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再袭 | 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2.0
编者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经数载,北大党委宣传部遍访北大名师,请他们与同学们分享影响自己人生的书单和自己在学问路上的治学感言。今天让我们继续聆听师者的叮咛吧。
2.0
LIST
厉以宁
胡家峦
朱凤瀚
张祥龙
尹 田
陈学飞
陈占安
唐有祺
杨芙清
方精云
叶文虎
赵柏林
彭立中
杨冬青
陈 滨
郝守刚
董太乾
张 兴
许甫荣
许卓群
我是一个经济学教师和经济学研究者。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算起,至今已经53年了。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经济学的创新不是个别人的任务,也不是个别人所能完成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智慧累积而发展起来的。后一代在前一代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推陈出新。后一代不超过前一代,经济学就会停滞不前,经济学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北京大学一直以兼容并包作为办学的特色。北京大学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宽容的精神,为经济学的创新提供了最好的环境。今天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年轻人,要珍惜北大的环境,继承北大的传统,为经济学的不断前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3、钱穆:《国史大纲》
4、赵崇祚:《花间集》
5、房龙:《宽容》
◎
注意继承北京大学外国作家与作品研究的传统优势,同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尤其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例如从西方传统宇宙论的哲学角度系统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常见的存在之链、宇宙之舞和天人对应等各种现象,或从西方园林传统的角度深入探讨英国文学中以黄金时代、伊甸园等文学传统和现实园林传统为基础得到充分发展的园林诗歌。
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注意微观与宏观研究的结合,既重视文本的细读,打好深厚扎实的功底,也强调对当时社会政治、宗教、哲学、伦理、文化艺术和文学潮流等有关知识的掌握。关注国际前沿课题,追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从新的视角提出独立见解,以期推陈出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1、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该书属于断代史研究,以一个世纪的英国作家与作品研究为主,但纵横交错,古今结合,中西贯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
2、S·K·小赫宁格(S. K. Heninger, Jr.):《美妙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宇宙论与文艺复兴时期诗学》(Touches of Sweet Harmony: Pythagorean Cosmology and Renaissance Poetrics),圣马利诺:金斯波特出版社(San Marino: Kingsport Press),1974年。该书以中世纪“七艺”中的“后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重现了西方宇宙论的古老图景。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可以视为跨学科研究的范例。
3、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图像研究: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人文主题》(Studies in Iconograph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Renaissance),纽约:哈珀—罗出版社(New York: Harper & Row),1962年。该书从绘画与雕塑艺术角度研究了人类早期历史、小爱神形象和拟人化时间的来龙去脉,以及佛罗伦萨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等。书中包含大量绘画和图解。
4、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西方建筑中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纽约:普雷格出版社(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5年。该书涵盖了从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时代直到近现代的历代建筑,系统地阐述了建筑发展史、各种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在宗教、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意义。附有大量照片和插图。
5、弥尔顿(John Milton):《失乐园》(Paradise Lost),英国文学中的伟大史诗,结合了西方古典和基督教两大文化传统。诗人博大精深,阅读他的这部史诗必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方古典文化的两大源头。现有两三种中文译本,可以参考其中朱维之译《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
我所从事的中国先秦史研究,具备两个特点:其一,这一时段社会经历了形态的质变,历史发展波澜壮阔,而此时段内建立的国家及与其相应的政治与经济社会形态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物质与精神文化之成就,特别是灿烂的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闪耀异彩的一页。正因此,先秦历史研究有着格外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二,先秦时段距今年代久远,文献史料奇缺,许多真实生动的历史被笼罩在层层迷雾中,欲窥视当时历史之真实面貌,要求研究者除了具备阐释诘屈聱牙的典籍之功力,更需有较广博的知识结构,有科学利用更多类型的史料(如出土的各种古文字与田野考古发掘的多种文化遗存等)之能力,并为此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因而也具有挑战性。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使我对这一学术领域始终充满着热情与兴趣,我相信这一深具诱惑力的中国先秦史学科,会吸引更多的年轻史学家为之贡献他们的才华。
1、张政烺:《张政烺文集》
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3、白川静:《金文通释》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5、乔治·彼得·默多克(G.P.Murdock):《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
◎
学术思想的最终源头只能是人的实际生活,以及对此种生活的根本意义的思索,但学术活动的直接依据――就哲学而言――却基本上是原始文本。没有任何人(包括阅读者本人)、任何现成的权威框架能垄断对文本的解读。文本有它的生命,并不完全由我们摆布;但它又永远要求我们的现时生命的投入,以打开理解的大门。奇妙的是,尽管对文本的解释总可能不同,而且几乎总是不同,但我们却总可以期待那真正出色的解释得到今天或未来人们的某种认同。
伟大的文本中总潜伏着新的理解可能,在真诚的追求和风云际会中忽然焕然一新,发出能改变时代思潮的声音。所以,不要忽视那古老的和遥远的,也不要把它们完全改造成现代的和合用的,而是要在感受它们的古远苍凉时,嗅到新鲜的、只在原始林中才有的空气。
发疯了35年之后、也就是临去世前一年的荷尔德林在图宾根内卡河畔写下这样一句诗:“大自然[亦可以理解为原始的文本与生命]放光之处是那更高的来临”。(《塔楼之诗》“秋”之二)
1、《庄子》
2、《论语》
3、斯宾诺莎:《伦理学》
4、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
在所有的职业中,社会科学尤其是法学的学者其实是最难当的了。这种学者的智商不能太低,否则苦死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但太过聪明则往往机敏圆滑,把社会和人际看的太透,便心思浮躁,急功近利,修不成正果。于是,这种学者因为不太聪明而需要执著。
但执著的人常常偏窄,容易变得冥顽不化,以至于学问没做成,反留下一堆谁也不愿搭理的抱怨,即使学问做成了,有用没用尚待争议,人却迂腐而乖戾,走起路来要么望着天,要么盯着地,笑起来也像哭。于是,这种学者还需要有情商。但于人于社会真情投入太多,或者因为极度失望而死于抑郁症,或者因为过度激愤而患心脏病,学问自然也就做不成了。
聪明而不能太聪明,执著而不能太执著,理想而不能太理想,做法学学者真的有点难呢!
1、卢梭:《社会契约论》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
陈学飞 教育学院教授
做学问,切忌“打游击”,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地跟着风向转,捕捉热点,抢占“山头”,这往往导致“假、大、空、繁、浅”成果的问世。造成“游击”习气的原因,与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评价标准有关,“唯上”、“唯风”、“唯众”、“唯钱”。
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认准一个主攻方向,明确树立“学理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注重研究基础性的、客观世界存在的“真”问题,或者运用已有的理论加以解释,或者抽象出新的概念和理论。真理永远是具体的、朴实的、简明的。只要找准方向,坚持不懈,总有所成。
1、《毛泽东选集》
2、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by John S . Brubacher and Willis Rud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6
3、《大学的功用》,克拉克 · 科尔 著,陈学飞 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4、老子《道德经》
5、《鲁滨孙漂流记》
◎
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要宽容;干工作要专心,处事情要果断;搞学问要扎实,写文章要严谨。有哲学头脑的人应该力求做到,在很多数人心灰意冷的时候,自己能够先乐观起来;在很多数人头脑发热的时候,自己能够先冷静下来。
管理工作的实质在于创造,很多事情不能等着别人出主意,拿经验,我们一定要自己先想办法,先闯路子,要敢于做别人没有做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是应该做的事。同样的,学术研究的关键也在于有新发现、新创造,很多题目不能等着别人研究了才动手,要有超前的意识和快半拍的勇气,敢于去研究那些别人没有研究、或者是别人已经有所研究但是自己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这应该是一名北大教师的自觉。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2、艾思奇:《大众哲学》
3、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
4、明·冯梦龙:《智囊补》
5、哈罗德·孔茨主编:《管理学》
◎
治学就是研究学问。我们都是从小受教育,积累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系统的知识成为学问,研究学问须要从这样的基础开始,才能提出新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创造新的系统知识或/和知识的新系统。马克思把研究学问比作要不避艰险地在崎岖小道上的攀登,能达到顶峰是难能可贵的,而失败的教训经过总结后也可化消极为积极的。
发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总是要从深度入手的,一般是深入一步,才能开拓一片,而且事物总是在深处盘根错节的。做学问总是在积累-创新中求发展的,而创新在思维上很难离开科学的抽象和科学的假设。
1、《岳飞传》、《林肯传》、《爱迪生传》
2、A. A. Noyes and M. S. Sherrill, A Course of Study in Chemical Principles
3、The Crystalline State,Vol. I , A General Survey by W. L. Bragg
4、Linus Pauling, The Nature of Chemical Bond and The Structure of Molecules and Crystals
5、Hermann Weyl, Symmetry
◎
杨芙清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任何学问都是取之自然,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归纳、提炼。我们搞科学研究更应当取之于朴素的自然,还之于自然,创造一个高层次的自然化社会。
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不仅是文学家艺术家的事,搞科学的人也应当重视生活。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资源,是我们不竭的创造源泉。
1、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3、P.Brinch.Hansen,The Architecture of Concurrent Programs
◎
用心做事,诚恳为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让每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1、杨沫:《青春之歌》
2、达尔文:《生物进化》
3、吉良龙夫:《自然的生态学》
◎
叶文虎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编辑要我“以治学中的感受为主题”写一段话。我在北大学习、生活、工作近半个世纪,“感受”应该是不少的,但要用“一段话”来表达,又觉得无从下笔。我在想:在中国,“北京大学”这四个字,早已不仅是校名了。它的内涵应该有人去研究,从历史的角度、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
我以为,北大之所以称为北大,是因为它的“情”,对他人的情、对社会的情、对人类的情和对大自然的情;同时也因为它的“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以至人类进步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我还以为,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是因为北大的先辈们对上述这种“情”和“感”的执着和付出。
我,作为北大人,对此感到光荣和骄傲,也以此作为鞭策,争取能够做到上不愧对前辈北大人,下不愧对后代北大人。
1、马克思:《资本论》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3、老子:《道德经》
4、吴楚材:《古文观止》
5、孙洙:《唐诗三百首》
◎
赵柏林 物理学院教授
漫漫五十余载,多蒙恩师教诲、同仁襄助,使我学业进步,事业有成。多年来,我一直有这样的信条,人生只有一次,要奋斗、要拼搏,要光明磊落,不枉今生。做一件事,自己决不能姑息、纵容,如果随大流,只能成为最末。我深谙“破釜沉舟”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深层含义,我欣赏这种气概。另外,只有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在幼年读私塾时,由于我的愚昧,遍受手板藤条之苦。正因如此,使我熟读诗书,从中吸取精粹,练就一手好字,使我终身受益。我深谙老师的教诲,“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的含义。事事要严以律己,在困难面前要坚韧不拔。
我十岁先后死去父母,不久外祖父又病故。迫使我必须自力谋生,承担起抚养家人的责任。我靠勤工俭学勉强读完大学。生活使我真正懂得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意义。在我面前的事情只有最终取得成功,才有出路。这也是我兢兢业业的真谛。
1、司马迁:《史记》
2、司马光:《资治通鉴》
3、艾夫·居里:《居里夫人传》
4、《世界通史 》上古部分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
5、《世界通史 》中古部分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
◎
彭立中 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数学的诱惑是不可抵御的。她高举的火炬,跳动着的烈焰,优雅而壮美,指引你前行。当你抓住一个问题时,未知世界的神秘,鼓动着你去探索。需要什么知识,你就得学习什么知识。灵感来临,非常偶然,多个偶然的积累,又形成必然。当问题解决时,会感到自身的成长。
进入数学这一门,就有一种“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一个一个课题带领着你,一门一门新学科让你不断地学习。一个难题被攻克,一批难题会产生,选择,判断,规划下一个目标。特别当你运用新发现的理论解决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时,更会对数学的魔力赞叹不已。下一个发现是什么,你总是有所期待。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1、E. M. Stein, Singular Integrals and Differentialbility Properties of Functions, Princeton Univ. Press, 1970
2、H. Triebel, Theory of Function Spaces, Birkhauser-Verlag, Basel, Boston, Stuttgart, 1983.
3、I. Daubechies, Ten Lectures on Wavelets, CBMS-NSF, 61,SIAMPubl., 1992.
4、A. Terras, Harmonic Analysis on symmetric spaces and Applications I, II,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Berlin, Heidelberg, Tokyo, 1985
5、王力:《诗词格律》(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
◎
杨冬青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作为已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了40余年的北大人,我深深体会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是北大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作为对研究生的要求。由于长期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和教学,我深深感到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必要性,认为自己应该既是诲人的教师,又永远是孜孜不倦的学生。
1、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Donald E. Knuth,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
陈滨 工学院教授
学术研究对我来说,既是一种需要非常认真严谨对待的事,也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事。在我看来,学术研究对于一个研究者而言,是一种很有乐趣的追求,追求理性的完美与和谐,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性的创造力。学术研究是在努力开拓和揭示未知的理论和方法,希望能以此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因此研究成果必须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我的学术研究能够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希望研究成果能对解决工程和国防中遇到的难题提供帮助,因此研究成果也应该接受实际应用的考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是研究者最大的乐趣。
1、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费赫金哥尔茨:《微积分学教程》
3、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4、《朗道物理学丛书》
5、A.Pars, A treatise on analytical dynamics,London,1965。
◎
郝守刚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化石。化石,那看似毫无生机的东西,沉闷地躺在那里。如果你不去招呼它,它绝不会和任何人答话。但是,我们很清楚,只有它才能给我们以追溯过去的希望,让观察它的人类强迫自身从生物界统治者的角色中超脱出来,以兼具理性与想象力的目光去遥望时间的纵深,正视自身在生命长河中的位置。人类作为一个既长久又短暂的生命体,不过是地球曾经拥有过的生命中的沧海之一粟。因为我们属于现在,所以我们也被束缚于现在。做这样的思考,或者会使我们更加成熟。
1、朱彝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
3、张昀:《生物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商务印刷馆,1991
5、Gould S., Ever Since Darwin. New York:W. N. Norton, 1977
◎
教会学生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都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从一定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些真正的成果,在一个科学领域中长期坚持下去是十分必要的。
1、P.A.M.Dirac,《量子力学厡理》 1966
2、Cohen-Tannoudji,C. QUANTUM MECHANICS Vol.one 1977
3、Cohen-Tannoudji,C. QUANTUM MECHANICS Vol.two 1977
4、Alan Corney,Atomic and Laser Spectroscopy 1977
5、James D.Macomber,The Dynamics of Spectroscopic Transitions 1976
◎
本人自研究生毕业以来,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经过这么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磨砺,我逐步从一个青年学生成长为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期间有很多的苦辣酸甜,也确实有比较多的感受。但我认为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从事任何工作都要脚踏实地、任劳任怨,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努力做好正在承担的每一件事情是我做事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对我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把目前正在承担的工作做好了,才会有机会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否则谁也不可能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去做,这样你就永远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1、《晶体管原理与设计》,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半导体专业编著,科学出版社,1977
2、《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施敏(Sze,S.M.)著,王阳元,嵇光大等译,科学出版社,1992
3、《半导体物理学》,叶良修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自然科学概述》,潘永祥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著,梅艳,姚琮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
在科学研究中,兴趣和执着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对科学问题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我深深体会到:搞科学研究的,特别是搞基础科学研究的,要耐得住寂寞,甘愿平淡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尽管科研任务非常紧张和繁重,但不能影响教学工作。全国人民把最优秀的学生送到北大,我们要对得起这些学生。
1、《十万个为什么》
2、艾夫·居里:《居里夫人传》
3、《爱因斯坦文集》
◎
做学问是对事物的坚持不懈的好奇和探索。回顾大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及文化氛围,它对我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很多方面是无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做人品德和治学风格经常无声地影响着我,并让我终身受益。真是值得纪念和珍惜。
1、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和鲁迅的《药》等进步文艺著作,让我初步了解到旧中国旧秩序的“吃人”,以及平常人对它的无奈。
2、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读物让我了解到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所扮演的形形色色的角色,以及他(她)们的可怜形象。
3、费赫金哥里兹(俄)所著的几本基础数学教程,为我揭示了人类严格数学思维所可能具有的透彻性。但我不喜欢抽象数学最终走向哲学思辨的那种结局。
4、维纳《控制论》(Norbert Wiener:《Cybernetics》的中译本)是计算机发展初期对计算机能力的理论探索的著作之一。这些著作为我们描绘了把数学应用到新技术领域的思辨样例。
5、美国ACM Turing Award Lectures(图灵奖获得者的获奖演讲系列),这些演讲报告总是给我一种理论思维的激励。
◎
内容提供: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李涛、曹菲菲、王钰琳、战瑞、郑方圆
摄影:李津
排版:曹菲菲、C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