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名师课堂
课堂笔记
课文朗读
生字讲解
字词听写
微课讲解
知识点
人物介绍: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毛岸英(1922一1950) 湖南湘漳人,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我会写:彭:péng(姓彭、彭总、彭德怀)拟:nǐ(拟人、拟定、比拟)谋:móu(谋划、谋求、不谋而合)瑞:ruì(瑞气、瑞雪、祥瑞)损:sǔn(损失、损坏、破损)锻:duàn(锻炼、锻造、锻压)炼:liàn(炼钢、锤炼、炼制)眷:juàn(眷顾、眷恋、家眷)赴:fù(赴约、远赴、奔赴)搞:gǎo(搞定、搞鬼、搞怪)殊:shū(特殊、殊荣、悬殊)尊:zūn(尊重、尊贵、自尊)签:qiān(签约、签订、签名)革:gé(革命、变革、改革)
我会认:踌:chóu(踌躇)躇:chú(踌躇)黯:àn(黯然、黯淡、黯然神伤)
形近字:泽(润泽)择(选择) 拟(比拟)似(相似)瑞(祥瑞)面(端正) 炼(锻炼)练(练习)搞(搞定)稿(草稿) 殊(特殊)珠(珍珠)
多音字:鲜:xiān(鲜花)xiǎn(鲜为人知)弹:dàn(子弹)tán(弹琴)禁:jīn(禁不住)jìn(禁止)
近义词:心爱——疼爱 悲痛——悲伤 打消——消除眷恋——留恋 特殊——特别 踌躇——犹豫黯然——沮丧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反义词:心爱——痛恨 分离——团聚 踌躇——果断紧锁——舒展 悲痛——欢快 黯然——明亮繁忙——轻松 情不自禁——无动于衷
理解词语:【拟定】起草制定。【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本课指毛泽东的爱倾注在毛岸英身上。【锻炼】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奔赴】奔向(一定目的地)。【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形容沉思不语的样子。
课内词语: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情不自禁 慰问春恋 奔赴 繁忙 特殊 尊重 签字 下意识
2、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记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4):写毛泽东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电报后极度悲痛的心情。第二部分(5~10):写了毛泽东强忍悲痛,做出将岸英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课文主题:本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课后习题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消息的电报,以及毛主席看到电报后的悲痛之状。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毛主席面临儿子遗体的安葬问题,艰难抉择,最终作出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二、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已经热了几次的饭菜,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虽然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泪流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他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那份心似刀割般的痛,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喃喃”这里指主席心里难受,不停地小声地自言自语。这个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表达了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3、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忍”的意思是强迫忍住。“眷恋”指主席对岸英的深切地留恋。这是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 对主席来说诗歌非常艰难的抉择,“强忍”“眷恋”写出了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4、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他很快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孩子相见,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5、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放在上面。这是毛主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黯然”是本文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内心无比悲痛;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踌躇”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他犹豫不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6、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这是毛主席的心理描写。这里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表现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三、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课外拓展: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图文解读
教材解析
本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课文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导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第一部分中,毛主席看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整整一天没说话,一支接一支地吸烟,还情不自禁地念着儿子的名字。这些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第二部分中,当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时,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恋”,这里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当时的毛主席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他的内心是希望爱子的遗骨可以归葬的。而接下来他说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同意将毛岸英和其他志愿军烈士一起安葬在朝鮮,体现出毛主席不搞特殊化的思想境界,那一刻他想到的不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有国家和人民。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签字时,毛主席“下意识地了一会儿”“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再次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抉择的艰难。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马革裹”就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裏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鞋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课文配有一插图,画面上是连起伏的群山,山上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既呼应了课题,也象征着毛主席博大的胸怀,象征着先烈的革命精神。插图有助于把学生带课文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名师课堂
图文讲解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图文讲解
综合整理:小学语数
免责声明: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网络,本公众号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点个在看,谢谢鼓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