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2018-03专题导读 | 校园景观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8年第3期 P15-78
环境育人。校园,作为年轻一代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其健康、修养、品格与性情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景观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有共通之处,同样要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宜人的活动场地与优美景致,同样要强调绿色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与策略,同样应注重场地的地域性与文化性。然而,校园景观又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使用人群构成相对简单,年龄段相对集中;人流车流交通潮汐性明显;绿地面积占比相对较大;是大学文化与形象的重要载体等。中国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挑战更为特殊,一方面很多老校园是功能复合的“大院”空间,另一方面新时代所提出的新教育理念,要求与时俱进的校园空间。
聚焦于校园景观这一具有新的时代复杂性的经典议题,本期专题所收录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包括校园开放空间的营造方式、校园对身体健康与心理情绪的影响、绿色校园的实践、学生参与的校园景观设计、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及从环境育人视角出发的校园景观设计实践,希望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拓宽思路、提供借鉴。
——专题主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郑晓笛副教授
大学校园记忆的开放空间建构浅论
蔡凌豪
通过梳理大学校园历史发展脉络,认为校园开放空间是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通过记忆机制存在的校园开放空间对构建师生身份认知,塑造场所精神、延续历史文脉、构建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的开放空间营造可分为“场所营造”和“特征营造”两大内容,分别对应校园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在分析校园记忆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校园记忆具有可建构性,从而提出校园记忆的开放空间建构的5 对基本要素——“事件”与“叙事”,“身体”与“运动”,“交流”与“知识”,“场域”与“景物”,“纪念物”与“符号”。
绿色校园视角下的校园绿地建设——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胡楠 王宇泓 李雄*
绿色校园建设是推进校园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教育开展的校园重要建设工作之一。校园绿地是校园环境营造与教育功能表现的重要载体,也是绿色校园建设的直接体现。在分析《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中对校园绿地建设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将校园绿地建设现状与指标要求进行对比。认为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建设在校园绿地总体规划、校园绿地营造、校园植物配置3 个层面不仅满足指标要求,也形成了自身校园绿地建设特点,包括以植物观赏型绿地为基底、结合互动参与型与科教示范型绿地的建设体系,与科教场所相得益彰、与生活空间相互渗透、与实习基地相辅相成的3 种特色绿地营造形式,以及植物与地形、道路结合形成特色的校园植物景观空间。通过以上研究,希望对当前绿色校园视角下的校园绿地建设提供借鉴,同时提出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未来的建设愿景与方向。
树洞花园
学生参与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
郑晓笛* 徐菊杰 王柳昕
校园通过环境育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校园景观设计研究已成为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位论文及设计课选题的主要对象之一。清华大学的教学与实践中,设计类专业学生参与校园景观营造的过程主要与其专业学习相结合,本科生与研究生各有侧重。非设计类专业学生是校园学生使用者中的多数,其参与过程以公众参与理论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合理进行资源整合与计划协调,校园景观设计研究可以成为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理想平台。
2016 年清华大学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课“光·有机更新”组学生成果
清华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基于公众参与的清华大学校园跑道与景观节点设计》之公众参与图示
大学校园的健康服务功能及要素构成——以北京为例
余洋 唐晓婷 陆诗亮*
作为教学科研场所的大学校园,可以提供重要的健康服务功能。但是,除了为师生提供服务,市民是否也应该享受大学校园提供的健康服务缺乏清晰的判定。以大学校园承载的健走、跑步等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在线用户最多的" 咕咚软件" 获取运动健身活动的VGI共享数据,结合GIS 分析技术,从个体属性、运动时间、运动空间、运动模式4 个维度,分析行为与空间的关系,通过比对城市空间和校园空间的健身特征,对高校提供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解析,判定大学校园提供的健康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校园空间承载着将近30% 的城市健身行为,对师生和市民都具有较高的支持潜力。校园健身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是校园道路、体育设施和景观空间,空间类型多元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活动。同时,校园的安全效应也增强了校园健身的吸引力。因此,合理有效的校园管理可以提升校园对城市的健康服务效能。
多因素影响下的大学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
——以北京市三所大学为例
刘畅 李树华* 陈松雨
基于对北京3 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n=609)的调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对大学生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并主要体现在对积极情绪的调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潜在动机”“环境认知”“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绿地访问行为仍然对积极情绪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R2=0.023);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潜在动机”最主要,对访问频率、访问平均时长、活动类型都有较高影响,此外“环境特征”对访问频率影响较大,而访问时长和活动类型则受“人口学特征”影响较多;基于上述结论,对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
建筑与庭院“共舞”——以清华大学八家附小建筑设计为例
严雨 王丽方
建筑和庭院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建筑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以清华大学八家附小建筑与庭院设计为例进行研究,提出建筑与庭院“共舞”的理念,总结了形成庭院格局的3 种设计模式和庭院的3 种设计模式。试图创造建筑和庭院“共舞”的校园环境,探寻其连续而整体的、丰富而多层次的美,是本设计与研究的努力目标。
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思考
郑少鹏 何镜堂 丁洁
校园景观因其教育属性有别于城市景观,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重要的审美熏陶和精神引领作用。新时期教育理念要求校园景观设计实现“环境育人”,笔者从功能、审美、精神这3 个层面展开讨论环境育人的机制,并提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把握景观环境与规划、建筑的整体关系,注重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融合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澳门大学中心区景观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18-03 刊首语 | 王向荣:学校始于树下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8年3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陈彧婷
校对:王一兰
推荐阅读
Recommend
LA专题 | 刘志成 |2019世园会国外设计师“创意展园”设计项目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