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医生?这位北大医学部毕业生告诉你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9-12-06

编者按

黄昏时刻的树影

拖得再长

也离不开树根


这个是校长在2019届

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

给毕业生们送出的真挚祝福



我们今天将一起走近

平凡而出色的医学人——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临床八年制毕业生司高



八年燕园时光

从青涩少年

到成熟医生


在这里

学到的做事态度

领会的做人真谛

才值得永久收藏



怎么评价医生这个职业?

辛苦、平凡


为什么最终决定成为医生?

社会需要


对未来有什么期许?

身体健康,别掉头发



如果我们不去做,那么又谁能去做?


26岁的司高正式结束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的学习,将进入与北医有一墙之隔的北医三院,成为一名骨科医生。


选择读医,对于司高而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家人都是医生,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他,入读医学院,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成为医生,对于司高而言,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北医花了八年时间把我从一个高中生培养成现在一个‘小大夫’,她培养我出来,我是有我的使命的,我是有我的责任的。”


在司高眼里,这个“使命感”并没有那么伟大。“因为解决患者的问题,是如同吃饭、呼吸一样的事情。


可要真正成为一名医生,却需要付出成倍的艰辛。纷繁琐碎的医学知识,日夜颠倒的医院实习,高强高压的工作环境,让很多学生对医学望而却步,让很多学医多年的学子选择离开。



医生与别的职业相比有一个特点,一名医生,转至其他行业是困难的,但其他行业中途转入医学领域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单方面互动,使得人才成为这个行业非常宝贵的资源。


司高也一样,他曾有过很多个不同的选择,但终未动摇过。正如司高所言:“北医临床医学一届可能就培养出来一百多名学生,如果我们这批人都不愿意进入到临床领域,那么又有谁能去做呢?”



披星戴月是我们的工作常态


披星戴月,是医生的工作常态。司高的经历也如出一辙:连续三个月的急诊夜班,没有周末的区分,按照“白白夜夜休休”的方式上班休息;


一个十个小时的多发伤手术,从头站到尾;凌晨两点陪着一个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在手术室里,抢救他的生命。


司高笑谈到,“披星戴月是我们的常态。”



司高在普外科值班时,有时连续遇到几个重症患者,下手术台往往已经凌晨四五点,在休息室睡两个小时,再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司高曾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在这里,司高领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与优越的环境,但相似的是,一样辛苦。


每天凌晨四点多,司高就要赶去医院,先核查病人昨天的信息,进行统计记录,然后跟随上级医师查房,了解病患情况,等到七点左右就开始进入手术室。一天下来,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



作为一名医生,荣光是藏在无数个不分黑白、昼夜颠倒的枯燥与疲惫中的。


在急诊室值夜班时,司高曾遇到一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在等待着下一步治疗的时候,病人突然开始发烧,十几分钟内体温迅速升至40多度,病情急速恶化,处于感染中毒性休克状态。


司高迅速作出反应,联系上级医师,展开治疗。在病人做消化内镜时,患者躁动不安,需要有人在患者旁进行协助, 司高并没有想太多,一直待在做消化内镜的房间里,协助完成手术。


本来一个小时完成的手术,最后花费了三四个小时才完成。在天空泛白的的时候终于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站在塔尖的人,要看到那些支撑起塔的人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以第一执行人申请院临床重点项目、在全国学术大会上作大会发言、北京大学首届“高君宇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18……


在学术上,司高可谓硕果累累、收获颇丰。但在学生工作上,他也一样出类拔萃。



入学伊始,他就加入了医学部学生会,举办十佳歌手、体育联赛等活动,并设立了内联部与新媒体部,打开了学生会宣传新局面。


在卸任医学部学生会主席后,他又当选北京大学学生会副主席,促进本部和医学部的沟通与交流。



在北大,司高接触到的更多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士与行业的前沿发展。但在青海省玉树州巴塘乡的一次调研,让他真切地看到了基层医疗状况。


巴塘乡卫生站的条件非常艰苦,环境也极其恶劣,人手更是远远不足。整个卫生站只有一位与司高同龄的女护士。“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都是由她负责。“


司高这样说到,“对于我而言,这可能只是一段体验,可对于那些在基层服务的人而言,每一年都会有人天天这样生活。


中国的医疗体系不就是这些人搭建起来的吗?站在塔尖的人,要看到那些支撑起塔的人”。


这些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司高,也一点一滴地塑造成了今天的司高。



医病,也治心


“一个合格或者说成熟的医生,是要培养很多方面的,也要考量很多因素。”司高说到,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专业能力的确摆在首位,但只有专业是不够的。


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所里,人的所有情绪会被无限放大,一句话、一个表情都可能被无限解读。医者,治病重要,治心也同样重要。



司高记忆中很深的一台手术,患者是一位年轻小伙子。患者在骑电动车上班的途中,发生车祸,造成脊柱以及全身多发性骨折。由于伤情严重,患者已经瘫痪。当告诉家属这个消息的时候,患者的父亲突然就哭了。


“一个20多岁刚毕业的小伙子,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然后咔嚓一刀给截住了,即使能活下来,以后就只能躺床上了。”


这种触动对于司高而言是巨大的,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他也尽可能地安抚患者与家属,疏通他们的情绪。



另一位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也让他印象深刻。这个病特殊的地方在于,患者来看病的时候,看起来是非常健康、毫无异常的。


但想要治愈必须通过手术,而且难度很高、风险很大。如果选择治疗,可能出了手术室患者就已经瘫痪。但如果不治疗,可能两年、或许三年,患者也会慢慢瘫痪。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情绪非常激动。司高与其导师刘晓光教授不耐其烦,多次与患者沟通,分析各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与可能性,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手术的必要性及目前医学技术的水平。


最终让患者重获信心,决定接受治疗。这台手术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


导师刘晓光教授与司高


当问到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时,司高思索一会回答到,“厚道吧。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厚道”。



司 高 简 介



司高,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生。


2018年共发表或已接收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1篇。


2018年获北京大学共青团系统最高荣誉“高君宇奖”,并被评为“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18”。


相 关 阅 读


获得北大最高荣誉的年轻人


这位获得北大学生最高荣誉的博士生,为啥与动物粪便“打交道”?


获得北大最高荣誉的年轻人 | 毕业生柳晗宇:用有机化学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获得北大最高荣誉的年轻人|毕业生李梓维:在北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北大学生最高荣誉获得者韩京俊毕业了!——遇到对的人,做了对的事


北大学生最高荣誉获得者朱嘉迪:运动、养花、发SCI,在北大和芯片谈一场恋爱


嗨!我们是北大“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来源: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文字:黄圣勋、篇首诗句出自迦梨陀娑《沙恭达罗》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排版:文婧

责编:以栖、昭花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