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北大最高荣誉的年轻人 | 毕业生柳晗宇:用有机化学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编者按
七月,新雨冲刷盛夏的尘埃与闷热,照片定格青春的欢乐与不舍。北大,毕业典礼浩浩荡荡,梦想继续生长。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在这个夏天,北大本科毕业生柳晗宇,已经获得耶鲁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及全额奖学金,即将前往大洋的彼岸,踏上新的旅程。
回望往昔,五月四日在北京大学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接过的“学生五·四奖章”与荣誉证书,既是他本科生涯中高迈的落句,也是他学海泛舟又一秀异的发端。
“学生五·四奖章”答辩
获得化学奥赛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北大,对于柳晗宇而言,皆是幸运又如愿的结果。北大无论是在综合实力还是学科优势方面,都是热爱化学的柳晗宇确定无疑的最优选项。
柳晗宇热爱化学,却也博涉多通。在他看来,本科四年,重在通识教育,重在对大学精神的体悟、对学科基本规律的把握。具体选择了什么专业,学习了什么课程,相比成为一个更明智、更通达的自己,“甚至都没有那么重要”。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对研究方向的选择上。
柳晗宇的科研方向是有机电子学,也就是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有机电子学是在无机电子学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一方向交叉多个学科,从化学中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出发,关联物理学中的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工程学中的半导体器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技能。研发出来的材料已经投入现实应用,如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柔性显示屏、薄膜场效应晶体管(FET)与传感器等,它们具有柔性易弯折、有机可再生、价格低廉、适应性广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
不过,柳晗宇的研究并不侧重于产品的输出,而是对有机电子学中基本原理的探索与钻研,是关于新材料如何开发,材料中存在着怎样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微观的分子结构是如何影响宏观的材料性能(构效关系)的研究。
很久以来,开发新材料,依靠的是直觉,是“参与这一交叉领域的、各个背景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们”自身的学识、阅历与经验。
柳晗宇希望能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提供一些直觉与经验之外的东西。
“我们希望通过对熟悉的材料进行分子级别的调控,探明它们在微观、介观与宏观状态下的行为变化,继而为新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的提升提供切实可依的设计策略。”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个基础又应用的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柳晗宇本身对化学、对有机化学长久而强烈的兴趣。
“深入接触以前,大部分人会以为有机化学只是与药物研发、生物医学有关。其实不然,有机化学中也有像有机电子学这样年轻而惊喜的方向。只要用好有机化学,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另外,他的这一选择也有出于掌握更多知识的考虑,他愿意在年轻的时候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
研究有机半导体材料,需要掌握化学、物理和工程学三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精通自己专业所在的领域,更要跨界学习,交叉融合。
“人们都在说通识教育与学科交叉。以自己的兴趣为原点,努力突破自己知识体系原有的边界,谦虚地吸收其它领域思想的结晶,博采众长——这对于我,就是最好的通识教育与交叉整合。”这一科研方向的选择,不仅合乎柳晗宇的兴趣,而且合乎他对本科教育的理解。
笃志做科研,柳晗宇认为这也是顺其自然。“家庭会对个人的选择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促进也有干扰。”柳晗宇受到家庭中浓厚的学术气氛的熏陶,自身性格与待人接物的方式亦更加适合学术。
有趣的是,起初柳晗宇的父母并不赞成他学习化学专业,因为化学实验毒性大、危险系数高。
“为了避免我走上学化学、生物的‘危险’道路,小升初时,我爸撕掉了我的第一本化学书。”
后来,在与同事、朋友、亲人的不断接触中,父母逐渐认识到,只要防护措施做到位,杜绝不规范操作,就可以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便转而支持他的决定。
“放手去做自己想干的事情,这才是最要紧的。”
学习化学这一基础学科,不可避免地要做科研。在研究过程中,柳晗宇的兴趣与日俱增,便于此道日益精进。
柳晗宇如今回想起来,大学四年最为满足的时刻,仍然是大一写完第一篇学术论文,投稿按下发送键的时刻。
“虽然只是一篇小综述,但这是我们四个人一起写的第一篇文章。”谈到《“受阻Lewis酸碱对”化学的研究进展》这一篇小文,柳晗宇记忆犹新,言语间依然存有激动的回甘。
此后,作为组长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或是参与发表SCI论文,或许都有这份激动、欣喜与满足的持续,持续在科研道路上深耕,寻求直觉之外的突破。
潜心科研之外,柳晗宇十分关心教学,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方向”。
2016年秋季,柳晗宇入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访学项目(全球30人),在MIT学习半年。这半年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新的成绩,在教学方面也凝练出自己的思考。
“MIT的教学十分认真而负责,感觉更像中学,”柳晗宇以理科为例进行分析,“MIT讲课的结构是作业、考试加论文,但理科学生交论文的意义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更重要的还是平时的小、大作业。MIT的课后习题,不留成题,更不留书后题。题目每年更新,决不让你轻易查到答案。作业很多的时候,每天疲于奔命,在通宵自习室学到凌晨四点半也是有可能的。”
柳晗宇感慨道:“他们的功夫多下在平时,考试反倒没那么难。MIT的本科生虽然也很累,但是他们没有背负北大学生那么多的压力。老师平时严厉,考试却给分宽和,张弛有度。”
“北大的学生是极其聪明的,在考试中更是身经百战,取得好的成绩不是难题,但是他们往往在考试周格外地劳累,平日的磨砺与积累却多少有失。”在柳晗宇看来,这是MIT与北大最大的不同,“其他的,都是大同小异,北大在硬件、课程标准、难度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教材与课程内容甚至更难。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在细微之处的固执与不妥协。学习永远是一个痛苦而华丽的蜕变过程。教学需要的,是长情坚定的守护与陪伴”。
熟悉柳晗宇的人都知道,他除了担任课程助教,还在编写教材上投入了极高的热情与极大的精力。
担当助教工作
他参与编写了国家级教材《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带头编写了化学竞赛教程《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成绩有目共睹。
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
竞赛试题解析(第三版)
编写教材的缘起,或许是协助导师裴坚教授工作,但在写作过程中,他也在不断探索与思考教学的本质。
柳晗宇说:“教学存在着两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是教师的课堂讲授,一是教材的书写行文。北大有很多老师讲得很好,或幽默或严肃,各有风格,学生可自主选择,但是放眼全国,许多高校还不具备北大的条件。用心写好一门教材,不只是惠及北大的少部分的同学,而且可能惠及相关专业的所有同学。我们希望通过编写教材,最终影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可以被帮助到的人们。”
虽然没有一本教材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学校的讲授风格与学生的水平,但是推陈出新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做。
“用邢其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写一本跟得上时代的书’,要反映学科在当前时代最新的风貌。(注:邢其毅(1911- 2002),著名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编写的《基础有机化学》是在中国影响甚广的大学有机化学教科书, 获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和一二百年前研究的内容断然不同,哪怕是相较于二三十年前学的东西,不只是在内容上,在思想方法上也会有巨大的进步。同样的道理,今天的化学教材肯定不会大写特写二百多年前拉瓦锡时代的研究内容,写他上断头台的故事的可能性反而更大。我们编写的教材虽然不可能直接拿来放之四海,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使用,但是我们要尽力带来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新的内容,努力达到我们心目中教材应有的标杆。只要这样做了,终会影响到一些与我们有着同样想法的人,继而推广到更大的地方去。”
随着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应运而生,但是在慕课流行的大潮中,柳晗宇却更加审慎。
“一方面,大多数用慕课学习的人本身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已经在很好的学校就读,拥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学校和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连使用慕课学习的意识都非常淡薄甚至没有,更别说完整地坚持上完数门理科大课。另一方面,慕课在知识的传播效率上虽然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技能的培养与思维的修炼,短期内还需要靠传统的课堂与书本。”课堂与教材,仍然是提供知识、传达思想更为重要的渠道。
生活中的柳晗宇言语清朗,容仪俊爽,常怀逸兴,爱好广泛。
十一点左右就寝,七点左右起床,柳晗宇的日常作息健康而规律。在美国学习的那段时间,他开始将健身纳入自己的生活习惯。
“运动可以磨练意志力,也能释放多巴胺,调节心情,”他说,“对运动的坚持,其实是对自己的馈赠。”
健美课,与主讲李宁老师
柳晗宇平时喜欢听音乐,以人声类的歌曲为主,笑称“理性追大龄歌星”。
从少时听台湾流行歌曲,到听日韩欧美歌曲,再听回大陆殿堂级、学院派的歌手——郭兰英、朱逢博、毛阿敏、龚琳娜、谭晶等等,他越来越领会到中国音乐的精髓与价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整个北大校园,他感情最深的地方是实验室,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理科一号楼的楼顶。
在楼顶可以看到图书馆、博雅塔,也可以看到二教、农园,周边一切建筑都一览无遗。在上面散散心、拍拍照,是个人少而幽静的好所在。
理科一号楼楼顶的落日
言及大学四年中有无“求之不得”式的憾事,柳晗宇微微一顿而后开怀一笑,压低声音道:“这个的话……好像确实没有诶。”
他始终认为一个人过去所有的时间加在一块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如果把外界认为是遗憾的事情统统拿掉,你可能也就不是现在的自己了”。
另一方面,柳晗宇坦言自己不会去想这种问题,因为一想就容易沉溺进去,却往往没有太大意义。
最后,柳晗宇给九月份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不要作弊。考试不作弊是高压线,平时作业或论文也不要“借鉴”。这说出来是一种宏观的正义,人人都知道不作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情境中,一个人就可能有千百种理由为自己开脱。“重要的是坚持底线,想清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第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如果某一堂课讲得不好或者不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无必要宁可不选。不要因为老师给分的友善度而选一门自己不愿意上的课。即使是一门两学分的课,一个学期也有32小时,还是人生中黄金时段的32小时。
第三,做一些二三十年后不会去做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之后再也做不了了,那么现在就放手去做。
“人们常说‘活在当下’,但发出这句感慨时,当下已经过去了,再也没有机会重来。与其日后悔不当初,不如现在就想一些二三十年后没有机会做的事情,然后,如果你现在想做、能做,就要努力去做到。这样你在失去目标时,可能就能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要去做什么。”
柳晗宇说:“二十年后你可能就不再有机会参加社团、在课堂学习,如果你认为这些是重要的,那么你就要抓住机会努力实践,不要敷衍。以后想要怀念的时候,至少有可供回忆的东西。”不要让无所事事填充了自己的生涯,日后悲叹“有时竟会连一丝记忆的线索也抓不住”。
柳晗宇所言,大概正合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表达的意思:“爬上山顶所要做出的艰苦努力,就足以使一个人的心里感到充实。”
柳晗宇
中共党员,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4级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在有机共轭小分子/聚合物·新型热电功能材料领域开展研究,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作为组长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参与编写国家级教材《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带头编写竞赛教程《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广受好评。曾获得北京大学SK奖学金、永旺奖学金,及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学习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已取得耶鲁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与全额奖学金。
文字:廖秀芳
图片来源:受访者
排版:赵雅楠
责编:十七、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