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专题 | 刘珊珊 黄晓 | 从童寯到喜龙仁:中国园林研究如何走向世界?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1年第6期 P18-24
刘珊珊,黄晓.从童寯到喜龙仁:近代中国园林研究的东学西渐[J].风景园林,2021,28(6):18-24.
从童寯到喜龙仁:近代中国园林研究的东学西渐
刘珊珊
女 / 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 研究方向为近代园林、女性与园林
黄晓
男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 本刊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园林绘画
作者写作心得
更多视频请关注《风景园林》抖音号:LA7675
摘要:近代时期西方对中国园林的认识经历了3个阶段:从早期的向往热爱到20世纪前后的贬抑排斥,再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逐渐回归理性。通过梳理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阐释了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一次转变与中西意识形态的交锋和中日对外文化传播的竞争有关,为应对这一转变,1935年中国学者创办英文版《天下》月刊,1936年建筑学者童寯发表英文文章《中国园林》,1948年美术学者喜龙仁出版外文著作《中国园林》;这些事件前后呼应,开启了确立中国文化国际形象的新历程,推动了中国园林在海外的传播和海外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中日比较;童寯;喜龙仁;《天下》月刊
1 从热爱到排斥:中国园林的海外形象变化
中国园林的海外传播是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2次转变。西方在经历过与中国园林文化的“蜜月期”之后,在19、20世纪之交转变为贬抑和排斥,又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逐渐回归理性。这2次转变背后的原因一直备受关注,西方、日本和中国的学者都起到了特定的作用。
西方对中国园林的最早认识来自探险家和传教士。16-18世纪,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充满了好奇,喜爱其崇尚自然的风格,并在造园实践中加以模仿。18世纪末,中国风开始冷却,到了19世纪,随着西方对中国侵略的加深,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由正面转向负面,对中国园林的评价也由推崇转变为贬损和诋毁。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园林的真实样貌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待中国园林的态度随着对中国的不同想象而不断发生变化。这首先与中西政治、经济等深层次的原因有关,同时还受到中日对外文化传播竞争的影响。
2 《天下》月刊与童寯的《中国园林》
2.1 来自日本的压力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小,对日本艺术的兴趣则与日俱增。在论及园林时,往往对中国园林持贬损态度,对日本园林却大为推崇。埃尔努和阿尔方以日本园林来反衬中国园林的缺点:“作为这个时期日本风格的标准,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一个充满活力、未被发现的日本,与腐朽、疲惫且人尽皆知的中国形成对比。”
这种对中国艺术和日本艺术水平高低的理解,部分出自西方受众自发的认识与判断,同时还是日本政治和文化界人士有意引导的结果。日本和西方的评论家,都反复采用反衬的手法,以中国艺术作为日本艺术的对照物。虽然没人能够回避中国艺术是日本艺术的本源这一事实,但这丝毫没有提高中国艺术的地位。西方评论家经常批评中国艺术到宋代以后停滞不前,中国艺术值得推崇的只有宋代以前的阶段,而日本则通过对自然的学习避免了中国艺术的停滞性,成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一论点与19、20世纪之交,中国封闭保守,日本西化进取的形象相互映照,为中国园林的海外传播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2 中国的回应与《天下》月刊
与日本形成对比的是,当时中国对自身文化在海外的形象塑造非常被动,既缺少明确的纲领,也缺少发言权与影响力,更缺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阵地。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人主导,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便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创办一份英文期刊,主动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天下》月刊就是这一需求的产物。
1935年8月《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创刊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学者独立主办的英文期刊,发行渠道遍及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认识和见证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2.3 童寯的《中国园林》
建筑和园林艺术是《天下》月刊重点关注的艺术门类,从创刊到停刊共有8篇文章。童寯是这一专题的重要撰稿人,在8篇文章中,其他作者均仅有1篇,童寯则在1936—1938年连续发表了3篇。《童寯文集》还收有1篇1937年的《满洲园》英文未完成稿,可能也是《天下》月刊的约稿。可见当时文化界将童寯视为建筑园林研究的前沿代表,他的《中国园林——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后文简称《中国园林》)一文,更可称是中国园林现代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园林》一文的写作目的是向西方人诠释中国园林,童寯以“中西互映”开篇,援引法国诗人对欧洲园林的观点,通过中西园林的重重比较,揭示出中国园林的本质特征。在“中西互映”的最后,童寯特别将日本园林与中欧园林进行了比较。他在段首明确指出:“日本园林源于中国,但其布局与中国相比则成规多而变化少。”拨乱反正的写作目的十分明确。
《中国园林》第二部分介绍中国造园艺术,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带有洛可可色彩,随后按照墙、漏窗、门洞、铺地和假山等不同元素分类讲解。在这部分,童寯时时举出日本的例子,将之与中国园林进行比较,以揭示日本造园源于中国这一不可争辩的事实。
第三部分为中国园林的沿革,包括历史和现状。1936年童寯《江南园林志》已完成初稿,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照片、绘画和测绘图等图像资料,限于体例,测绘图没有收入《天下》月刊的文章,但使用了照片和绘画等图像资料。
童寯所著《中国园林》是第一篇由中国人书写的向海外全面介绍中国园林的英文文章,属于开创性的奠基之作。发表以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引用,影响到中西方的许多学者,来自北欧的喜龙仁便是其中之一。
3 喜龙仁的2次研究转向与中国园林研究
3.1 从欧洲艺术到中国艺术
喜龙仁(Osvald Sirén)是近代早期西方研究中国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涵盖了中国艺术的各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和园林等。1948年喜龙仁出版《中国园林》一书,是西方学界关于中国园林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
喜龙仁很早就接触到中国园林,1918年5月他游历上海、苏州和杭州等地,参观过中国园林;但从事研究和出版著作却较晚,一直要到20多年后的二战期间。
从初次考察中国园林到著作出版相距30年,这在喜龙仁的研究历程里非常罕见。作为研究中国艺术的第一代西方学者,喜龙仁的目的是全方位地推介中国文明,因此其著作涉及各大艺术门类,以服务于当时西方世界建构中国文化谱系的需要。那么,他在这一谱系里对中国园林的定位是什么?为何在晚年才开始撰写园林专著?
3.2 从中国艺术到中国园林
喜龙仁最初并未意识到中国园林的独特地位。因此他早年的中国之行每次都游览过园林,却并未考虑撰写园林专著。随着喜龙仁建筑、雕塑和绘画研究的完成,以及他对园林认识的加深,中国园林逐渐进入他所构想的艺术谱系。此外,喜龙仁开始研究中国园林,还与其个人的生活直接相关。他在位于瑞典的家中建造了一座花园,早年游览过的苏州、杭州、北京和日本的园林,无疑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喜龙仁在《中国园林》前言中指出:此书并非前期系统研究成果的展示,也不是受到科学探索的野心驱使,而是为了重拾他早年在远东的记忆,以保存他在北京和苏州园林里漫步的鲜活经历。而他一旦开始工作则会发现,各种前期准备都已就绪,他多年来对于中国园林的零散记忆迅速汇聚成“整体的一种印象,一种氛围,或者说一种感受”,成为西方学界论述中国园林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
3.3 喜龙仁的《中国园林》
1948年喜龙仁完成《中国园林》,该书共有十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至第四章为艺术分析,第五至十章为案例描述。
第二部分的案例描述相对容易完成。喜龙仁依据他熟悉的诗文、绘画,介绍了先秦到明清的中国园林发展简史,构成第五章“文学与绘画中的园林”;受到认为日本保存了中国早期园林风格的观点的影响,第六章为“相对古老的日本园林”;北京的王府园林和苏州、杭州的私家园林成为第七章“部分私家园林”;西苑三海、圆明园、颐和园和玉泉山依次构成第八至十章(图1、2)。分散在他此前不同著作中的材料,被有序地整合起来。真正的难点在于第一部分,作为一名雕塑、绘画专家,喜龙仁如何对中国园林进行艺术分析?
1 喜龙仁《中国园林》收录的恭王府和圆明园平面图
2 喜龙仁拍摄的北京西苑南海与苏州网师园
园林与建筑相近,都属于空间艺术。喜龙仁的其他研究出版较早,相关成果影响到中国学者;二战期间喜龙仁开始研究园林时,则受到中国学者的影响,主要渠道之一便是《天下》月刊。
1936年8月《天下》月刊第3卷第1期刊登了福开森关于喜龙仁《中国绘画研究》的书评。在此前后刊出的3篇中国园林文章都对喜龙仁产生了重要影响。阮勉初的《园庭画萃》出现在喜龙仁《中国园林》的参考文献和图版致谢里。陈受颐《十八世纪英国的中国园林》启发了喜龙仁的《中国与18世纪的欧洲园林》。童寯的《中国园林》启发了喜龙仁的《中国园林》,并成为后者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由喜龙仁《中国园林》看,他与童寯的许多观点都非常一致。喜龙仁采用了当时最新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并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框架。早年欧美汉学家对中国的诠释是通过日本介入的,并引导了西方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观念。喜龙仁《中国园林》则通过解读《园冶》《鸿雪因缘图记》《素园石谱》等原典文献,结合实地考察和切身游历,并充分吸收林语堂、童寯等中国学者的论述,建构起认知中国园林的新体系,对中国园林海外传播和海外中国园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4 结论
近代时期中国艺术向海外的传播先后面临过两重困境。首先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锋的大背景下,西方学者和民众对东方艺术整体的贬抑。通过费诺罗萨、冈仓天心等日系学者的努力,西方扭转了对于东方艺术的部分观念,开始崇尚唐宋之前的中国艺术和日本艺术。然而这又构成中国艺术面对的第二重困境。日系学者对唐宋之前中国艺术的推崇,是因为无法否认日本文化的中国起源,于是转而强调日本对中国唐宋文化的传承发扬,至于中国文化则在明清时期已陷入停滞和衰落。
这一观点对当时中西方的学者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绘画方面,美国许多美术馆都热心收藏两宋及以前的美术品,对明清文人画则不予理睬。在建筑方面,伊东忠太试图论证“唐文明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集大成,也是中亚、印度、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继承者,而日本文化则将本土神道教与唐文化相结合,因此代表了亚洲文化的精华,足以领导亚洲”。在这一认知体系里,基本没有中国园林的地位,中国现存园林大多建于明清,自然也就不值得重视。
喜龙仁经由费诺罗萨、冈仓天心的著述进入东方艺术研究领域,同样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但喜龙仁凭借其敏锐的直觉和在中国的实地考察,不断突破这一思想的局限:他首部关于中国艺术的著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的研究对象正是建于明清时期,他在《中国园林》里引述最多的计成的《园冶》也是完成于明代。
童寯则从未陷入第二重困境的窠臼。他是近代最早研究中国园林的受过完整西方教育的学者,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园林并将其传播到海外,为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园林奠定了基石;他对于园林空间和环境体验的阐释,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明清中国艺术的成就,并引导了当代建筑、园林设计师的创作实践,使园林真正成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媒介。
图片来源:
图1 引自文献[22]103, 118;图2 引自文献[22] 图版Fig19、Fig121。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 李晓丹,王其亨.中国园林西传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4):252-256.
[3] FUNG S. Guide to Secondary Sources on Chinese Gardens[J].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 and Designed Landscapes, 1998, 18: 269-286.
[4] 赵纪军,何梦瑶.中国建筑学人之“园林”研究的研究[J].新建筑,2020(1):5-12.
[5] 柯律格.西方对中国园林描述中的自然与意识形态[J].傅凡,薛晓飞,译.风景园林,2009,16(2):87-97.
[6] 郭凌.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历史、内容与观点[D].杭州:浙江大学,2019.
[7] TAYLOR H O, TAYLOR H, TYNDALE W. Japanese Gardens[M]. London: Methuen & Company, Limited, 1912.
[8] ELWOOD P H. Impressions of Garden Art in China and Japa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30, 20(3): 192-200.
[9] 张楠.末松谦澄的《源氏物语》英译与近代日本文化外交[J].国外文学,2020(4):10-20.
[10] SAND J, HARVARD U, ASIA C. House and Home in Modern Japan: Reforming Everyday Life 1880-1930[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 耿钧.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12] HOWARD E L.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A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of Minor Chinese Buildings[M]. New York: MacMillan, 1931.
[13] 朱伊革.《天下》月刊与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J].中国编辑,2020,130(10):92-96.
[14] 彭发胜.向西方诠释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5] 童寯.中国园林[M]//方拥,译.童寯.童寯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6] TUNG C. Chinese Gardens in Kiangsu and Chekiang[J]. Tien Hsia Monthly, 1936(3): 220-244.
[17] 童明.世界与个人:童寯先生的文化建筑观[J].建筑师,2020(6):108-115.
[18] 童寯.东南园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9] 托玛.喜龙仁与中国艺术[M].李雯,霍淑贤,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
[20] SIRÉN O. Kinas trädgårdar och vad de betytt för 1700-talets Europa / D. 1, Trädgårdar i Kina[M]. Stockholm: Aktiebolaget Svensk Litteratur, 1948.
[21] SIRÉN O. A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Art[M]. London : E. Benn, Limited, 1929.
[22] SIRÉN O. Gardens of China[M]. New York: Ronald Press Co., 1949.
[23] SIRÉN O. Kinas trädgårdar och vad de betytt för 1700-talets Europa / D. 2, Trädgårdar i Europa[M]. Stockholm : Aktiebolaget Svensk Litteratur, 1950.
[24] 张帆影.“采莓者”的探索:喜龙仁的中国绘画研究之路[J].美术观察,2017(11):132-133.
[25] 郭真真,董建文,沈伟棠.从喜龙仁的《中国园林》论近代西方学者的中国园林研究特点[J].中国园林,2021,37(4):105-110.
[26] 李军.古典主义、结构理性主义与诗性的逻辑: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再检讨[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1):383-427.
[27] 赖德霖.游园神州:中国园林话语与两岸当代建筑设计[J].台湾建筑学会会刊杂志,2015(4):36-41.
[28] 夏丽森.计成《园冶》在欧美的传播及影响[J].中国园林,2012,28(12):43-45.
[29] KESWICK M, JENCKS C. The Chinese Garden: History, Art & Architecture[M]. London : Academy Editions, 1978.
[30] CHI C, HARDIE A, ZHONG M, et al. The Craft of Garden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1] 秦艺心.近代“东亚”美术史观的先导与奠基[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32] 赖德霖.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3] 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4] 汉宝德.物象与心境[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0.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1-06刊首语 | 赵晶:中西方交流视角下的近代园林
《风景园林》2021-06目录 | 近代中西方风景园林理论与发展 | 公园更新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06 近代中西方风景园林理论与发展 | 公园更新
《风景园林》2021-06专题导读 | 近代中西方风景园林理论与发展
学术主持人与您聊新刊 | 《风景园林 》2021-06近代中西方风景园林理论与发展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06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刘玉霞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