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2017-04专题导读:城市设计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7年第4期 P14-56
城市设计实践在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曾被忽视过一段。近年来,中央政府在有关重要会议上要求不断推进城市设计,特别是新城镇化战略,城市治理模式转型,城市存量更新时代的到来,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定型,城市设计工作在提升环境品质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近30年的城市设计实践,为城市发展速度服务,在形象塑造和经济拉动等方面发挥作用,也出现一些“优秀成果”,但促进空间质量提升,促进社会生活进步等方面,似乎“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忽略城市宏观上的整体性和微观上的日常空间环境品质。
《风景园林》2017年04期“城市设计”专题,着眼于城市设计实践策略,涵盖从乡村到城市街区,从公共空间到历史城市区域景观塑造,以及整体分析框架和视觉评价技术多个方面,落脚于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实践对城市整体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
——专题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于长明老师
基于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相融合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于长明 郝石盟
城市设计领域面临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将分散的、微观的设计实践整合,实现城市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学科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差异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本文从凝聚学科共识出发,提出一个融合风景园林与城市设计有益观点的理论研究框架: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沿革,界定土地利用模式可持续性的基本概念;提出土地利用形态紧凑、功能可达,以及形态与功能相协同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特征,并将此作为凝聚共识的努力方向。
可持续发展平衡联锁环模式亚型(1)
可持续发展平衡模式亚型(2)
基于景观生态思维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
臧鑫宇 王峤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理论和实践研究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性和实效性需求,探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思路,以生态城市设计和绿色街区的既有研究为基础,构建绿色街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绿色开放空间、绿色街道、绿色建筑等方面提出景观生态导向下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具有实效性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不同直径树木所需的土壤容积
树木种植的三种改善方式
新加坡达士岭组屋的屋顶花园
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
陈筝 杨云 邱明 罗烨 刘颂
然环境体验在开放空间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准确的描述和测量环境体验却较为困难。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实景(in situ)体验中的实时(real time)心理物理反馈数据的视觉及综合体验评价新技术,及其在规划设计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采用实验手段,利用便携式生物反馈仪和GPS采集人在实景体验中的心理物理反馈和空间位置移动数据,并采用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技术对生理指标进行加工和体验预测。通过整合情感数据和空间数据的情感制图(affective mapping)技术,实现对建成环境体验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识别激发负面体验的环境因素并进行改进设计。
基于心理物理反馈的环境体验评估
古代城市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分区营建的关系探讨——以隋唐时期扬州为例
孙乔昀 郑曦
城市建设不能忽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与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其所在的自然山水格局始终是一个整体。本文以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扬州蜀冈以及冲积平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扬州区域风景系统的组成,包括蜀冈、冲积平原以及人工治理后的水网体系,并剖析了构建于该系统之上的古城营建特征,从中探索城市分区,如衙署区、市肆区、里坊区等与区域风景系统的关系,以期对我国当代的城市建设带来启示。
扬州古城区位图
扬州地区主要水利设施分布图
扬州区域风景系统图
产业类型特征导向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探讨—以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为例
李翅 吴培阳
论文从产业发展类型和乡村景观建设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并指出: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才有利于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对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的自然地貌环境以及现状不同产业类型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的四大基本策略:1)基于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优化;2)构建整体风貌协调的三个景观层次;3)划定四个相应的景观风貌控制片区;4)连接城镇化地区通向自然地区的生态廊道。从而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
温泉村整体景观塑造的三个层次
韧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王峤 臧鑫宇
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探讨了韧性理念与城市空间环境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城市韧性的生态方向与适灾方向出发,以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要素及其子要素与韧性的关联框架,并总结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则。从土地优化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绿色交通、生态防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韧性理念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构建完善的山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促进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山地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兼容性分析
典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模式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7年04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杨若凡
校对:肖洁
美术编辑:满媛
长按二维码,购买《风景园林》201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