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17-07 专题导读 | 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7年第7期 P16-64




世界上有超过100个国家均设立了国家公园。然而,与世界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不同的是,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并未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内涵,每一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国家公园形态。同时,国家公园自从在美国诞生以来就在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公有与私有等方面带有相互矛盾的基因,这一基因在世界范围的国家公园理念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并为国家公园在各个国家的本土化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自然文化资源保护的有力工具,国家公园的魅力就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而在于它是在与当时当地的国家语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这对于当前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意味着在国外国家公园全面深入研究基础上的经验借鉴;另一方面,意味着在客观认知我国自然保护地现状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风景园林》2017年第7期7篇专题文章分别从上述两个方面对中国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有利探讨。

——专题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王应临老师


管理目标与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吴承照  刘广宁

保护地分类系统是保护地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保护地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保护地管理目标分为生态、价值、功能、区域4种类型,针对中国保护地人地关系现实状况,基于管理目标的保护分为3种类型:绝对保护、严格保护、整体保护,对应3类保护地:生态保存地、国家公园和持续利用地3类,每一类保护地根据资源属性和保护要求细分为若干类管理类别。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需要绝对保护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生态保存地,具有保护与游憩双重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国家公园,具有历史延续的生产生活功能的社区景观保护地归类为持续利用地。生态保存地与持续利用地延续现行的管理体制,归属不变,国家公园整合了多类以保护与游憩为双重功能的保护地,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

中国国家自然保护地类型判别树


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机制研究

贾倩  郑月宁  张玉钧

生态系统保护和游憩发展的矛盾始终存在于国家公园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游憩管理将游憩发展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实现资源有效保护与公众游憩需求之间的平衡。国外户外游憩管理理论日趋成熟,在国家公园的游憩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本文从游憩资源管理、游客管理、游憩服务管理三大方面对游憩管理内容展开研究,总结并吸取国外研究成果及经验,探讨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机制并提出管理策略,为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与游憩管理的关系


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曹越  杨锐

美国早期的开拓者认为荒野是无用和邪恶的,开发与征服荒野是时代的主流。随着19世纪末边疆的终结和环境的不断退化,一批环保先锋呼吁荒野保护,美国出现了从征服荒野向保护荒野的思想转变。在大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国会于1964年通过《荒野法》,建立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WPS),将“认定荒野区”作为联邦土地中保护级别最高的土地进行管理。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面积逐年扩大,至今全美5%的土地为“认定荒野区”,荒野管理的质量也逐渐提升。总之,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美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有效保护了美国荒野地的自然过程和多元价值。

左:边境水域独木舟荒野区(风景)

右: 边境水域独木舟荒野区(独木舟与湖面)


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认定荒野区空间分布图(美国本土)


中美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比较

许晓青  王应临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有关国家公园的研究更偏重自然科学方面,对社会科学研究关注较少。而在中国诸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中,旅游利用等因素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却在不断增加。在当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和深化国家公园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系统梳理美国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研究议题和管理机制。本文选取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中国九寨沟为例进行比较研究。从机构和人员设置、科研规划、科研项目与成果等几方面对比2个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并结合2个国家公园的国情、体制背景进一步分析。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前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框架,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左: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景色

右:中国九寨沟景色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丹佛服务中心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赵智聪  马之野  庄优波

丹佛服务中心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内设机构,是负责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中枢部门。从介绍丹佛服务中心的基本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和技术手段入手,分析了其业务领域中以保护为根本准则、以科研为重要内容、以详细规范控制质量、以广泛合作实现共赢的特点。在简要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提出3项建议:1)应在制度设计上强调自然保护地规划与设计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强制性;2)在内容和深度要求上强化基于调查数据、科学分析和多方案比较后的科学决策;3)在规范性上逐渐形成适用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等。


丹佛服务中心机构设置简图


美国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特点评述及启示

廖凌云  杨锐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是由美国国会认定的,集合自然、文化、历史及游憩资源,反映出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特征的一个整体的,可以代表国家某种独特景观特征的区域。研究和评述基于整体保护理念和复杂土地权属而发展的美国东部的新型国家公园模式——国家遗产区域,对于我国土地权属复杂的东南区域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借鉴意义。美国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域是自然遗产类单元,合作伙伴制的管理体系和“保护—联结—教育”的整体保护策略是其特点。本文基于案例分析,从管理体系和保护策略两方面对我国东南地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提出建议。


左:阿拉伯山的山顶

右:戴维森—阿拉伯山自然保护区的采矿遗址


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总体规划图


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规划历程及其借鉴

王祝根  李晓蕾  (澳)史蒂芬·J·巴里

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是基于澳大利亚国土范围内特有的生态、物种和景观资源保护而建立的自然资源保护地,对澳大利亚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了核心作用。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促进保护地规划系统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规划建设的过程、经验和思路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发展过程的梳理,将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规划历程划分为5个阶段,对其建设背景、过程和核心内容做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其国家保护地与国家公园的协同规划矛盾做了分析,对其实施的体系建设策略做了解读。协调好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及国家风景名胜区三者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体系建立机制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前提条件与关键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从指导框架、保护体系、规划合作以及监管机制4个层次对澳大利亚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做了总结。

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层级体系空间分布


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地监管体系(2009—2030年)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17-07 刊首语 | 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

《风景园林》2017-07 目录 | 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7年第7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刘昱霏

校对:张雯娟


扫描二维码进入《风景园林》杂志社官方微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