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18-08专题导读 |大数据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8年第8期 P12-46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是其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近年来得到了政府的极大重视和支持,如登山步道、城市绿道、中央公园、街头微型公园、街道绿化等。如何科学合理地对这类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布局与类型选择,如何对已建设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都是学界业界特别关注的主题。

近年来出现的大数据,提供了从更微观、更全面、更多维度、更实时地认识城市空间以及城市活动的机会。利用大数据来研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较大潜力,使我们有机会客观认识绿色基础设施及其所承载的城市活动,不仅可以对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对设施的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这一领域以往偏经验偏质性研究的必要补充。

本期收录了大数据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这一方向的论文共七篇,涵盖了设施使用评价与设施规划设计支持两方面内容,所使用的数据涵盖了遥感大数据、咕咚App大数据、摩拜单车大数据、兴趣点大数据以及百度街景大数据等。

——专题主持人: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基于多源新数据的城市绿地多尺度评价:针对中国主要城市的探索

李双金 马爽 张淼 龙瀛*

城市绿地的科学评价为绿地规划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在新数据环境下对城市绿地建立形态、品质、活力及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在“大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对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心城范围内的绿地进行多尺度的评估,同时选取遵义进行城市绿地品质和活力的案例研究。研究解决了城市绿地空间数据的提取、城市中心城范围的界定等关键问题,使城市绿地的评估更具客观性、统一性和可比性。结果表明:在绿地斑块尺度,中国城市绿地整体紧凑度较高,且多数绿地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在城市尺度,中国城市平均绿地服务水平为57.45%,其中副省级城市绿地服务水平普遍较高,地级市最低。本文分析得出中国区域城市绿地格局的不足与问题,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不同城市绿地类型空间分布


基于手机健身数据的城市街道健康服务功能研究

余洋 唐晓婷 刘俊环 陆诗亮*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健走和跑步运动热点缓冲区


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析

叶宇 张灵珠*  颜文涛 曾伟

新技术条件下测度街道绿化品质,实现人眼视角绿化可见度与街道可达性的整合分析。抓取上海的大规模街景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绿化可见度,将其与基于空间网络分析的街道可达性开展叠合分析,并与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化率比较,发现绿化率难以准确展现市民日常生活中绿化接触度。运用新技术和新数据推动精细化规划导控,实践上能实现大规模分析并保证高精度结果,理论上能为规划政策的人本视角转型提供支撑。

研究设计框架


大数据背景下北京市大型居住区通勤绿道选线研究

梁军辉 杜洋* 赛金波 黄昱然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研究区域


基于社区生活圈尺度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与居民就医行为关系研究——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马妍 马琦伟* 李苗裔 于沛洋

本研究根据对研究案例区常住居民空间行为轨迹的刻画,就社区生活圈内公园绿地、绿化水平、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常住居民就医频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评价单元内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化水平与居民就医频次具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而文化体育设施与居民就医频次的相关性不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价单元内医疗卫生设施的影响,发现其数量、可达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居民就医的频次。故此,便利易得的医疗卫生服务可能增加居民的就医频次,而城市中公园绿地的建设则对于降低居民就医频次有一定的显著作用。相较于增加集中的公园绿地面积,整体性的提高绿化水平则更有益于居民就医频次的降低。

研究区范围图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生境网络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

张东旭 程洁心 邹涛* 程玺悦

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下的城镇发展建设,需要切实平衡人与自然的空间发展矛盾,应用多源数据分析和判断如何建设一个体系更健康、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具有重要的规划探索和实践意义。选定目标鸟种,研究建立其潜在生境空间参数指标体系,运用多源数据分析潜在生境、廊道和踏脚石增设需求。构建以鸟类生境为代表的特定类型生境网络、指导城市绿色空间布局。随着多源数据获取成本的逐步降低和物种类群生境参数的逐步深化发展,该方法在研究城市生境网络构建和绿色空间布局上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升。

蚌埠市生境网络规划


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时空演变研究(1992—2016)

李方正 解爽 李雄*

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北京市中心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严重威胁着绿色空间发展,理清绿色空间的演变机制为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为对象,选择1992年、2000年、2008年和2016年4个重要节点,对其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探究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其转变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期北京市中心城耕地、林地和湿地及水域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加,总绿色空间大面积减少;中心城用地间的转换主要集中在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的转换,林地和草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上;社会经济发展对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面积演变影响显著,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政策因素对于结构性大型绿色空间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中心城1992—2016年土地利用解译结果




关阅读:

《风景园林》2018-08 刊首语 | 王向荣:大数据并非万能

 《风景园林》2018-08 目录 | 大数据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8年8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遆羽静

校对 刘昱霏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近期热门活动


重要通知!中日韩国际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中国考察团

同行招募!2018巴塞罗那国际景观双年展+西班牙北线风景园林专业考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