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专集 | 智能创享,慧聚于景——数字化技术辅助景观设计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颠覆性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与服务,也给城市景观设计实践带来机遇。景观设计迎来了科学与艺术的进一步交融,进入 4.0“数字景观”时代。数字技术增强了景观设计的环境信息采集、分析、模拟、建造、绩效评估和可视化等多个阶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公众需求。如今数字景观技术逐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中得到实践,有助于塑造更人性化、智慧化的景观空间。”[1]本文以数字化技术辅助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数字化技术如何为设计分析赋能、人工智能如何与人产生互动关系和智慧系统如何置入景观设计。
[1] 梁佳宁,李文竹,李伟健,等.数字技术驱动的城市景观应用场景与实践路径[J].风景园林,2023,30(7):29-36.
”目录
1 基于数字分析技术的公园实践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耦合多元数字技术的公园设计
深圳大运智慧公园——串联互通的智慧实验室
哈尔滨云湖公园——参数塑造的弹性空间
2 基于数字营建技术的艺术空间
日本3dpod馆——3D打印的景观建筑
上海交运智慧湾可伸缩景观桥——3D打印的智慧化探索
河北省第三届(邢台)园林博览会廊坊展园——“低技化”的参数化设计应用
3 基于数字模拟技术的互动装置
2023米兰设计周“Walk the Talk”装置——游戏体验的现实增强设计
嘉兴种子艺术中心植物园——AI智能化融入的亲生物设计
南方电网南山智慧展厅街角微更新——可感知、可来电的街角艺术空间站
4 基于数字联动技术的智慧系统
宁波市和丰未来社区微更新实验——可持续的智能管理系统
浙江龙游溪口未来社区——邻里盒子的智慧实践
昆士兰科技大学Peter Coaldrake教育中心——智能技术融合的社交学习空间设计
01
基于数字分析技术的公园实践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耦合多元数字技术的公园设计
Quarry Gardens in the 12th China (Nanning)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Park
项目地点:中国 广西
设计团队: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采石场花园;多元数字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
© 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面积约为35 hm2,是一片相对集中的采石废弃地,共分布有7个大小不一的采石坑。在规划设计阶段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遵循了耦合多元数字技术的采石场景观设计路径。该路径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数据采集与处理、场地分析与设计、方案循证与完善,在技术操作与设计方法两个层面实现了多元数字技术的耦合。
© 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在前期的数据处理阶段,利用倾斜摄影建模方法,合理规划无人机飞行航线并进行图像采集,利用ContextCapture软件,对图像采集结果进行几何校正、联合平差、点云生成、点云加密、不规则三角网格构建、纹理映射等处理,最终生成研究区的三维实景模型。
© 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在场地分析与设计中,利用Rhino和GH软件,对场地进行初步分析。在场地范围内选取多个视点进行模拟,选择视野开阔或能够观赏独特风景的视点作为备选观景点;通过断面分析了解矿坑不同位置的地形轮廓及其变化趋势,帮助设计师直观地掌握不同矿坑的空间形态以及空间围合类型。
© 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在上述场地初步分析与人工勘测数据的基础上,对设计场地的生态修复区域与适宜建设区域进行评价与识别。确定了地形修整、水体修复以及植被恢复的生态修复策略和观景点营建、游览路径设计以及工业遗存再利用的景观游憩子策略,为公园的景观设计提供指导。
整理自:
王子尧,张诗阳,王向荣,等.耦合多元数字技术的采石场景观设计路径: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4):107-113.
深圳大运智慧公园——串联互通的智慧实验室
Shenzhen Great Wisdom Park
项目地点:中国 广东
设计团队:WEi Studio,Shenzhen Hope Design Co.,Ltd,Hood Design Studio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智慧网络;智慧实验室
© WEi
大运智慧公园坐落于深圳龙岗区的大运中心,项目尊崇自然山水之美,融入智慧生态理念,为龙岗区塑造独具特色的公园品牌。公园周边资源丰富多样,吸引众多创新型人才汇聚于此。因此,设计团队不仅关注场地本身,更将场地视作一座开源实验室,旨在唤醒周边资源,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 WEi
立足于对场地的动植物生态勘察,设计团队提出整体生态策略、生态敏感度分区、植物改造设计与生物生境规划。总体上分成了山水实验室、城市实验室和能量实验室,凭借一轴三带多链接的构架,链接周边资源,连通海绵系统,建立层次丰富的生态区,串联众多观景台与特色节点,铺陈出全域智慧网络。
© WEi
© WEi
山水实验室:作为自然生活的放大镜,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重视人的自然生活。通过营建各式自然生活场景,创立自然休闲体验、自然科普教育、自然山林观景的山水长廊。
© WEi
城市实验室:作为社群交往的催化剂,关注人与人的沟通,促进人际交往,激发社群活力。通过有组织的多方共创运营,充分调动周边多样个体,建立不同社群间的交流共振。
© WEi
能量实验室:作为灵感思维的培养皿,倡导自我倾听,展开人与自我的精神交流。通过自然惬意的多点式静谧空间营造,创造富有质感的独处空间,激活人的自由心灵与开放自然的生命碰撞。
© WEi
整理自:
https://mp.weixin.qq.com/s/FO9tdyj_Bvit7f5V4GHFeA
哈尔滨云湖公园——参数塑造的弹性空间
Harbin Cloud Lake Park
项目地点:中国 黑龙江
设计团队:蓝调国际
关键词:精神延续;艺术化表达;参数化塑造;弹性景观
© DID STUDIO
哈尔滨云湖公园位于冰城之畔,整体设计化繁从简,希望让自然来赋予更多的可能性,针对高寒高纬地区的气候特点,打造出独特的冬季景观,为人们提供温馨舒适的休息场所。
© DID STUDIO
设计以原生态林为基底,让景观在林中自由生长,让人在林中自由活动,消除建筑、景观、艺术和环保主义之间的界限,打造沉浸式景观。运用低干预介入的手法,注重场所精神的探索及在地文化的保留,将场地记忆加以转化。
© DID STUDIO
项目运用参数化手法,结合grasshopper和rhino辅助设计了入口空间,依次完成基地铺装设计、曲面幕墙设计、主次梁结构设计和坡屋顶设计,通过GH的曲线函数映射器设计廊桥空间。廊桥丰富了空间层次,将城市生活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起来。
© 蓝调国际
整理自:
http://www.dca.sh.cn/
02
基于数字营建技术的艺术空间
日本3dpod馆——3D打印的景观建筑
3dpod
项目地点:日本 东京
设计团队:Obayashi
关键词:建筑3D打印;经济美学;抗震宜居
© Satoshi Shigeta
3dpod由著名设计师Obayashi于2023年打造完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国土交通大臣认证和建筑许可的3D打印防震建筑。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在不依赖传统钢筋加固的情况下满足当地的严格要求。
© Satoshi Shigeta
3dpod是用一种超高强度纤维增强混凝土——“SLIM-Crete®”制成打印出来的,既作为内外部的装饰面,也是承重结构的框架。这种施工方法不需要放置钢筋或钢架,且不限制3D打印的美学潜力,在技术打印和场地限制下,采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大的内部容积。
© Satoshi Shigeta
通过一次性设计和3D打印技术可以减少施工时间,能够同时进行不同的施工任务,不同于传统施工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同时达到美学和质量的要求。3dpod虽然是数字制造的产物,但仍保留一定的温暖与触觉吸引力,现场施工方法产生的独特纹理保留了建筑原始的粗犷感。
整理自:
https://www.archdaily.cn/cn/1001764/3dpodguan-3dda-yin-plus-kang-zhen-yi-ju-plus-
上海交运智慧湾可伸缩景观桥——3D打印的智慧化探索
Shanghai Jiaoyun Smart Bay “Eternal Wheel”
项目地点:中国 上海
设计团队:BLUA
关键词:3D打印;可伸缩人行桥;互动景观
本设计以一个机械油压联动转轴钢结构系统结合增材制造的面板形成一种全新形式的景观桥,该桥为世界首个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可伸缩景观人行桥。
© BLUA
该作品取名为《万年轮》,桥长9.34 m,宽1.5 m,高1.1 m,桥仅重850 kg,分为9段可伸缩片段。3D打印面板有多重设计,各有不同的寓意。桥面开启时,9片面板一字排开,面板既作为桥的整体装饰,又作为安全护栏。桥面收起时,9片面板依次收拢呈满月形状,夜晚面板扶手里的LED灯点亮,倒影映射而出,宛若一轮明月。
© BLUA
© BLUA
桥的开启状态可通过手机蓝牙控制,按下按钮,只需一分钟就能打开,供人通行使用。桥可同时承载20人,安装有重力自动预警系统。以桥梁为载体,该设计将装饰性与功能性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数字化智造科技碰撞,形成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
© BLUA
整理自:
https://www.archdaily.cn/cn/964145/shang-hajiao-yun-zhi-hui-wan-ke-shen-suo-3dda-yin-jing-guan-qiao-number-syck-mergekey-0x0000000c521258-mo-nian-lun-blua?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河北省第三届(邢台)园林博览会廊坊展园——“低技化”的参数化设计应用
Langfang Exhibition Park in the Third Garden Exposition of Hebei Province
项目地点:中国 河北
设计团队: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关键词:参数化;低技化;展园
© 高寒
设计团队结合委托方的设计诉求,从廊坊市“把森林引入城市、在森林中建设城市”的城市环境建设目标入手,以“晴空园”命名廊坊展园,在园中建造了5个分别以蓝天、宁静、绿化、净土、碧水为主题的“盒子”,依次展示廊坊市在空气治理、城市降噪、园林绿化、土壤修复、水体净化这五大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 高寒
廊坊展园内利用参数化设计构建了大量景墙,以此塑造空间结构与环境基底。这些景墙在平面和立面上均有动态变化,形成具有围合感的游览空间,从而突出5个“盒子”的设计主题。利用参数化设计实现了轻盈通透的景墙效果,能够让游客沿主游线游览时感受到强烈的空间开合变化,实现利用参数化设计增强游客感知的设计目标,强化设计主题。
© 高寒
本项目尝试在参数化设计实践中引入模块化技术的“低技化”应用方法,帮助项目在全流程中大幅减少资金投入、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质量、降低项目成本。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创新的堆叠方式,实现了立面平面可同时变化的动态效果;采用可视化的图纸表达代替传统的图纸来指导施工,使施工团队更容易理解和提高效率;实现施工图纸的轻量化,弹性地控制施工误差;最后,通过前期规定方钢的截面面积和单位长度,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因材料尺寸过多造成施工混乱和浪费。
© 高寒
整理自:
钟姝,肖遥.廊坊展园参数化设计[J].风景园林,2022,29(9):67-70.
03
基于数字模拟技术的互动装置
2023米兰设计周“Walk the Talk”装置——游戏体验的现实增强设计
Walk the Talk
项目地点:意大利 米兰
设计团队:Italo Rota,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关键词:植物园;游戏体验;景观互动
© Marco Beck Peccoz
“Walk the Talk”通过让玩家选择行进路径,激励玩家去发现和反思日常中的选择。装置使用数百块瓷砖形成隐喻性的漫步道,反映了米兰的主要特色地标。它由400多块木砖和32个不同类型的图标组成,分布在3 500 m2的地面上,在白天和夜晚产生不同动态的灯光和声音效果。
© Marco Beck Peccoz
“Walk the Talk”以游戏为框架让游客和植物园之间形成对话。它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了解这个历史城市的方式,也让人们可以在参与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在它的路径中每一个图标都代表了城市交通主题的障碍或解决方案,游客需要通过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拥挤的社区或缺乏步行区等挑战。每个人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路线,而每条路线上都会遇到各种十字路口和交叉口。
© Marco Beck Peccoz
游戏道路上的彩色瓷砖由特殊的发光清漆和薄膜组合而成,在白天能够吸收储存能量,在夜晚释放光芒。为装置增添娱乐氛围,使游客在天黑后也能继续游戏。
© Marco Beck Peccoz
整理自:
https://www.dezeen.com/eventsguide/2023/04/walk-talk-moving-energy-milan-2023/
嘉兴种子艺术中心植物园——AI智能化融入的亲生物设计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Jiaxing Seed Art Center
项目地点:中国 浙江
设计团队:上海蛮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关键词:智能植物园;亲生物设计;感官体验
© 屿摄影工作室
设计团队引入亲生物设计理念,旨在将自然引入建筑,将空间最大程度的让渡于自然,回归最原始的山野地形及植物风貌。建筑空间内包含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岩石、土壤和水;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通风;使用可远程控制的全光谱照明,模拟自然光照;选用最适宜地域植物的山泥土和更自然有机的装饰材料。
© 屿摄影工作室
植物园搭载AI智慧系统实现无人化管理,AI算法精准实现了植物全生命周期的水、肥、光、温、湿全自动管养。同时配备的远程控制系统可以检测植物园的各项数据,可以通过远程辅助操作来减少运营人员和运营费用。
© MOOOONS
设计注重园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引入丰富的原生植物物种的同时设计动物生存的场所,如昆虫旅馆和蚯蚓食堂等,为植物园中各类物种提供栖息地,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增加了寓教于乐的场所。
© 屿摄影工作室
整理自:
https://mp.weixin.qq.com/s/Nxhxi-xTk8KPLBGuo688QQ
南方电网南山智慧展厅街角微更新——可感知、可来电的街角艺术空间站
Urban micro-renewal of Nanshan Smart Exhibition Hall
项目地点:中国 广东
设计团队: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景观院
关键词:街角微更新;艺术空间;再生互动
改造前,该项目是南方电网南山智慧展厅临街的绿化场地,仅有绿植点缀,地面上布满了错综复杂的地上管道,视觉观感杂乱,无法成为户外休闲空间。改造后,这块小微绿地拥有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品牌展示以及便民充电站等多重功能,体现因地制宜的理念和富有人文情怀的设计语言。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景观院
设计改变了场地原本单一的LOGO放置面貌,重新梳理了功能布局——把场地有限的三角空间和半围合式的锈板挡墙构成新的阅读空间,把锈板挡墙、电表、座椅充电以及手摇发电作为娱乐便民设施,提高市民参与度和空间实用度。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景观院
在无废环保的低影响建造方面,将与电相关的生活旧物通过艺术化、趣味化的处理,转变为可观赏、可触摸的景观元素,实现最大限度的旧物利用。利用淘汰的电表,经过重新改造转变为具有阅读性、科普性的节能环保知识宣传点;将废弃的电缆变为休憩座椅的材质延伸;将避雷器改造为可扦插在草丛中、装点植被的点缀物。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景观院
供休息的座凳面板上特制了手机无线充电功能,通过绿叶装置、手摇蓄电,将电力保存在面板上,让路过的行人以及企业员工在休憩的同时还能补充电量,感受新型的便民用电方式。
©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景观院
整理自:
https://mp.weixin.qq.com/s/lFC75KbEMrZNGy3pOJDLZA
04
基于数字联动技术的智慧系统
宁波市和丰未来社区微更新实验——基于空间叙事手法的数字生活场景体验
Micro Renewal Experiment of Hefeng Future Community in Ningbo
项目地点:中国 浙江
设计团队: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更新;未来社区
项目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和丰社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中心片区。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老旧小区,宁波市和丰未来社区空间存在社区共同体建设落后、功能单一、空间活力不足和文脉标识模糊等问题。
© 陆钊扬&张倩茜&和丰社区居委会&融创归心运营团队
基于场地原本问题,宁波和丰未来社区微更新实验从空间叙事理论出发,以基于空间的现状及问题,在城市更新中运用空间叙事理论来提升空间的品质,使人与空间产生交流与共鸣。结合未来社区服务中心的主题以及从本地历史中的“纺织”设计要素,项目通过白色网架编织的构筑物,将交互、低碳、数字、文化等元素融入设计中,形成一个个未来社区的典型生活场景。
© 陆钊扬&张倩茜&和丰社区居委会&融创归心运营团队
如何用技术手段维持生态环境成为设计思考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能源可持续性和材料可持续性两个方面。社区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云端服务系统,将服务系统的终端融入空间中。例如公共区域的绿植检测系统,不仅美化室外环境,同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空气流速、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也更加有效地支持了植物养护的工作。
© 陆钊扬&张倩茜&和丰社区居委会&融创归心运营团队
整理自:
樊简敏,莫洲瑾,孙洞明.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未来社区景观更新策略探究:以宁波市和丰未来社区微更新实验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No.226(01):151-153.
浙江龙游溪口未来社区——可持续的智慧化服务社区生态圈
Future Community in Xikou Town of Longyou, Zhejiang Province
项目地点:中国 浙江
设计团队:乡伴朱胜萱工作室&上海时代建筑设计院
关键词:智慧化服务;未来社区;可持续
© 乡伴朱胜萱工作室&上海时代建筑设计院
浙江龙游溪口未来社区是衢州市首批建设中的首个开园的乡村未来社区启动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到了社区场景活化。该项目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形成可持续的智慧化服务社区生态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E.Lit 光影空间
为了打造“优质生活零距离”的未来服务场景,设计团队设置了邻里盒子。盒子的内部融合了当下最流行的休闲元素:生鲜茶水吧、天猫精灵、共享卡拉OK、智慧寄存柜、无人售卖柜、无人医药柜等智慧便民设施,为社区居民、创客、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
© E.Lit 光影空间
为了打造“健康风尚”的未来健康场景,对原有老旧的场地和空间进行改造,通过明亮的色彩营造社区年轻、健康的氛围,植入智慧运动短视频功能,捕捉每个人运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将智慧运动场打造成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真正体现体育的魅力。
© E.Lit 光影空间
该项目将共享办公、创新治理、邻里互动、创新建筑、低碳生活、智慧运动等融入到未来社区建设中,原本沉寂的场所如今成了邻里交互的公共客厅。
整理自:
http://xband.club/portfolio-items/design-group/
昆士兰科技大学Peter Coaldrake教育中心——智能技术融合的社交学习空间设计
QUT's Peter Coaldrake Education Precinct
项目地点: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
设计团队:Henning Larsen + Wilson Architects
关键词:校园空间;智能设计;社交空间
© Christopher Frederick Jones
设计团队旨在打造人类和自然之间无缝过渡的空间,体现了对智能技术、社交学习和可持续性的探索。教育中心通过从周围的校园活动中汲取灵感,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可持续学习模式。
© Christopher Frederick Jones
周边建筑与教育中心围合出一个梯田式层叠的通风中庭组,是一个以社交属性为主的学术空间。设计团队将该中庭延伸到校园交通流线中,创造了新的内部联系,该建筑为校园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交和学术中心,以及一个反映了最新的创新技术、教育理念和可持续性的学习环境。
© Christopher Frederick Jones
透过教育中心的玻璃立面可以看到悬挂在中庭天花板上的直径5m的发光LED球体,该装置和由学生控制的壁挂式显示器,体现了学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在建筑的整体设计中,也运用了多种智能技术,如利用自动遮阳、重叠的体量和倾斜的外部百叶窗减少了高达40%的太阳热能。这意味着减少了对能源密集型气候控制系统的整体依赖,提高了建筑利用的可持续性。
© Christopher Frederick Jones
整理自:
https://henninglarsen.com/en/news/archive/2019/06/24-our-first-built-project-in-australia-is-now-complete
相关阅读: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编译 李昊冉
校对 王一淇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项曦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