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发人员全球首位,顶尖科学家不及美国1/10,满族院士三大建言

元界
2024-09-06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4位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副校长陶智,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发言,题目是创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 提升自主培养科技人才水平。


陶智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达635.4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但在整体质量和结构上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仍有差距,根据《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中国大陆入选人数为9013人(排名全球第4),只有美国81155人约1/10。此外,科技人才结构还需优化,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博士毕业生占比不足70%,从事基础研究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仅占8.2%。


为此,陶智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探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将“本-硕-博”作为一个整体,试点培养方案一体,课程衔接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


建议允许高校在完善分流机制的前提下,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年限内,试点“3+X”弹性学习年限和动态流转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同时,应加大对“英才计划”“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等专项的统筹力度,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培养。


选拔具有创新潜质,有志从事科研的好苗子,根据学生禀赋特长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针对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探索。


第二,试点探索项目制学科交叉培养模式。


当前已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学”时代。21世纪以来,诺贝尔奖中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的比例超过40%,特别是诺贝尔化学奖,近2/3具有跨学科特征。


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将“交叉学科”设置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


建议试点在高校设立集成多个学科的特色培养项目,以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对课程、师资、平台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支持学生“多学科”培养、“多指标”评价,推动育人模式由直线型、分散式向矩阵型、集群式转变。


第三,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培养体系。


大学天然具备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的优势。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生占比超过30%。


建议鼓励高校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育人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探索类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微课题”,激发研究志趣,培养科研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置源自实际问题的高阶挑战项目,引导学生选定研究方向,为开展持续攻关打好基础。


此外,科教融合不能脱离硬件载体,应支持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通用、开放、共享的科教协同平台,为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科研训练提供硬能力支撑。


陶智,满族,辽宁大连瓦房店人。1980年至1984年就读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工专业,1984年考取教育部公派留学,于1985年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机械工程系热流体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并于1992年10月回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


此前,陶智曾表示,无论是作为科学家还是政协委员,发出任何声音都要深思熟虑、言之有据,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才能够真正对政府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来源:澎湃新闻、百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元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