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煌女儿”樊锦诗写给北大新生的亲笔信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9-12-05


编者按 

7月,来自不同时代的七位北大校友的七封亲笔信,随着录取通知书寄往天南海北。


字里行间,青春的活力清晰可见。纸短情长,北大的精神百年未变。


很快,2019级的新生们将到燕园报到。在踏入校园之际,让我们再次品读校友们的殷切期望与祝福,愿学子们都能在北大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寻得愿意为之守一生的事业



年逾八旬的樊锦诗校友,是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新生。61年后,她依然能回想起当年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激动心情。北大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引人入胜。


如今,樊锦诗校友用娟秀的小楷写下给学弟学妹们的亲笔信,用温厚的声音读响信里情深意切的字字句句。


樊锦诗校友的亲笔信



见字如面,闻声相思

樊锦诗校友的信件

字里行间

是她为祖国奉献的赤子之心


1958年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是所有北大学子共同的梦想

也是樊锦诗校友刻苦学习的深刻动力


1963年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北大毕业生去了戈壁沙漠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这是她的“被分配”也是“慎重考虑”后的主动选择


敦煌莫高窟 


“我选择去敦煌”

因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

是一代代北大学子不变的志向


樊锦诗校友写给新生的亲笔信


从此,她致力于

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

一生坚守大漠


她的心血尽付与敦煌

敦煌早已熔进她的生命

声声“敦煌女儿”

饱含着世人对她的敬爱


而她“命在敦煌”的起始

便是北大的培育与熏陶

北大是她一生的转折点

满足了她年少时的期待

也开启了她成年后

持守一生的热爱



“敦煌女儿”

在敦煌一留便是56年


面对早期条件匮乏的敦煌

她也曾有过离开的想法

但认识到敦煌石窟的重要价值后

她坚定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在北大精神和学风的激励下

全身心投入敦煌石窟的

研究、保护与弘扬的事业中去


1964年,樊锦诗在莫高窟



北大的精神和学风

敦煌石窟的重要和我的责任

激励我全身心投入敦煌石窟的

保护、研究、弘扬事业

暗下决心要把敦煌莫高窟

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遗产博物馆

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

不觉寂寞,不觉遗憾

因为它值得”


围绕这一初心

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樊锦诗校友诠释了她那一代人

为国家担负的使命


她曾说

“如果我死时让我留一句话,

我就留这句:我为敦煌尽力了。

这是她对自我举重若轻的总结

也是她为敦煌

鞠躬尽瘁的决心与底气


六十余载过去

一代代学子圆梦北大

欣喜过后也必当明白

这份通知书背后的深厚底蕴

需要用一生去体会



身处新时代

北大人需担负新一代人的使命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

敬爱师长,时时感恩

做有博大胸怀和仁爱境界的北大人





人物简介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获考古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至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1998年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以来,她推动敦煌在全国首创“旅游预约制 ”,撰写《莫高窟第266至275窟考古报告》,主编《解读敦煌》丛书,成立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留下“永远的敦煌”……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大杰出校友”之一。2018年12月,获“改革先锋”称号。




学堂门启,北大常新

我们还将为您继续开启

来自颐和园路5号的亲笔信

敬请持续关注!


相关阅读精神的魅力|樊锦诗:北大影响了我的一生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医生?这位北大医学部毕业生告诉你从中文系到南海舰队 | 一位北大女生和她的军人情结
毕业了……这些北大老师们的叮嘱值得珍藏到!我是来自北大的西沙哨兵




来源:北京大学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导演:杨泰

执行制片:李研

配乐作曲:徐鸣涧

执行导演:孙菲

编辑:廖秀芳

图片:《颐和园路5号的来信》视频截图、视觉中国、央视新闻

排版:燕唯一

责编:以栖、谭诗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