不仅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师,还包括“三地、四方”,即京津冀三地和中央机构的研究力量。始终坚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建设思路,即在核心成员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每年的研究重点和研究选题不同,对专家学者队伍进行适时调整。二是以课题研究提升蓝皮书学术影响力。课题研究是团队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要载体,也为每年的蓝皮书研创奠定基础。如2021年蓝皮书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当年的课题基本上是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开展的研究,高端智库的选题、北京市统计局课题、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的课题都是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如何深度融合来开展的。通过课题研究,加之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规划办给予的大力支持,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规划办每年为京津冀蓝皮书设立一个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这为蓝皮书研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三是积极做好资政服务。咨询服务是研究团队的使命和价值所在,也是提升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包括雄安发展都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实践很超前,但只做不说,理论部门也很难参与进去。研究团队与各级设有京津冀协同办公室的政府部门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政协、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工信局等。我们的研究团队积极参与上述政府部门的课题调研活动,及时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理论知识,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相应的研究报告,这既有利于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于实践,又能够提升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的效率。四是举办学术论坛。学术论坛是扩大学术影响力的催化器,也是推进课题研究、咨询服务的助推器。学术论坛可以让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研究成果,碰撞出思想火花,也能够在交流中吸纳更多有实力的研究人员进入皮书研创团队。京津冀蓝皮书研创一开始就按照上述“三位一体”的模式开展与运作。建立学理研究与服务实践相结合,探索“顶天”“立地”的发展模式在“顶天”方面,研究团队强调学理研究,力争在理论研究方面站在本学科学术最前沿。研究团队申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6项,其他项目18项。如“基于区域治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编号:17ZDA059)等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产业集聚演进与新动能培育发展研究”(编号:71733001)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中国软科学》《科研管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这些理论研究工作也有效反哺了皮书研创。在“立地”方面,京津冀蓝皮书的研创注重理论引领实践、理论顺应实践,在两种中间找到了一个中间点。以选题为例,京津冀蓝皮书的研创脉络随着时代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变化,不断发生转变;研创内容也能先政府部门工作部署一步,作为其推进协同发展工作时需要重点参考的成果,引领其决策,这也是京津冀蓝皮书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和反响的原因之一。多年来,研究团队结合蓝皮书研创工作,为京津冀三地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国家重大政策起草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采纳30项。访谈稿件整理过程中参考了叶堂林教授《以京津冀蓝皮书为抓手,打造京津冀学术共同体》一文,发表于《高质量发展场景下的皮书研创、出版与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9月。作者:叶堂林、江山资源推荐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往期推荐李扬
2023年4月6日
其他

李扬 | 数字化将带来金融业的革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01数字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第三种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形态。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显然,作为基础的生产要素的差别,构成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区别;而数字经济之所以与过去不同,就在于它不断地将人类业已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数字化,并不断地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移转到现代信息网络上,依托信息通信技术来组织社会生产。在现实中,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条路径形成和发展。所谓数字产业化,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质言之,数字产业化的目的是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通过信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大家熟悉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互联网业等,都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产业,而层出不穷的云相册、云盘、打车软件、数字电视、数码相机、电子锁等,便是它们的多样化的具体形态。所谓产业数字化,则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放大、迭加、倍增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可增长0.50%~0.62%。产业数字化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促使现代科技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提高到战略高度。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展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从2020年的7.8%提高到2025年的10%。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年均增长率要达到11.57%以上。假定产业数字化的速度也如同数字产业化一样达到11.57%,则到了2025年,由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共同构成的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0%,并使得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这是个令人兴奋的光辉前景。02金融业的数字化酝酿着新的金融革命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理所当然要跟上整体经济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我认为,金融业的数字化发展,应当置于金融与科学技术不断融合,从而推动金融不断创新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和路径的历史进程中来认识。金融与科技结合,一直是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金融稳定理事会曾这样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按照这样理解,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金融业发展与科技的结合,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我国金融业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以业务操作电子化、系统联网化、标准统一化为重点,实现了“从手工到电子、从单机到联网”的历史性突破,基本摆脱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第二次浪潮,进入21世纪,金融业在电子化建设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手段,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大力推进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第三次浪潮,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金融和技术呈现进一步深度融合的趋势,在提升金融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经营成本上,新技术确实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应用空间。不过,金融数字化转型既是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的延续,又与前者存在本质的不同。信息化是对金融业务需求的响应,是对传统业务效率的改善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数字化转型则不同,它是金融同数字化的生产和生活交互的产物,它是新的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金融业存在和运作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数字经济并不是对原有经济体系的补充和融合,而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和重塑,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应当被视为金融业的革命。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就此变成了一堆数字存在。国际咨询公司曾就“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一问题对全球部分金融机构的高管发起问卷调查,反馈出乎意料,大家一致认为,技术固然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但启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仍来自客户需求。这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金融说到底仍然是社会活动的一种。但是,在确认这个本质的同时,必须看到,就服务实体经济而论,数字化基础上的金融与此前的金融,在逻辑上进而在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别。传统金融的基本功能是“融资中介”和“资金分配”。其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广大的非金融机构和住户的信息不对称,亦即资金的最终提供者与资金的最终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作为专业的机构,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跨主体、跨周期、跨区域的资产配置,并管理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各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相对于各类非金融的客户,处于优势地位。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开始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数据将替代资本成为金融业核心资产。海量的数据和算法分析将会逐渐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日益密集快捷的互联网,则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由此,当长尾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提高、客户规模迅速扩大之时,金融机构作为信息中枢和融资中介的重要性将会下降,“去中介化”可能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样看来,数字化的发展对于金融业而言,可能是又一次重大革命的酝酿,它可能彻底改变金融业的面貌。其中,既可能有新的发展机遇,诸如更多的客户、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等等,但是,它也可能带来新的严峻挑战,现在已经能够看到的是:作为传统金融业支撑的物理网点和大量的柜员,都将面临大大萎缩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结构,面对“去中心化”的冲击可能逐渐丧失必要性。03LIBOR改革:数字化开始冲击金融业的基础数字化对于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影响,或许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加深入、更加宽广,最近的例证就是:诸如利率这种本已高度抽象且“数字化”的金融基本要素,其形成机制正在经历不断深化的数字化的冲击。最近两年,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之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了一件堪称里程碑的事件,这就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改革。学金融的人对于LIBOR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定价基石。LIBOR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英国,最初只是若干大银行之间从事短期资金拆放的银行间利率。由于这种拆放大多围绕美元展开,它又成为欧洲美元的拆放利率。由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美元市场客观上存在“美元荒”现象,该拆放利率多以美元和各类欧洲货币的利率互换方式执行。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逐步走上正轨,随着利率市场的发展和各种衍生品的出现,投资者越来越希望有一套统一的基准利率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标准,LIBOR应运而生。1986年,英国银行家协会(BBA)正式确认LIBOR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利率基准地位。LIBOR是个利率系统,它包括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瑞士法郎5种货币,配以7种期限,形成了拥有35种不同报价的体系。LIBOR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全球基准利率,它影响着数百亿美元的债券、工商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利率衍生品等几乎所有金融交易的定价。截至2021年底,全球仍有265万亿美元的金融合约与LIBOR挂钩。但是,由于LIBOR是在挑选出的若干金融机构“报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为干扰就在所难免,因此也就存在很多体制性矛盾。问题的集中暴露是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在危机起起伏伏的过程中,市场隐隐约约感觉到,一些大型报价银行为掩藏自身的流动性风险而刻意压低了自己的LIBOR报价。而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之后,LIBOR利率大幅提升,更是给本已是惊弓之鸟的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不安定因素,这背后,能够明显看到若干大型金融机构的身影。如此等等,使LIBOR的缺陷暴露无遗,主要有三。第一,LIBOR是在银行间市场上形成的。然而,由于货币市场发展迅速,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规模近年来又急剧萎缩,LIBOR赖以产生的交易规模与使用它来定价的金融产品的规模严重不匹配。比如,2020年,LIBOR覆盖的金融交易规模日均不足5亿美元,但是参考它来定价的那些贷款、衍生品规模竟达到200万亿美元,这就出现了严重的规模不匹配现象。众所周知,基准利率既为“基准”,就一定要有代表性,如果它的交易只是局限于一隅,用之去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金融交易定价,则肯定存在系统性偏差。第二,在银行间市场交易量不足、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出现操纵定价问题势不可免。从机制上说,LIBOR是在20家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共同报价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机构看起来实力雄厚、富可敌国,但是,为利益驱动,背地里也会作弊。根据记载,此类事件在历史上至少被揭露过9起,每起都被罚款,金额从数亿美元到几十亿美元。试想,这么多信誉卓著的机构都会作弊,“基准”利率形成机制都能造假,对其进行彻底改革也就是时间问题了。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金融运行的深厚基础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信用。LIBOR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LIBOR最终被替代,是因为银行间的信用出现了问题,是因为金融市场对无风险利率的诉求在上升,于是便出现了若干寻找更高信用基础来替代银行间信用的努力。从实践看,寻找新信用基础的努力大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寻找等级更高的信用基础,于是就有了以国债这种更高信用为抵押的回购交易来替代以银行间同业拆借这种较低信用为基础的交易的行为。二是求助于数字化。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数字经济大发展之后,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金融活动也暴露出问题,市场认识到凡是有人参与的金融活动都有可能被操纵,都有可能被利用来实现操纵者的投资利益,于是人们必然设想: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无偏无倚、人力所不能及的基础,找到一个数字的基础、一个算法的基础,来作为整个金融活动的基准呢?现在看来,这是可行的。国际基准利率的改革已在进行中。按照既定的步调,2021年12月31日,对于英镑、欧元、瑞士法郎、日元以及一周和两个月期美元的LIBOR报价将会停止。到2023年6月30日,终止所有基于LIBOR的报价。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这个金融世界将会依托另一个基准来进行交易。这个变化具有根本性,因为国际基准利率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将给利率定价话语权、货币政策实施、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格局等带来深远的影响。表1总结了美国、英国、欧盟、日本、瑞士五个经济体的主要货币基准利率替代改革情况。遗憾的是,中国现在的体量尚小,影响也不大,利率决定机制与这些国家存在较大差别,目前还只能作为“接受者”来参与这场革命性的变革。这种状况当然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当世界上主要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利率决定机制发生变化之时,中国何以自处,这是我们必须立刻回答的尖锐问题。不妨分析一下这个利率改革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特点。首先,它们都是交易型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实时交易的结果。谈到这一点,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数字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因为数字经济深入发展,我们如今可以做到实时、全额捕捉市场交易的状况,也正因此,我们已经可以直接依据市场交易来为信用定价。在LIBOR通行的时代,我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那时,我们只能选取若干代表,例如选择20个银行对选定的若干产品进行报价,借以间接反映市场供求。这样的结果当然只能是近似的。如今不同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全额、实时获取市场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对于LIBOR而言,意味着一次革命,同时它也意味着,进一步的革命之路已经开启。其次,美国和瑞士的新基准利率的抵押品都是国债,而英国、欧盟和日本则没有明确的抵押品。根据前文分析,美国、瑞士做此选择,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国债市场非常发达,而且与它们的财政政策和经济运行深度契合。英、欧、日的无抵押安排,则反映出它们维护本国货币地位的努力。形成这种格局,一方面说明这几个主要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利率决定权上在角力,另一方面,英、欧、日等国可能希望利率的决定彻底摆脱各种经济主体(哪怕是政府)的信用束缚,一下子过渡到数字基础上,同时,摆脱美元束缚的意图也十分明显。如果是这样,国际利率市场的改革,不久还会有进一步的动作。总之,LIBOR改革的过程中,也正是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势将影响一切经济金融进程,基准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过程中,数字化肯定不会缺席。在我看来,数字经济渗透到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中,已经完成了一次定价革命,进一步,它还有可能酝酿一次新的革命。本文摘自《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序言部分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欢迎阅读社科文献出版社2023年党政书目(点击内文图书封面,可一键购买)往期推荐报告推荐
2023年4月4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标签发展报告(2021~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近日,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标签发展报告(2021~2022)》。内容摘要《中国碳标签发展报告(2021~2022)》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组织编撰,是研究碳标签制度的阶段性成果。本报告归纳、总结和梳理了2018~2022年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理论探索和案例剖析。本报告共分为总报告、行业篇、调查篇、评价篇、国际借鉴篇、案例篇和附录七个部分。报告指出,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碳标签制度,并在多个行业中开展了产品碳标签认证工作。近年来,低碳经济在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新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碳标签制度于2018年开始研究探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为缓慢,国家层面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碳标签体系,企业层面未认识到碳标签评价的重要性,消费者也未形成购买碳标签产品的意识。目前,中国碳标签已应用于电器电子、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化工、纺织、固废等多个领域,并且众多产品已出口国际市场,销量同比增幅巨大。报告总结了碳标签制度的实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第一,对企业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双碳”目标下的转型是一道必答题。许多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所带来的短期阵痛,企业需要设法消除减排过程中增加的成本,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且从中找到新机遇。第二,对消费者的影响。碳标签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帮助其在购买过程中降低搜寻成本,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供必要信息。第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国际范围碳标签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出口产品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在目标市场丧失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实行碳标签制度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如果强制实行碳标签制度,要求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贴有碳标签,并为此制定十分严格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标准,将会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产品出口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碳标签制度也会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并由此产生贸易争端。报告建议,中国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标签制度。第一,统一中国碳标签管理部门和支撑机构,避免“碳标签”乱象丛生;第二,统一中国碳标签标识,形成“国内”互认,进而实现“国际”互认;第三,统一“碳足迹”“碳标签”标准技术规范的制定,研制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第四,统一中国碳标签、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确保碳足迹核算值的准确性。精彩目录Ⅰ
2023年4月3日
其他

第十三届优秀皮书奖获奖名单公布

皮书评奖工作始于2009年,是对上一年度出版的皮书进行评奖。第十三届优秀皮书奖对2021年版皮书进行评奖,本届优秀皮书奖除继续设立“优秀皮书奖”“优秀皮书报告奖”外,增设“优秀新皮书奖”和“皮书国际合作奖”。第十三届优秀皮书奖的终评机构是第六届皮书学术委员会。评委分为经济、产业经济与行业、社会政法、文化传媒、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地方发展组,对候选皮书和候选皮书报告的政治与学术导向、主题价值和意义、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前沿性等评奖指标进行讨论,每组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提交大会进行汇评。优秀皮书奖一等奖(15部)二等奖(19部)三等奖(18部)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15篇)二等奖(23篇)三等奖(25篇)优秀新皮书奖(6
2023年4月1日
其他

第二十三次全国皮书年会召开 |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皮书高质量发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3月3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的第二十三次全国皮书年会在南昌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洪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法学部主任、学部委员李培林,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杜章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中宣部出版局图书处处长王为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智库研究处处长孙璐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蒋金法主持。第二十三次全国皮书年会现场此次年会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皮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法治蓝皮书: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3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23年法治蓝皮书首场发布暨新时代法治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No.8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法治蓝皮书: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No.2(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3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23年法治蓝皮书首场发布暨新时代法治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No.2(2022)》。内容摘要《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No.2(2022)》全面评估中国卫生法治改革与制度建设进展,展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观察与思考。全书对中国卫生法治的发展、成效进行全面总结。本卷蓝皮书就儿童健康、三明医改、药品广告、中医药、药品知识产权等推出一系列专题报告。控烟执法、医疗美容等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本书予以专题研讨。报告指出:儿童健康法治稳步前行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5(2022)——数字赋能产业发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3月25日,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5(2022)——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当前,伴随国内外数字经济突飞猛进的大趋势大变革,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跨越式发展态势显现,并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医疗卫生蓝皮书:中国口腔健康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内容简介《中国口腔健康发展报告(2022)》是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指导下,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口腔保健分会组织实施,重庆登康口腔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来自国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口腔医学院、著名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共同编撰完成的首部关于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与发展及其对社会影响的蓝皮书。报告共分为六部分,分别为总报告、地区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篇、口腔疾病预治篇、口腔护理保健篇、口腔健康教育篇及附录。报告以“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为主题,对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总体状况以及华北、华东、西南地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报告。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老年人龋病、牙周病、牙列缺损与缺失等口腔疾病患病率较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报告聚焦我国老年人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等问题,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国老年人龋病、牙周病、牙列缺损与缺失以及口腔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原则进行总结分析,对我国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提出了改进和指导意见。报告指出,老年人的口腔健康问题更为复杂,其口腔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全身健康的影响更大,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及生存状态。我国老年人口腔保健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从口腔健康实践方面服务于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结合国家形势和任务要求,全社会应行动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方位关注老年人口腔健康,重点关注老年人常见口腔疾病的防治,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水平。报告强调,老年人应树立积极的老龄口腔健康观,实施健全的口腔卫生保健模式,守护自身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关键词:老年人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加拿大蓝皮书:加拿大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3月20日,《加拿大蓝皮书:加拿大发展报告(2022)》正式发布。蓝皮书深入分析了2021-2022年加拿大国内政党政局、经济发展、外交事务、社会政策等热点问题,重点研究加拿大政局发展、加拿大经济与社会、中加关系等议题。内容摘要《加拿大发展报告(2022)》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和附录。总报告概述了2021年加拿大经济与财政形势、政治与社会形势、外交政策与国家形象。分报告详细阐述了2021年加拿大政党政局、经济形势、外交形势以及社会形势。专题报告聚焦中加清洁技术合作的问题与前景、加拿大数字疗法发展趋势与前景、新冠疫情期间加拿大少数族裔的社会经济权益、2021年加拿大移民政策、新形势下加拿大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加拿大房产税制的现状与趋势、加拿大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发展。报告指出:中加两国在清洁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媒介素养蓝皮书:媒介与信息素养研究报告(2021~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3月22日,浙江传媒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媒介素养蓝皮书:媒介与信息素养研究报告(2021~2022)》。内容摘要1997年我国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来自学术界、教育界和互联网企业的人士对媒介素养、网络素养及数字素养进行了诸多理论探讨和教育试验,积累了大量宝贵知识和实践经验。本书的目的是汇集、研究和推广这些知识和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包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学,推动公民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本书通过回顾媒介素养发展及研究历史,综合分析媒介与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能力等重要概念,在考察我国数字技术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从此框架出发,建构了蓝皮书相互联系的内容体系,提出了“行动的蓝皮书”方法论。报告指出,目前,有关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法规政策方案相对单一,适用范围较为狭窄,如信息素养教育大多是由教育部门发布的;网络素养偏重青少年保护,大多由网信系统颁布。期待出现更具有社会包容性的法规政策方案,具体建议如下:第一,服务对象应更具有包容性。国家不应仅对中小学生制定有关促进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政策或方案,也应该包括所有公民,如针对党政干部、农民工群体、女性、流动留守儿童、疾病患者(特别是需要理解和使用健康信息的群体)、农业工作者、职校学生等群体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或教育方案。第二,政策或教育方案内容应更具包容性。目前,“网络素养”的概念偏重儿童青少年个人保护;“数字素养”与职业、就业或创业及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媒介与信息素养”的重点在于中小学教育,“网络素养”教育除了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保护主义教育外,也要包括如何创造性地、建设性地使用网络;“数字素养”教育不仅与职业相关,也要包括如何理解媒介生态,即在信息社会里如何理解媒介(特别是自媒体)、新闻和信息生产的运行规律和制度,理解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公民如何在社会中发声以影响社会。第三,政策、法规或教育方案的制定过程应更具包容性。不仅应由中央政府或教育部门制定统一政策法规或教育方案,也应允许各地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发展政策或教育方案,或对法规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使之更符合各地的发展情况。国家统筹发展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及开展相关研究很重要,但也应鼓励各地探索适合国情的、针对不同人群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第四,应将有关媒介素养的政策、法规和教育方案纳入政府治理、城市管理和城乡可持续发展中,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学生教育。发展以人为本或以不同群体为中心的政策、法规或教育方案,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应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如公民或青少年应了解隐私权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等。精彩目录Ⅰ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3月18日,《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22)》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该蓝皮书由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十家研究机构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内容简介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新时代背景下,政府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提速期。数字政府是以数字技术重塑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履职能力,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是指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服务型政府形态,实现科学决策、精准治理、高效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综合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本书从服务供给能力、服务响应能力、服务智慧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了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期为建设网上政府、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升政府互联网履职能力探索出一套认知、评价和导向体系,并通过总体评价、分项能力表现、专题研究和区域分析等,反映全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指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优化12345热线平台、政府信箱等在线诉求平台建设,提升政府回应能力。蓝皮书课题组通过评价地方政府12345热线平台或政府信箱等在线平台受理并回应公众诉求的情况发现,地方政府在诉求受理前的告知提醒,公众提交受理过程中的引导提示,以及受理渠道建设与整合方面表现良好,大部分地方政府能够在承诺时限内予以回应,并对诉求办理情况进行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但是,政府回应的全流程中,回访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知识库建设以及诉求数据分析研判也有待加强。此外,从评价过程中收集的具体政府回应案例来看,一些地方政府的回应仍然停留在“有无回应”的阶段,回应内容并不能真正解决公众所提出的问题,存在不同层级不同业务间未效协同联动导致政府回应缺乏实质性内容或告知公众需另向其他部门、其他层级提出诉求的情况,未切实实现协同联动,亟待改善。基于此,本报告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从“总客服”视角优化12345热线平台、政府信箱等在线诉求平台建设,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提供参考。(一)突破碎片化,强化政府回应协同联动性《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53号)明确要求,坚持诉求受理和业务办理相衔接,形成高效协同机制,确保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及时得到处置和办理。在地方政府已基本实现线上平台与12345热线联动融合、各类线上公众诉求渠道统一整合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诉求受理和业务办理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提升诉求处置、办理、回应的整体性。在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加快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切实加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联动机制建设,提升服务供给水平,突破“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造成的诉求处置“各自为政”以及回应内容“碎片化”问题,以应对随着城市发展而带来的日渐增多的复合型、跨界性公众诉求。此外,在公众诉求与政府回应的互动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库的建设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库共建共享、动态更新机制,以及业务部门及时向在线诉求平台同步推送最新政策和热点问题答复口径的联动机制,确保热线知识库与业务部门的专业知识库互联共享、同步更新,以知识库为支撑,提升政府回应的标准化水平,使政府回应在不同情形下均能实现权威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二)增强系统性,提升政府政策性回应能力公共政策是传统制度性渠道中政府回应社会需求的重要载体,而公共政策若要有效地回应公众关切,则首先需要全面掌握公众诉求。地方政府12345热线平台或政府信箱等在线平台正是吸纳了海量公众诉求的“数据金矿”。当前,大部分地方政府在“点对点”式回应个性化公众诉求方面,已有相对健全的机制,回应规范性建设与回应效率已达到较为良好的水平,下一步应当加强诉求数据分析与研判工作,关注趋势性诉求、发现苗头性问题、识别潜在性风险,形成“公民意见—政策连接”,提升政府政策性回应能力。对此,《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53号)已明确要求,要面向本地有关部门推送受理信息、工单记录、回访评价等全量数据,为部门履行职责、事中事后监管、解决普遍性诉求、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各地应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诉求数据归集机制,实现政府内部诉求数据流转共享,并配套必要的智能化诉求聚类整合分析功能,以及诉求研判分析专业团队。依托在线诉求平台归集公众诉求数据,地方政府应探索将诉求研判分析机制与政府决策机制进行有效对接,将公众诉求有效传导到政府决策中,通过政策性回应对公共性问题实施系统性、源头性治理,对潜在风险进行前瞻性防控,进一步增强治理的有效性。(三)提高互动性,打造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为取向深化回应型政府建设,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所应当具有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当前,数字技术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关键仍然在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主体性和需求,发挥“众智”的价值,才能在技术支撑下将诸多理念变为落地的服务,实现从“数治”到“善治”的重大转变。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智慧治理的过程,也是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城市治理赋能的过程。因此,地方政府应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动在线诉求平台建设、强化线上线下诉求渠道互联互通,提升公众参与的便利性、丰富公众参与的形式,鼓励公众以“城市主人翁”身份,通过诉求平台为城市治理建言献策,构建完善的“公众提出诉求—政府进行回应—公众监督评价—城市治理提升”的政民互动体系,让城市中的各方主体依托城市数字化治理界面实现高质量互动,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将“人民城市人民建”重要理念贯穿于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确保政府、社会、人民同心同向行动,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精彩目录Ⅰ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农村人居环境绿皮书: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3月17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农村人居环境绿皮书: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22)》。内容摘要《农村人居环境绿皮书: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22)》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基础上,以“农民主体”为2022年度主题,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全国层面的实地调研和农户问卷调查,以农民视角了解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民参与情况,剖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现状以及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提出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下一步更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供参考借鉴,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农民内生动力。报告指出: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满意度最低。本报告采用调研数据,探讨了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满意度。研究结论主要有两点。一是,满意度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农民对村容村貌、空气质量和村庄保洁的满意度在90%以上,对农村垃圾清运、农村住宅改厕、村庄公厕硬件、村庄公厕保洁、村庄河道治理和村庄环境噪声的满意度超过80%,但农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满意度最低,仅为70.8%;二是,满意度赋值得分和排序结果表明,总体看,农民对村容村貌、村庄空气质量和村庄保洁指标的满意度赋值得分排序均很靠前,而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污水处理的排序较为靠后。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各项指标满意度赋值得分最高的三项分别是村容村貌、村庄空气质量和村庄保洁,赋值得分最低的三项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庄河道治理和农村污水处理;中部地区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各项指标满意度赋值得分最高的三项分别是村容村貌、农村垃圾清运和村庄保洁,赋值得分最低的三项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污水处理和村庄公厕保洁;西部地区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各项指标满意度赋值得分最高的三项分别是村庄空气质量、村庄环境噪声和村容村貌,赋值得分最低的三项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污水处理和农村住宅改厕。同时,满意度赋值得分的各地区组内排序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村庄河道治理的满意度排序较其他地区排序较靠后;中部地区村容村貌、农村垃圾清运、村庄保洁、农村住宅改厕的满意度排序比其他地区靠前,而村庄空气质量、村庄公厕硬件和村庄公厕保洁的满意度排序稍靠后;西部地区村庄环境噪声的满意度排序很靠前,村庄公厕硬件、村庄公厕保洁和村庄河道整治的满意度排序也优于其他地区,但农村垃圾清运的满意度排序较为靠后。对比三年行动成果,目前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整体满意度高,村容村貌、村庄空气质量、村庄保洁和村庄环境噪声整治和发展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得到巩固。二是农村厕所革命基本完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对农村厕所革命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也有待提升。未来亟须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村庄公厕硬件和村庄公厕保洁建设,尤其要加强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住宅改厕。三是农村污水处理和农村垃圾分类满意度最低,仍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对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农民对农村厕所革命满意度较高,农村卫生厕所已基本普及,但仍需切实提高改厕质量,尤其是要加强西部地区农村住宅改厕,因地制宜提升中部地区村庄公厕硬件和村庄公厕保洁水平。(二)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水平农村污水处理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点,目前农村污水处理存在污水治理能耗高、处理技术薄弱和缺乏专业人员维护的问题。未来需要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资金支持力度,组建专业团队支持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三)全面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在稳固农村人居环境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广泛试点和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了解程度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分类不规范、正确投放率低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降低运行成本,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精彩目录Ⅰ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商务中心区蓝皮书: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No.8(202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韧性CBD建设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3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商务区联盟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商务中心区蓝皮书: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No.8(202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韧性CBD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都强调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提升“韧性”是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关键,也是新时代中国CBD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内容摘要《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No.8(2022)》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韧性CBD建设”为主题,基于当前国内国际宏观形势,准确研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内外经济演变态势和安全风险,系统分析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政策走向;梳理总结各地CBD在提升经济韧性、强化环境韧性、增强社会韧性等方面的优势基础、发展成效和面临问题,研究提出提升CBD发展韧性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报告包括总报告、经济韧性篇、环境韧性篇、社会韧性篇、国内案例篇、国际借鉴篇、附录等七个部分。报告指出:北京、上海、广州等CBD已形成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数字产业发展制高点。(一)北京CBD:数字经济新标杆北京CBD充分发挥“两区”政策叠加优势,紧抓数字经济发展的黄金窗口期,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变革为主线,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联动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北京CBD的亮点之一。一是加强数字新基建建设,打造全国标杆的数字孪生公共底座。建成了国内首个L4级别高精度城市级数字孪生平台,平台不仅为智慧城市管理建设了坚实的城市底座,也为互联网3.0时代发展打造了公共数字城市平台,形成了北京CBD版的“数字新基建”,打造了全国智慧城市平台建设的新标杆。二是发布北京CBD全球数字会客厅,开启互联网3.0新体验助力企业线上复工复产,从数字化招商、办公服务及商务拓展与推广等三方面,帮助企业实现线上办公和真实场景的商务洽谈,同时导入更多媒体资源,帮助区域企业通过数字会客厅进行宣传。三是发布造北京CBD全球创新创业云中心,开创Web3.0时代创新创业新模式。创造集创新交流、资本孵化与企业服务于一体的时空融合数字空间,具备创业辅导培训、创业路演、产品发布、投融资对接、孵化加速、政务服务、人才服务、党员报到等功能,助力创新创业团队发展,是北京CBD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布局。四是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联合发布“北京CBD跨国企业数据流通服务中心”,为企业数据跨境业务提供咨询、合作对接等专业服务,构建数据安全产业体系和数据跨境生态体系。五是依托数字经济助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立集“行业组织、外贸企业、货代物流、机场港口、金融机构”为一体的贸易数据共享链,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所有的贸易环节,以贸易数据确权为牵引,以贸易发展促进、贸易信用评价、贸易通关协同等典型场景为驱动,逐步实现跨境贸易全链条的数字化、交互化和场景化,让跨境贸易更可信、更高效、高安全。(二)上海虹桥国际CBD: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上海虹桥国际CBD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功能布局的核心,肩负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创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等一系列战略使命。近年来,上海虹桥国际CBD不断强化核心功能,突出总部经济的能级提升、贸易功能的内涵拓展、流量价值的挖掘和创造,积极布局和发展新型国际贸易,着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依托虹桥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引进了阿里巴巴、京东、谷歌等跨境电商龙头平台型企业,支持会展、医疗、教育、旅游、城市管理、金融等垂直细分行业的数字贸易设立企业总部基地、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应用中心、数据中心和培训中心等机构;结合智慧虹桥建设,率先创新应用5G、北斗导航、物域网、AR/VR等新技术,打造跨境数字贸易路演、线下活动、购物体验、娱乐参与的标志性场景体验区;通过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打造5G应用场景、推进5G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多措并举建成国际领先的5G示范商务区;通过推动AI技术与5G网络技术深入融合、赋能城市管理和行业应用等方式推进AI赋能的信息化应用布局。(三)广州天河CBD: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广州天河CBD是唯一获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的中央商务区。2021年,广州天河CBD以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率先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点,全年实现GDP超3800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545亿元,占天河CBD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22·No.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内容简介《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22)N0.8》对2021年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本书共分为总报告、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政府监管、优化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数字政府和附录共7个部分,重点反映和总结了2021年我国“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新进展的整体面貌,以及中央部门和地方结合实际的创新做法,对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书梳理了2021年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举措。在简政放权方面,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推进涉企行政审批改革,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减税降费改革。在创新和加强监管方面,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地方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开展新探索,进一步探索加强和完善信用监管,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和法治创新,加强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执法。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推进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数字政府建设也极大地赋能“放管服”改革。本书认为,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服务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更好地推进良好的政务环境和有效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成就。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推动营商环境的便利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并助力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本书认为,尽管我国“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巨大进步,但改革仍未到位,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差距,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结合党的中心任务,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更好地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女性生活蓝皮书: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5·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奋进新征程,争做建设者倡导者奋斗者——2021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总报告》及《第16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21年)》《2021年中国城市女性及家庭消费状况调查报告》《新生代女性健康生活方式调查报告》《乳腺癌患者生活状况调查报告》4个调研报告,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当今女性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新风貌。报告显示,2021年,城市女性生活总体满意度为7.40分。其中,家庭生活满意度为7.97分,生活幸福感为7.89分,身心健康满意度为7.71分,居住环境满意度为7.62分,家庭收入满意度为6.56分,工作状况满意度为7.52分,个人收入满意度为6.38分。被调查的城市女性政治素养提高,争做建设者倡导者奋斗者;积极创业就业,在数字经济中寻找新机遇;努力兼顾工作与家庭,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创享高品质生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注重身心健康,自我舒压调适,陪伴家人、美化家庭、自我提升,畅享数字生活。2021年,城市女性及家庭消费呈现新特征。“自觉绿色消费,购买节能环保产品”“追求高品质生活,注重居家环境美化”“支持国货,喜爱购买国潮品牌”位居前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中短途游成为新选择。家庭育儿、住房等成为家庭最大开支。对高质量家政服务、智能养老服务、0~3岁普惠托幼服务需求强烈。对新生代女性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查发现,被调查女性追求由内而外、精致细心的全方位健康养护,讲究健康饮食,注重运动健身;新生代女性的婚恋观特征明显,对“不在意年龄,遇到合适的对象再考虑结婚”和“结不结婚顺其自然”等认同度高;主动在线上购买避孕用品的消费增长,掌握避孕“主导权”。对于乳腺癌患者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她们确诊时平均年龄为46岁;自认为患癌的首因是“精神和心理压力大”;除14.1%保乳成功外,佩戴义乳成普遍选择;“按时复诊,配合医生治疗”和“家人的支持和照顾”等,助力乳腺癌患者重建新生活。关键词:生活质量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报告精读 | 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2021~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近日,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2021~2022)》。《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2021~2022)》是由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主持编写的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报告。本报告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交易市场”)体系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为改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环境、优化碳交易市场机制与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我国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按时实现“3060”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报告指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因其灵活性高、减排成本低的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纳为主要的碳定价机制。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33个碳交易市场已经形成“1个超国家级、8个国家级、18个省级或州级、6个城市级”的全球市场层级,覆盖了全球约55%的GDP和17%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气候危机愈加凸显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在不断探索温室气体减排路径与适宜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05年开始的CDM项目推行阶段,2011年启动的碳交易试点市场建设与运行阶段,以及2014年推出、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的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运行阶段。目前中国呈现全国碳市场与区域试点市场同步发展的局面。中国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加强市场机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限制碳排放,还能有效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投资。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象征着中国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率先进入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涉及企业2225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40亿吨。截至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1.7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76.6亿元。当前,全国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2.3亿吨,累计成交额约104亿元。全国碳市场的有效构建与科学运行对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系统梳理,报告认为: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发展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和有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积累,并将持续在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等领域做出探索性推进。从第一、第二履约期情况来看,全国碳交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政策导向型、履约型市场是该市场典型特征,现货市场是主要市场,电力行业企业是唯一参与主体,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是主要交易方式,其中又以大宗交易为主,挂牌协议交易则是成交额最大的交易方式。②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单就第二履约期来看,与第一履约期相比,市场交易活跃度陡降,市场持续低迷,这与履约期从一年改为两年有一定关系。③从碳排放量抵消情况来看,控排主体在第一履约期内累计使用超过3000万吨CCER抵缴碳排放配额,成交额高达9亿元。CCER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要在满足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确保配额分配略低于企业当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使得控排单位有购买CCER的意愿。同时也要对CCER进行总量控制,建立健全CCER审核制度,完善CCER与其他工具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作用和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④碳市场和碳金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愈加紧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逐步成为碳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碳市场交易标的金融属性亦愈加明显。同时,配套碳金融举措和政策的出台将从交易产品、交易主体、交易容量、交易方式及环节等各方面助推全国碳市场的发展。从整体运行情况看,我国碳市场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有效性不足,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从碳配额总量和分配机制来看,我国碳配额总量是基于纳管企业碳排放强度设定的,存在配额核算滞后且供应量不稳等问题。分配机制方面,由于配额分配及上缴存在时滞,提前持有碳配额将承担碳价波动风险,因此纳管企业更倾向于临近履约期时根据核定配额总量进行交易。②参与主体方面,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就行业而言目前只纳入了电力行业2000余家企业,主体只有企业,投资机构等主体尚未被允许入场交易,因此企业参与交易主要以完成履约为目标,交易频次低。③企业的认知和准备不足。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在现货市场交易不足的情况下,缺乏对碳金融产品创新的需求,进一步限制了相关产品的推出。④市场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全国碳市场监管部门是生态环境部,但金融交易产品的监管归证监会,部门之间的制度差异也是影响创新,进而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原因之一。全国碳市场启动不到两年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报告不仅从市场自身情况展开分析,还切入企业微观视角全面掌握交易主体的水平,深入调研走访企业、相关部门和交易机构,对不同类型的纳管企业的分布情况,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履约情况、抵消情况等进行了解。从企业低碳意识与理念、企业战略定位、碳管理制度建设、碳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碳交易管理能力建设等多方面掌握了当前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应对碳价风险的整体水平。面对全国碳市场初始中市场和企业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报告认为:今后,应继续跟进国际上相对成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态势,基于我国碳市场发展阶段及特征,尽快扩大纳入行业范围,设计多主体入市机制,扩大资金规模和平均市场活跃度;加快碳金融标准制定,推动碳金融产品设计,助力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营日趋规范与完善;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增强各级市场协调性;提升企业碳管理意识和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培育碳市场与碳管理专业人才;将“碳税+碳市场”协同的多元碳定价机制提上日程;加快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交易市场相关立法进程。01我国碳交易立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碳税+碳市场”协同的多元碳定价机制将提上日程蓝皮书指出,全国碳市场具有以配额交易为主、以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辅的双轨体系,其交易规模较大且发展日趋平稳,但全国碳市场自上而下的机制仍存在较多问题,面临如扩充交易主体、丰富交易方式、完善法律支撑、明确目标引领等挑战。针对当前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特征和问题,蓝皮书对全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以期为相应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一定的依据,探索全国碳市场多层次发展路径的可能性。1.碳交易立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作为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需要高层级尤其是国务院针对性法案的支持。随着国务院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立法工作的推进,我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文件立法进程将进一步加速。目前,国务院已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修订与意见征询,包括对全国碳市场地位的明晰和长期指导目标的明确等。未来碳交易法律法规应在保障碳市场减排效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惩罚力度对企业履约的关键作用。总体而言,相关法律法规应对奖惩两方面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和惩罚机制,为碳市场自上而下的监管提供有力保障。2.碳交易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扩大为充分发挥市场化效用,全国碳市场必须尝试实现碳交易主体和对象的多元化。在参与行业扩充方面,加速纳入水泥、航空、钢铁、建材、化工、造纸等高耗能产业;在参与主体扩充方面,进一步降低企业入市门槛、引入第三方投资者,实现碳市场活跃度和参与量的提升;在交易方式和品种丰富方面,由于碳排放权衍生的金融产品将趋于多样化,“十四五”期间政府部门将更为注重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步形成现货、期货同时覆盖、不断丰富的交易局面。3.各级碳市场的制度和市场协调性将不断增强出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管控力度、政府配额松紧差异等原因,我国当前碳排放配额易价格差异和波动较大,全国碳市场与碳交易试点市场的行业参与范围与定价机制亦存在较大差异。而碳价统一是各级碳市场有效协调的首要体现,亦是有效均衡价格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各级碳市场之间制度的协调和市场间衔接是我国碳市场寻求进步所必须考虑的发展之路。“十四五”时期,避免碳市场间的割裂和断层是我国碳市场发展的关键之一,在配额分配方法、交易制度和流程上,相关部门会进一步尝试性地改革,以期维护我国碳市场的完整性和一体化程度。4.“碳税+碳市场”协同的多元碳定价机制将提上日程虽然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意味着我国气候治理工作向前迈出了标志性一步,但仍需适时引入碳税政策,以有效引导碳交易市场覆盖不到的领域开展碳减排,并缓解碳价偏低的问题。在“碳税+碳市场”协同的多元碳定价机制之下,合理设定碳税与碳交易的调控范围,全面覆盖碳排放主体,可以允许企业在碳税和碳交易两种政策中有条件地进行选择,甚至可以考虑建立相关的互抵机制实行免税政策。将碳税作为碳交易政策的重要补充,可在碳交易发生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及时对碳价形成支撑作用,达到以碳税政策划定碳价“底线”的目的。因此,我国可以在充分考虑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碳税的优缺点、充分分析与评估开征碳税对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碳税政策,通过碳交易机制与碳税政策双管齐下来保证“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5.推进碳产业管理制度完善,培育专门人才,建设碳产业工作平台预期政府部门将积极推进建立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三位一体的低碳排放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国家的减排任务,在地区和全国制度化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碳排放量考核和统计制度。同时,基于这个核算体系,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与活跃度,从行业渗透至各个市场参与者,正确指导企业碳核算,提高碳排放核算和统计数据的真实度与可信度。此外,应建设相应的统一的多元化信息平台,统一数据整理方法与口径,建立全行业碳排放数据库,从而对数据的管理更加有效和条理,有效降低数据管理成本和使用成本,推动碳排放核算与统计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或仍为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数据整理统计以及相关数据库的建立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支持,因此预计相关部门将更加注重培养熟练掌握碳市场交易机制和相关交易工具的专业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建设碳交易市场管理以及碳数据相关优秀队伍为全国碳市场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02碳交易试点市场也将逐渐归入全国碳市场,实现我国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并上线交易。在部门规章方面,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相关试行办法,比如于2021年5月公布《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之后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相关公告对碳排放交易地点、交易方式、交易时段等细节进行明确规定。在众多规章制度的约束及政策的支持下,全国碳市场自正式开市以来市场运行便相对平稳,为后期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国一体化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将有效突破区域保护和市场分割,并打通限制碳市场交易的关键堵点,实现碳市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碳交易试点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进度而言,区域碳交易试点市场涵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领域约3000家主要排污企业,而全国碳市场只涉及发电行业,还未包括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随着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活力将明显提升,其减排作用亦将充分发挥,这无疑将对碳交易试点市场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强制相关企业及单位履行减排责任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基础,必须通过法治化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与交易监管机制,促进碳排放权在区域与行业间充分流动,充分发挥价格机制配置要素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全国碳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将是未来碳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其发展基础将会更加完善,在逐步制定合理的全国碳市场对接方案的同时,碳交易试点市场也将逐渐归入全国碳市场,实现我国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03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和交易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高,碳市场发展有望迎来新机遇蓝皮书对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中国全国碳市场以及8个碳交易试点市场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价值、市场活跃度、市场波动性五个视角展开了综合评价,各碳市场综合得分为0~1,分值越高表明碳市场发展情况越好,具体得分情况如表6所示。全国碳市场综合评价得分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趋势。2021年7月,受首月效应的影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额和交易量较大,成交价格稳步上升,成交价差有限,价格波动幅度较低,总体得分为0.410分。8月,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交易额、成交价格明显下降。受市场情绪影响,成交价差和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增大,碳市场总体得分下降至0.379分,这也是全国碳市场在过去一年中的最低得分。9月,虽然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呈现明显的上涨态势,交易价格也逐渐稳定,但由于成交价格持续低迷,交易集中度过高等问题,碳市场总体得分提升并不明显,得分仅为0.400分。10月,虽然全国碳市场的成交情况比较低迷,但交易价格稳步上涨,价格波动进一步放缓,交易集中度明显下降,碳市场得分上升至0.427分。11月,随着履约期的临近,重点排放企业的碳交易压力逐渐增大,碳市场成交量、活跃度等指标持续好转,碳市场得分进一步上升至0.476分。12月,全国碳市场迎来了过去一年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月,交易额和交易量占全年比重接近70%,交易集中度也下降至全年最低水平。虽然价格暴涨导致了成交价差和价格波动幅度大幅提升,但该月全国碳市场得分仍然达到了0.587分,远高于其他月份。履约期过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热度迅速下降,碳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并未得到延续。2022年1月,虽然碳配额价格始终维持在50~55元/吨,但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大幅萎缩,交易集中度再次升高,导致该月全国碳市场得分下降至0.422分。此后,全国碳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全国碳市场得分稳步上升,到2022年7月增长至0.493分。截至2022年7月,虽然全国碳市场得分始终未超过2021年12月的0.587分,但进入2022年,受益于交易价格的稳步提升和价格波动幅度的逐渐下降,全国碳市场发展稳定,得分由0.422分持续增长至0.493分,该分值也是过去一年中,除2021年12月之外的第二高分数。整体来看,我国的全国碳市场在经历了初期的阵痛之后迅速攀上高峰,虽然高峰过后交易形势迅速冷却,但近几个月数据表明,我国碳市场已从开市初期的波动发展态势进入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随着第二个履约周期碳配额的进一步缩紧,以及未来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和交易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高,碳市场发展有望迎来新机遇。从碳交易试点市场的角度来看,各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得分和变化趋势并不相同。深圳碳市场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其综合得分在2021年7月至9月经历了短暂下降之后,于10月至12月经历了快速增长,由0.328分增长至0.428分。但进入2022年,深圳碳市场的交易热度迅速下降,交易集中度居高不下,到2022年3月综合得分下降至0.317分,这也是过去一年中深圳碳市场的最低得分。此后,深圳碳市场的碳配额价格迅速走高,促使其综合得分持续增长,到2022年7月增长至0.418分,这也是深圳碳市场在2022年的最高得分。类似的还有北京碳市场,2021年7月至11月,由于交易集中度持续升高,有效交易日占比不断下降,交易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北京碳市场综合得分由0.416分下降至0.327分。此后,履约期临近的压力短暂提升了北京碳市场的活跃度,但履约期过后交易热度迅速冷却,到2022年3月其综合得分仍没有起色,仅为0.329分,此后一直到2022年7月,北京碳市场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交易价格逐渐稳定,集中度略有下降,促使其综合得分上升至0.427分。广东和重庆碳市场的综合得分发展情况比较类似,2021年下半年,二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二者的下降原因并不相同。广东碳市场综合得分下降主要归因于交易规模不断缩减,重庆碳市场则主要归因于价格波动幅度过大。进入2022年,随着交易规模的提升和价格的稳定,广东和重庆碳市场的综合得分持续增长,到7月分别上升至0.451分和0.464分。上海和湖北碳市场在过去的一年中综合得分稳中有升。整体来看,湖北和上海碳市场在过去一年中波动不大,随着交易集中度的下降和交易价格的逐步稳定,二者的综合得分分别由2021年7月的0.383分和0.400分上升至2022年7月的0.456分和0.442分。天津和福建碳市场综合得分则呈现明显的波动变化趋势。这一情形主要是由交易量不稳定,交易集中度较高导致的。精彩目录Ⅰ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两会荐读|聚焦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全国两会刚刚顺利闭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GDP增长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左右”等目标备受关注。皮书数据库围绕目标中提及的经济增长、数字经济、金融风险、新增就业等热点,精选智库报告,呈现智库专家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思考及对策建议。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建议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任务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建议2023年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任务:一是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稳定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三是在化解风险的同时构建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四是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五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六是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步伐,深化对外开放应对外部挑战;七是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八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九是着力稳定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十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报告精读 | 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近日,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聚焦“十四五”初期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效果,立足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健康人群等健康中国战略布局中的六大领域,从城乡绿地、城市交通、慢病管理、老年康养、癌症防控、健康传播、医联体改革等多个角度,在全国范围发掘健康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此外,本蓝皮书设置“案例篇”和“国际借鉴篇”两个特色篇章,发掘和研究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的先进经验,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异同,以期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健康中国共建共享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01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健康城市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2020年全国健康城市评价结果显示,参评城市有27项评价指标高于同期或近期全国水平,有26项评价指标已经超过国家2020年目标值,参评城市的健康城市综合指数得分稳步上升,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城市的比例从6%提升到23%,中等水平城市的比例从61%提升到71%。总体而言,参评城市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但全国工作发展不平衡且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当前,各地应切实把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抓手,坚特健康促进和预防为主策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治理健康影响因素入手,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提升健康治理水平。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应加强对健康城市建设的研究,特别是针对重点健康问题应对、群众动员和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等方面。02增强和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全社会、政府部门、企业共同携手、推动、引领公众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课题组通过开展健康生活方式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北京市民的健康现状、对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认知程度、对运动健身及膳食营养等健康知识的熟悉情况,以及对健康生活方式及相关知识的困惑和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多数公众都有按时吃早餐的健康生活方式,但对健康早餐营养结构的认知还有待加强;超过一半受访者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数相对偏少,近半数受访者不能确保每天都会摄入蛋白质;人们普遍对“免疫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对来自精神或体力方面的健康问题以及肠胃健康也给予了较高关注;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营养素补充对改善健康有作用,近三成受访者考虑服用营养素以保障每日营养均衡;逾六成受访者购买营养素补充剂会参考价格因素;超六成受访者购买营养素补充剂首选蛋白质类;多数人的三餐、饮水习惯较为规律,逾六成受访者能够做到烟酒不沾;睡眠不足和缺乏远动,是当前公众健康的重要隐患和威胁,但多数人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因此,要倡导全民关注健康,传递健康生活理念;人人重视营养膳食,全面提高免疫健康;三餐规律烟酒不沾,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按时睡眠勤于锻炼,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按需合理补充营养,注重产品品质保障。03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跨领域、跨部门的复杂工程,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培育力度近年来,鹤壁市全力实施健康城市建设“12356”工程:牢树建设健康城市一个目标;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与健康城市建设两项工作紧密结合;全面、全域、全员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坚持完善五项常态长效制度;开展了“补短板、强弱项”的六大专项行动。鹤壁市实现了由煤城向绿城美城、健康城、幸福城的嬗变。2021年底,鹤壁市跻身全国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十大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针对项目、制度、人员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丰富示范项目奖补机制,制定专项考核指标,进一步完善考评细则,优化专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配置,进一步完善跨区域交流机制。精彩目录Ⅰ
2023年3月9日
其他

张宇燕:历史十字路口:人类的处境与反思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与持续不断演变的人类历史相比,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顺应历史潮流,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既是中国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对人类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了科学精准的描述:“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与持续不断演变的人类历史相比,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2023年3月9日
其他

报告推荐 | 妇女蓝皮书:新时代中国妇女发展报告(2022)

WOMEN’S0DAY三八·妇女节2023/03/08《新时代中国妇女发展报告(2022)》由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撰写。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砥砺奋进,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妇女发展事业取得了新成绩。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依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各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实施情况,评估新时代十年妇女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新征程妇女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她”力量和性别平等新景象,展望妇女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妇女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本报告认为,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力度,在改革发展中保障和改善妇女民生,统筹推进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妇女在健康、教育、经济、法律、环境、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日益完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同时,与新时代新征程妇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要求新期盼相比,妇女发展事业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妇女群体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男女发展差距需要进一步缩小,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待全面提升。新时代新征程,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使命艰巨、任重道远。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地方篇四个部分,围绕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从性别平等视角出发,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性别统计数据的梳理分析,力求客观反映新时代十年妇女发展状况、时代特点与显著成就,展望“十四五”时期男女平等与妇女全面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对策建议。目录Ⅰ
2023年3月8日
其他

皮书数据库2023年全国两会专题上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2年和过去5年的工作,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皮书数据库上线2023年全国两会专题,围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热点议题,精选智库报告,摘编专家观点,助力用户读懂两会,了解当下中国发展成绩与动向。皮书数据库2023年全国两会专题长按二维码访问专题专题设置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5个主题资源荐读专栏,精选“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互联网治理蓝皮书”“金融科技蓝皮书”“低碳发展蓝皮书”“农村绿皮书”等100余本智库报告。专题设置智库视角专栏,结合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热点议题,摘编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智库的专家学者的观点看法。专题还整合1978年至今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建议、委员提案等会议资料,呈现两会成果。划重点皮书数据库可为机构用户量身打造定制版“两会专题”,若您有相关需求,请联系与您对接的销售经理,或直接拨打客服热线400-008-6695。欢迎阅读社科文献出版社2023年党政书目(点击内文图书封面,可一键购买)推荐阅读报告精读
2023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