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16年后首次公开同台,周鸿祎:连滚带爬也要抓住AI的机会
再买35万个GPU!扎克伯格:AI和Meta的元宇宙愿景是联通的
因为ALL IN AI的共同语境,360创始人周鸿祎和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这对欢喜冤家,公开决裂16年后首次公开同台,还是在昨天,虽然他们在群里已经一起学习、讨论AI甚多。
因为业务矛盾,被周鸿祎视为最得力干将的傅盛,2008年辞职离开360,成立猎豹移动。自称创业老炮儿的他们,在AI面前,目光齐涮涮地看到“新机遇”。
在圆桌会上,周鸿祎一脸的“一笑泯恩仇”,说傅盛年轻时火气比较旺,犯了些错误,在饱尝了生活的铁拳之后,认知发生了变化,较17岁或34岁的傅盛有了很大进步,而他也调侃地借用他人之话说,自己激素水平下降了,脾气变好了,眼神柔和多了,很多事也通透了。
他以此番轻松的方式开场,试图为他们的过往,在公众面前挽个疙瘩,以希望大家对两位决裂与和好的“好奇心就此打住”。
嗓门高下的“吸星大法”
周鸿祎上来就认为自己就是气氛组:这一次傅盛跟我的观点有一些不同,有一些比较接近。“既然人工智能大潮来了,我非常有好奇心、有兴趣看一看傅盛AI的思路到底怎么样,有不好的想法我就笑一笑、夸奖一下,有好的想法就赶快认知、领会回去,融合到我的PPT里。”
周鸿祎将此视为“吸星大法”,他打趣地说,很多观点明明是我的,在傅盛嘴里用暗知识的概念包装、讲出来,他就觉得特别好,回去也说暗知识,“反正我嗓门大,我反思多,这个词谁发明的也不好说”。
网红时代的“吸粉大法”
“吸粉大法”是元界君听到周鸿祎同台对话后,对应“吸星大法”所自然想到的一个说法。
他说,光看到AI是不够的,AI背后,技术在改变很多逻辑。“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短视频和直播格式化了所有人的大脑,很多人只能接受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
面对这种情况,他说,他也意识到一个危机感,就是网红经济下,大家不用老去夸自己当年怎么样,当年看的很早不说明问题。尽管他很早就投资了像花椒直播,但是那时候的直播和今天的直播影响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商业模式已经改变了。
“像董宇辉一天可以卖1.6亿的东西,你就觉得这个游戏规则变了,商业的游戏规则变了,我就觉得进入网红时代。”他说。
周鸿祎进言,他也在朝网红的道路上进化,而为什么亚布力要组织去新东方参观,他的说法是让大家学做网红,但并不是让大家都去做直播。
他说,“网红最重要的是粉丝多,所以我现在抓住一切机会吸粉。我今天来的大的目的,冠冕堂皇地说支持创业者,支持过去的我的学生、小伙伴,但是我也有私心,今天不吸你10万粉丝我觉得这个……”
连滚带爬也要抓住AI的机会
对于过往恩怨,周鸿祎选择避谈,“挖陈年往事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挖的再多,最后大模型做不好才叫没有前途。”言归正传之后,“AI信仰者”周鸿祎再出金句。
他说,“AI是这辈子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第四次巨大的机会,而且第四次机会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力度、广度、深度,还有改变的速度,都要超过前几次。在这种机会面前,我们要拼命往前看,要连滚带爬往前跑,尽一切可能抓住机会。谁要还活在过去,就变成了刻舟求剑,就没有意义。”
一些VC的两种错误思维方式
周鸿祎认为,一些VC存在两种错误思维方式。
一种是用过去的方式套今天的人工智能,比如将人工智能比喻成OS。一旦比喻成操作系统,就得出结论全世界两套到三套,你觉得必然会被垄断、没有机会了,这种是典型的刻舟求剑。
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人容易对已经成功的事委曲求全,对于创新的新生代创业者容易求全责备,特别是有些做VC的容易犯这个错误”。
他举例说,OpenAI做成了,已经证明了,是个傻子都能看到,OpenAI做的很成功,“我们容易对它顶礼膜拜,恨不得跪下。对创业者很多还不成形的想法,因为八字没有一撇,光看到了你的很多缺点”,“这种价值观是不对的,容易Miss掉一些有潜力的项目”。
AI到底应该类比什么才更贴切?周鸿祎和傅盛都不认同把AI类比为OS,一旦比喻为操作系统,就得出全世界只有两套到三套,必然会被垄断,没有机会了。
他们认为,AI更像是当年的PC,现在全世界计算机有多少台,未来的人工智能市场就有多大。
不低估也不高估:GPTs还不能叫成功
周鸿祎认为,永远不要低估GPT或者大模型的潜力,就是它未来的进化速度,然后能力过了拐点会非常快,但是也不要高估它今天的能力,你们也知道一个新技术曲线出来,大家期望会很高,然后会有一个回落。
他说,人工智能确实让人看到了未来很大的无限潜力,但是今天人工智能还有很多缺点。
他以OpenAI的进化举例称,OpenAI刚做出来的时候做了聊天机器人,猛然一玩觉得很惊艳,玩多了发现跟你的工作耦合度很松。之后OpenAI又搞了插件、function call,这些东西都不算成功。后来终于明白,搞Agent,有了智能体体系之后,OpenAI的大模型才能跟业务结合起来。
他认为,OpenAI探索应用商店,做了一个GPTs,“目前还不能叫成功,因为里面很多东西还比较粗糙”。
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高度跟已有业务相结合的东西,它不是完全全新的东西。人工智能本质上做的是取代人的工作,很多的场景都是熟悉的旧场景,未必是新场景。在toC里面,我看到了两个变化,就是说唯一的新场景是虚拟女友、虚拟伙伴、虚拟人物,你跟他聊天。我估计在中国肯定是国家禁止的,做着做着就三俗了。
这一波是年轻人崛起的时候
大模型时代,现在是年轻人入场的时候吗?傅盛说,肯定是入场的时候。2023年三四月份我是最恐慌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机会,大家完全是同一起跑线。你懂得慢了,就乱拳打死老师傅,......在AI上大家是完全一样的起步,他们的时间更充分,他们更没有什么顾忌和各种其它业务的牵绊。今天年轻人应该是全力以赴去琢磨AI怎么用,去一些深入的东西,点子又多,我觉得这一波肯定会是很多年轻人崛起的时候。”
周鸿祎表示,他的观点差不多,第一,AI最大的机会是不要老想憋一个新东西,现在AI还在探索。AI改变的既有的业务流程和既有所有的产品,比如搜索、浏览器、信息流、短视频,包括视频剪辑。今天所有能想的出来的应用,都有机会用AI重做一遍。
他说,讲AI应用是一个概念,一定要给AI找场景,而不是都瞄着OpenAI要自己去做大模型。创业者不要再“一人捅破窗户纸,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觉得应该回到很多所谓的旧应用、旧程序、旧网站、旧业务上去思考一下用AI怎么做观点。
做尖,秉持长期主义
周鸿祎表示,无论怎么创业,创业者一开始一定要尖锐,不要做大平台、大东西,一定是结合你能看到的小的业务场景,AI真的把问题给深入解决了。
他说,年轻创业者刚开始做的越窄也好,这个不是套壳。很多人原来做套壳是做不下去的,希望在OpenAI上嫁接一个功能,做一个向量数据库,这些大东西都是OpenAI自己必然在生态里要做的,所以OpenAI每一次升级,就死一堆创业公司,这是方向,没选对。
就做企业应用,周鸿祎表示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但是有大部分失败的例子。用大模型做企业的深度定制、做行业化和垂直化,这是大方向,因市场对业务要求很深入,而且很碎片,“很难很简单地说今天用大模型做一个通用的产品,就放之四海而皆准”。他建议,要高度业务驱动,要在公司内部业务的某个环节上,或产品的某个功能上用大模型做加持。
他总结认为,“稍微有点长期主义,然后比较聚焦”。用他常说的话说,“小切口、大纵深,找到这样一个方向,然后用AI去做”。
周鸿祎认为,2023年是大模型高速发展的一年,2024年还没有出现真正好的有说服力的应用场景,这恰恰证明了2024年、2025年是巨大的机会。
至于2023年、2024年能不能出来一些杀手级应用?他认为,应该会有,但不会那么快。“过去工业革命的速度100年、50年,AI再快差不多觉得也要五年”。
推荐阅读
“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昨晚发布,与征求意见稿至少37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