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北大考古参与发掘“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2018年4月10日,在“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发掘的“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天洞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萨吾尔山内的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
2016-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通天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65平米,出土遗物万余件,其中编号标本2000余件。
该项发掘对了解新疆地区4万年以来古人类及文化发展演化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通天洞遗址是新疆境内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旧石器文化层的年代约为距今4.5万年。
出土石制品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勒瓦娄哇石核、盘状石核、勒瓦娄哇尖状器、各类刮削器与莫斯特尖状器等典型的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总体显示出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十分独特,填补了中国缺少典型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类型的空白。
原位埋藏的多重火塘遗迹则为探讨古人类流动性、季节性与空间及资源利用格局提供了重要证据。
考古发现石器
通天洞遗址堆积序列清楚,年代跨度大,提供了本地区首个旧石器-细石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地层中出土了丰富的陶器、铜器、铁器遗物,并发现有墓葬等遗迹现象以及年代较早的麦类作物遗存。
该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各类文化遗存也为进一步探讨亚欧大陆东西两侧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交流、扩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探讨古人类适应方式、生计行为、石料来源、古环境研究、年代学、冶金技术发展、农业传播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与学术价值。
炭化小麦和其他植物
来源:考古文博学院
图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办公室
责编:园中葵
排版:筱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