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专题 | 王向荣 林箐 | 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9年第4期 P61-72
王向荣,林箐 . 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 [J]. 风景园林, 2019, 26(4): 61-72.
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
王向荣
男/ 博士/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院长/ 本刊主编/ 研究方向为国土景观、现代景观设计理论
林箐
女/ 博士/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 本刊编委/ 研究方向为园林历史、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区域景观、乡村景观等
摘要: 阐述了将7个采石场转变为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的设计过程,解读了每一个采石场设计的对策,设计与场地地貌和场所精神契合的方式、植被修复的手段、人工介入途径、游览体验的组织等。设计对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和利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 园博园;采石场;破坏;险峻;植被修复;风景;材料
南宁园博园基址上有7个采石场,这些采石场极大地破坏了当地典型的丘陵风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奇特、险峻、异样和荒凉的景观却是独特的,是在这片田园诗画风景中出现的一种异质性的介入。
我们有机会设计这些采石场,修复其生态环境,将采石坑和断崖残石转换为采石场花园。设计虽然困难重重,极具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由于每个采石场的状况都不相同,我们针对各个采石场的具体条件,采取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希望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创作一个生态修复与景观艺术互相结合的作品。
2015 年园博园用地状况
正在开采中的采石场状况
停采一段时间后的采石场状况
采石场花园设计的空间模型
采石场花园区设计总平面图
1 1号采石场(落霞池)
这个面积约1hm²的采石场有一个隐秘的豁口,池塘水漫到豁口的尽头,让人无法继续向前,但能看见里面有一大片水面和对面高大漂亮的岩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空间,我们决定将这个采石场花园的入口设在这里。
虽然豁口已经足够狭窄,但为了加强空间的戏剧性变化,我们在垂直方向上加上一个屋顶,创造一种隧道般的内向封闭的空间感觉。屋顶一直延伸到豁口尽端的池塘边缘,笼罩在宽大的水上浮平台的上方。游客顺着狭窄的走廊来到浮平台,空间豁然开朗,可以环视整个水面和环绕的石壁。
在一侧崖壁的凹处设计了一处瀑布,潺潺的落水声在石壁环抱的水潭中回响,更增添了宁静悠远的气氛。水潭周边种满了三角梅,蔓藤顺着岩壁悬垂下来,倒映在水中,如同晚霞一般美丽。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以观瀑为主题的画作,落霞池是观赏岩石和瀑布的佳处,建筑、瀑布和环水石屏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代水墨画卷,再现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1号采石场设计前状况,池塘的水漫到隐秘豁口的尽头
水竹居的地面、柱子和屋顶构成宽阔的框景,将石壁和瀑布纳入其中
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溪水阁图”
水竹居、瀑布和环水石屏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代水墨画卷
2 2号采石场(水花园)
这个面积仅为0.4hm²的采石场四周被岩壁环绕,坑底较平缓,地势低处积水为塘,因废弃已有时日,所以在坡度较缓的岩壁和坑底一些地方生长着不少乡土草本植物和灌木。由于坑底常年有水,且大部分区域水不深,这样的环境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将其设计为水花园。
一条之字形栈道从北部入口沿着水岸通向采石坑内部,用通透轻盈的钢格栅材料作为面层,水生植物可以从栈道两侧甚至从栈道下方穿插出来,让人工与自然交融在一起。
南侧山崖上方设置了另一个出入口。山崖与采石场底部有10m左右的高差,为了弱化阶梯的感觉,也为了保证游客安全并创造更多的空间变化,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景观构筑物,将高差的连接转变为一系列的游览和空间体验。这样的处理使得原本连接崖顶和山脚的阶梯成为采石坑内重要的景观要素,成为从入口进入花园后视线的对景。水面、水生植物、栈道、梯道、空中的木盒、岩壁及它在水中的倒影等,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
2号采石场设计前状况
高低曲折的路径带给游人丰富的体验
水面、栈道、梯道、空中的木盒、岩壁及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
3 3号采石场(岩石园)
这是一个山坡露天采石场,面积约0.4hm²,开采面的岩石缝隙里长出很多乡土草本植物。采石坑尺度很小,并且具备植被恢复的基础条件。周围嶙峋的岩石及石缝中的植物启发了我们,花园的类型被定为岩石园,着重展现那些在瘠薄土壤上顽强生长的植物的景观。
设计保留了原有的渣石渣土,塑造微妙的地形变化,创造出干燥、湿润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植物生长提供条件。花园入口处设计了几层台地,种植仙人掌和多肉多浆等沙生植物,营造极富特色的沙漠植物景观。精致的台地景观能够吸引人们进入花园。当游客拾级而上,穿过跨越沟谷的一座小桥,可以来到花园的主体部分。这里是以低矮匍地植物和岩石、砾石为配景形成的荒原植物景观区。尺度精巧的园路吸引人们漫步在花园中。采石场凹陷区被设计为湿生岩石园,展现在溪边、石滩和池塘环境中生长的特色植物。有两个在不同标高上的位于凹陷区边缘的平台,人们可以凭栏观赏溪流跌水,俯瞰低处的湿生岩石花园。
3号采石场设计前状况
种植仙人掌和多肉多浆等沙生植物的台地
蜿蜒的路径吸引人们漫步在花园中
人们可以在凹陷区边缘的平台凭栏观赏溪水和崖壁
4 4号采石场(峻崖潭)
4号采石场底部是面积约1hm²的波光粼粼的水潭,碧水映衬着土红色的岩石,巨大的开采岩面倒映在水中。
设计方案是北侧从高处眺望悬崖、俯瞰水面,南侧从水边观赏水景、仰观崖壁。两条路线创造了两种观景方式,一高一低,一俯一仰,互为呼应,相得益彰。
北侧的观景台是一个耐候钢长廊,它阻挡了公园道路上游人的视线,让游人看不到深潭和对面的峻崖。一段转折阶梯引导人们进入长廊,内部空间相对封闭和幽暗,移步窗前,对面高耸险峻的山崖扑面而来,令人震撼。
南侧坑体外用覆土种植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顺路行进,断崖前道路忽然转折,从两侧山石间的豁口探出去形成一个楔形平台,嶙峋岩石环绕的碧水深潭豁然呈现在眼前。平台的侧面连接了一条曲线的栈道,沿着它缓缓下降,可以来到坑底水边的平台。站在这里,脚下是碧波荡漾的潭水,仰头望去,右侧是高崖峭壁,左侧是悬在崖壁之上的锈红色的观景长廊,甚至可以看见廊子尽端眺望的游人。
4号采石场设计前状况
观景廊的遮挡使得道路上的游人看不到深潭和对面的峻崖
水平向的观景廊及垂直的杉树更衬托出崖壁的险峻
楔形平台悬挑在嶙峋岩石环绕的碧水深潭之上
5 5号采石场(飞瀑湖)
5号采石场是7个采石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约3.2hm²,开采深度也最深。这个最后停采的采石场基本挖空了整个山体,只留下两处岩石岬角。采石场底部被采成了好几层岩台。由于停采时间短,水位还在不断上升。
水位的高低决定着采石坑最终展现出来的水面形态和景观特征,我们经过分析,判断水位大致会在63~65m之间。如果这样的话,采石坑北侧两片开采深度相对较浅的区域也将没入水中,整个坑体将成为一片湖面。我们希望人们能够进入采石场内部空间,因此,通过覆土,将这两片开采深度较浅的区域抬升到水面之上,再种植耐湿高大乔木,形成水上丛林,为荒凉破败的坑体内部带来绿色和生机。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穿越水面和树林,通往岬角高处的观景台,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我们还利用采石坑南侧崖壁设置了几道瀑布,作为北侧栈桥的对景,人们可以在桥上观赏到从崖壁顶端飞流而下的壮观的瀑布。
5号采石场设计前状况
不同高度的栈桥穿越水面和树林 . 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
跨越水面的栈桥
通往岬角高处的栈桥
栈桥的尽端的悬挑平台正对着对面的悬崖和瀑布
6 6号采石场(台地园)
这个面积为0.7hm²的山坡采石场曾经被用作周围采石场的加工场,还保留着制砂生产线的料仓、破碎机、传送带等全套设备。在第一次见到这些机械设备时,我们就请求甲方务必将其保留,希望修复后的采石场花园能够将它们组织到未来的景观体系中。
因采石场底部没有凹陷,既无地下水渗出也无积水之虞,因此植被修复条件相对较好,我们希望将这里塑造成以南宁特色的花境植物景观为主的园艺花园。沿南侧崖壁设计了层层升高的石笼挡墙,形成阶梯状的台地,以满足从花卉、灌木到乔木等种植土层厚度的要求。最高的台地靠近崖壁,可以种植大型乔木,形成花园的背景,中间层台地乔木、灌木和花卉相互穿插,最下层台地植物以花卉为主。
粉砂机械大部分被置于绿地中,当地特色的攀缘植物顺着金属机械构架生长,生机勃勃的植物与锈迹斑斑的机械形成有趣的对比。通过设计,这个荒凉破败的采石场转变成了面崖临水、具有后工业气氛、以花境景观为主的浪漫绚丽的花园。
6号采石场设计前状况
台地园是一个以南宁特色花境植物景观为主的园艺花园
层层升高的台地满足从花卉、灌木到乔木等种植土层厚度的要求
荒凉破败的采石场转变为了浪漫绚丽的花园
7 7号采石场(双秀园)
园博园南入口西侧有一座小山,东西两翼分别被挖了两个小采石坑,每个只有1000m²左右,因为废弃了若干年,植被恢复情况较好,几乎覆盖了所有崖壁。我们认为这里已不太适合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也无须进入游览,最好从坑体周围远观,让人们了解在采石场修复中自然的过程、力量和作用。因此,我们在两个坑体中间未被开采的山坡上设置了一圈环形栈道,可以俯视两侧的采石坑。在西侧坑体的豁口处设了一个临水小平台,可以体验水石相映成趣的景观,也与山上的环形栈道相呼应。栈道和平台都采用钢格栅的材料,透光透水,不会影响这些游览设施下面的自然植被恢复。山顶采用了人工喷播先锋植物种子的方式,加速植被恢复的过程。在东侧季节性积水坑中人工增加了一些耐水湿植物,既丰富了内部的景致,也使得从环形栈道俯瞰花园的游人能感受到两个坑体景观的差异。
7号采石场设计前状况
在临水小平台上可以体验水石相映成趣的景观
8 水渠栈桥
离1号采石场不远有一口清水泉,水质优良。这里原来建有一个水厂,通过水渠将泉水自流引出,供村民饮用和农业灌溉。这条水渠正好从1、2 和4号采石场边穿过,在山坡上是沿等高线蜿蜒转折的一道水沟,跨越山间谷地时变成高架渡槽。
这条水渠是原来乡村土地上独特的景观要素,是场地农业历史的一个见证,并且将几个采石场联系起来。我们在设计中保留了水渠,将它作为该区域几个水面的补水来源,继续发挥它原有的功能。在山坡上,顺其走向设置步道,在两山之间,于其上方架设高架步行桥,并与相邻的采石场花园的游览路径连接起来。这样,游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采石场花园,欣赏到更丰富的景观层次,获得独特的游览体验。
水渠栈桥将几个采石场联系了起来
9 信息亭
我们希望能有一个空间,展示采石场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公众和专业人员了解这些采石场生态修复的过程。再者,采石场花园区也需要一个综合服务建筑。南宁地处亚热带南端,一个遮阴且通风良好的半室外空间更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也更加环保,更符合公园的氛围。因此,我们在水花园和峻崖潭之间临近公园主路的山脚下,设计了一个600m²的信息亭。
信息亭是一个高大宽敞的不规则双坡屋面亭,采用胶合木材料。木结构体系下的柱子和斜撑构件增加了建筑的细部,使得亭子内部显得空间丰富且尺度宜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当地乡土建筑的传统。信息亭的屋顶植草覆绿,这样,无论是从附近的山顶观景平台还是高架栈桥俯瞰,建筑都能很好地融入青山绿水之中。
信息亭内部细节丰富且尺度宜人
10 南入口广场
南门外城市道路的标高比内部园路高5.6m,这意味着南门内广场必须是一个斜坡广场。从多个方面考虑,我们决定设计一个融于环境的、人性化的、又有独特景观效果的入口广场。
首先,在竖向上,我们在坡道中间增加了两段水平的区域,让坡道呈现斜坡段和平地段相间的竖向形态,这样对于轮椅和婴儿推车来说更加安全。然后,在平面上,用4条绿带将60m宽的广场切分为5条不同宽度的坡道,绿带中种植高大乔木为游客遮阴,并加强景观的引导性。接着将5条坡道前后错动,使相邻坡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并将坡道和绿带的轮廓调整为柔和的有机形态,既适应于高差的变化,也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这样,坡道之间的绿地成为空间中三维变化的表面。广场的铺装延续了有机曲线的设计语言,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加强对人流的引导。
南入口广场被绿带分隔为不同宽度的坡道
11 结语
7个采石场看起来都一样的荒凉颓败,但实际上每一个采石场都不相同。针对各个采石场不同的特征,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不同的植被修复方法和人工介入方式,但在设计语言和建造材料上又限定于几种适合于场地和地域的类型,形成统一中又有丰富变化的景观。
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因此垫土和覆土是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关键。在不同的采石坑中,我们尽量利用相对平缓的区域垫土种植,恢复植被,为采石坑带来绿色和生机。没有积水的坑体通过植被恢复完全可以转变成美丽迷人的花园;季节性积水或者水位不深的坑体,可以垫土种植湿生和水生植物;深坑的坑底标高已低于地下水位,因而常年有水,可视为湖泊,我们通过在水体边缘或水浅处设置路径和观景台,让游人欣赏山水之色,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进行局部的植被修复。
7个采石场花园的设计也是场地空间的再设计和再组织。每一个花园都充分利用场地原有条件,通过人工的介入加强空间的戏剧性,强化游览的空间体验。
每一个采石场都是不同的,采石场花园的设计是完全契合场地地貌和场所精神进行的设计,因此每一个花园都不可能复制到别的地方。但是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对于废弃采石场的态度、对各种景观要素利用的方式、以及各种植被修复的手段,仍然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项目名称:2018 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
项目地点:南宁市邕宁区
设计时间:2016—2018 年
建成时间:2018 年
面积:35hm²
主持设计:王向荣、林箐
设计团队:李倞、张诗阳、刘通、李洋、张铭然、郑小东、华锐、韩宇、许璐、金佳鑫、赵真真、王譞、常弘、杜红娟、崔庆伟、张雪葳、王越、李恒、王晞月、谭立、张雨生、满媛、李雯
植物景观:董丽、郝培尧、王美仙、李慧
摄影:孙国栋、李婵、林箐、王资清、韩宇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19-04刊首语 | 赵智聪:国家公园与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2019-04目录 | 国家公园 |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
《风景园林》2019-04新刊速览 | 国家公园、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
LA专题 | 马之野 杨锐 赵智聪 |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空间管控作用研究
LA专题 | 李存东 赵文斌 王洪涛 张景华 | 心象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博会园博园总体规划设计创新性探索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9年4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刘昱霏
微信编辑 程秋爽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风景园林》服务号
论文管家 掌上实时交流
微信号:LAvision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