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ǒmen”在北大 ,重述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9-05-03

编者按

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主办的第四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于近日圆满落幕。论坛为期三天,围绕“我们:重述中国故事(Wǒmen: Retelling the China Stories)”的主题,关注女性与中国发展的关系。

来自全球6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86位杰出青年汇聚一堂,不同的面孔和声音,交织汇聚在仲春时节的燕园,从女性议题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探讨跨越文化的人文内涵,碰撞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绽放上演在这个春日里的燕京学堂。



视频:第四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精彩瞬间


独创视角


解密文字密码,重述中国故事


本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的主题以创意和智慧,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语言元素结合起来,确定了中英双关涵义的主题“我们:重述中国故事(Wǒmen: Retelling the China Stories)”,以全新视角,重述中国的漫长历史与灿烂星河中丰富而动人的女性故事。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袁明院长在开幕式上发言,对同学们组合、运用文字的创造力和智慧表达了赞许,并通过分享她的老朋友,斯坦福大学的Thomas Fingar取了一个富有诗意并且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中文名字“冯稼时”的事例,阐述了向世界展现中国语言魅力的巧思和涵义。

本次论坛的主题“我们:重述中国故事(Wǒmen: Retelling the China Stories)”,这不只是将英文单词“women女性”和汉字拼音“我们”结合在一起的文字游戏,在不同汉字与英文字符相互碰撞重组的过程中,世界的年轻人们从性别视角与全球视角相结合的角度来重述那些由女性建构的中国故事


“Women”之声



袁明:受外婆求知自立的时代故事激励前行


袁明院长分享了自己外婆的故事。外婆出生成长在19世纪的晚清时代,女性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外婆却不断冲破藩篱:不仅拒绝“缠足”,更要求接受教育。打破父辈为自己规划好的人生,外婆坚定执着,离家从江西省的南昌走到九江,来到一所学校求见校长,要求接受教育,并达成每天早起给校长女儿梳头以此抵付学费的协议,实现梦想完成学业。多年之后,外婆即使在病重时,也一直鼓励当时在海外留学的袁明院长继续学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中国女性赢得尊严。

近代中国女性从教育立足,将求知与自由紧密结合,在混乱的年代寻得了女性的尊严和自我的人生。外婆成为了袁明院长的榜样,用坚韧独立的精神不断地激励着袁明院长这一代的女性与千千万万的后辈求真求知,用独立与奋斗写好自己的故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袁明院长完整发言)




刘欣:女性媒体人是重要的“故事讲述者”


CGTN《欣视点》栏目主持人刘欣作为主旨演讲嘉宾,在开幕式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作为一名媒体人,她的奋斗生涯充满力量:夺得国际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后,她作为英文主播加入了CCTV。从CCTV到CGTN,从北京到日内瓦,她不断学习如何思考、提问以及如何表达,努力尝试通过媒体搭建中外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也为世界带去更多中国真实的声音。

而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之下,我们该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在传媒领域的女性又承担着怎样重要的角色,都成为我们必将面对的全新挑战。她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是讲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而这一切也正是全球青年中国论坛举办的意义所在。




Zoe Jordan:关注性别是理解中国故事的前提


作为本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组委会的联合主席,Zoe Jordan认为,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虽不乏广为人知且备受喜爱的“中国故事”,但这些叙述大多基于中国已有的辉煌历史文化以及不断上升的政治经济地位等角度。

事实上,“中国故事”有着更丰富、更细腻、也更广博的内涵,需要我们去观察、体验和思考。通过从性别的角度来分析更多的中国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故事本身,更有它们背后的原因。我们希望通过讨论这些问题,能让大家对中国有一个更加丰富、立体、多面的理解。”



与会代表如是说


Hannah Kirk: 女性赋权取得进展但仍在路上


出生在英国的Hannah Kirk表示,自己的家人中很幸运地拥有很多科学家和数学家,在科研领域看到了更多女性的在场,这意味着女性赋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她而言,她与自己的母亲和祖母们相比,走相同的路能够更容易些


这既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也是已经取得的进步,但承认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女性的实力和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Victoria Mwanziva: 教育是女性赋权的核心举措


在坦桑尼亚生活的Victoria Mwanziva说,在非洲女性被认为是看护者,是母亲,是养育者。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意味着平等地获得机会,特别是在教育方面。

女性赋权意味着一个女人能够通过获得可以使她更专业的机会来提升社交能力,并获得机会使她成为社区中的影响者使她的社区繁荣,因此教育是女性赋权的核心,可以使女性能够获得更多机会,让她们的群体变得更强大。所以,如果你赋予女性权力,你就能赋予整个群体更多的发展力量。





Jennifer Wells-Qu:女性赋权需要空间与机会


来自法律专业的Jennifer Wells-Qu认为,女性赋权是一种承诺,不仅仅要认同性别平等或者女性赋权的理念,更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她认为全球青年中国论坛正在为女性创造空间,分享她们的声音,探索女性在世界上的经历,并为讨论目前社会构建方式的对话创造空间。




“他者”回响


世界不仅有“Wǒ”还有“Mén”,人群中不仅有“Women”还有“Men”。

男性与女性,并非“正反之分”,只是“左右之别”,男性从相因相生的视角,对女性议题进行了不一样的阐述。


Sebastian Martinez:摆脱标记,归溯本质


在非政府组织工作的Sebastian Martinez表示,对他来说,女性赋权和性别平等意味着抛弃现在利用性别、宗教、肤色等来标记人类的思维方式。身份的标签只能说明个体生活经历的不同,但在社会中的地位都同等重要,男性对于女性赋权的理解与女性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

他认为,男性与女性都需要相互帮助、彼此协作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因此大家要抛弃那些原始的、刻板的、脸谱化的思维方式,为了生存这一共同的普世的目标一起努力。


Paulo Pia de Andrade:厘清障碍,获得选择


来自巴西的Paulo Pia de Andrade认为:“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是相同的视角,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性别平等指向的是整个社会,缩小就业,教育,工资和政治代表中的性别差距,而女性赋权更多地从个人和集体的角度看待。女性赋权意味着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有能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这些其中仍存在许多正式的、非正式的、文化的和经济的障碍。拥有选择权是实现女性赋权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今天讨论的重大成就之一。将故事作为讨论的中心,从而引出如何赋予女性权力,以及仍存在的障碍。”





时代的卷轴下,中国故事在徐徐铺陈展现。

我们(Women)在每一个时刻都参与其中,“Wǒ”和“Mén”、“Women”和“Men”将比肩前行,携手书写更好的未来。

每个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创造者。

我们都将以开放的视野与怀抱,书写每一个中国故事。



论坛现场掠影


本次论坛中包含多个分论坛,还同时举办多场文化工坊和实地调研等活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们借此平台进一步交流沟通,增进友谊,重述中国故事,共书美好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


燕京学堂举办首届“全球青年中国论坛”


【讲坛】袁明教授谈大学精神与青年视野


剑桥校长北大演讲:焦虑时代下的全球大学


定格 | 快看!燕园的天空来了精灵


来北大,在屋顶上一堂课


五四纪念|跨越百年的征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可查看袁明院长完整发言







来源: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

文字:陈雪霁、靳学、刘腾龙

图片: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编辑:崔婕

排版:Cally

责编:以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