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
今年是北京大学化学学科
创立110周年
从马神庙到燕园
北大化学
已与时代交合碰撞110年
每一刻
都在书写着属于它的“时代方程式”
树风帆、赴国难
育英才、书史篇
1910年
1910 年京师大学堂格致科(院)化学门(系)(马神庙)
格致科化学门的有机化学教材《利希脱氏有机化学》;20世纪20年代化学实验室
开始在北大推行改革国内外一批学业有成的化学家先后来化学门任教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19年,化学门更名为化学系王星拱、陈世璋、丁绪贤、沈溯明等知名学者先后于此执教,传道解惑
《北大化学会年刊》1926年创刊第一期,内有北大化学会历届委员名单。该会建立于1922年,名誉会员为化学系的老师,主任和委员由学生担任
为民族,培育英才
1930年,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
并延揽留学生回国任教
曾昭抡于1931年起任化学系主任
北大化学由此迈入现代化发展阶段
聘请优秀年轻学者任教
推进教学制度化改革
严格考试方法、推行本科毕业论文
开设军事化学及实验等课程……
1937年N.H.D.Bohr在北大二院大讲堂演讲
前排左起:5. 曾昭抡 6. 蒋梦麟 7. 波尔夫人 8. 小波尔 9. 波尔
后排中有:钱思亮、侯德榜、张子高、黄子卿、高崇熙、萨本铁
名师云集、思想活跃
一时人物,激荡风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北大化学随校南迁西进
合清华南开之师
西南联大化学学科
在困境中横空出世
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教师辅导团部分教师合影(右3曾昭抡)
从这里走出的
唐敖庆、曹本熹、申泮文、何炳林
陈茹玉、张滂、邹承鲁、钮经义等学子
相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断续写着中国化学的恢弘史章
西南联大化学系 1942 级毕业合影
重整河山
再启新篇
抗战胜利后,北大化学再出发
1947年,恢复招生
1951年,接收几十名参军和参干学生
协助组建我国防化兵种
1952年,院系调整
北大化学
汇集北大、清华、燕大三校化学精英
1952年建设中的化学楼
分门别类,首开先河
北大化学率先发力学科建设
起初成立四个专门化方向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在国内高校中最早创建
整个化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为后来我国化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提供体系借鉴模板
此后,北大化学又增加了
稳定同位素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学
催化等专门化方向
学科建设初具规模
1957年,首届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照
1961年,催化教研室合影;1964年,分析教研室合影
不惧困难、勇攀高峰
从1959年开始,邢其毅院士
带领北大化学系师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于1965年9月完成邢其毅与多肽组教师季爱雪、李崇熙、叶蕴华、汤卡罗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借改革春风
绘一流蓝图
1991年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1991年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1980年,第三次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学术讨论会召开,徐光宪在会上发言
他建立的串级萃取理论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
1990年徐光宪与中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讨论串级萃取理论及工艺计算结果
与国际化学研究接轨与时代潮头并进
2004年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揭牌仪式
奋楫笃行
春风化雨
北大化学
始终以培养人才为重要使命
推动科研与教育的融合
2010年,北大化学百年之际
北大化学学院提出“科学发展,追求卓越”的学科发展规划以“探索未知、传承文明和推动人类进步”为使命2010年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庆祝大会
北大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工192人
其中专任教师126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6人
学院不断规范人才引进制度
提高人才引进质量
曾有前辈已树风帆
今日青年学者亦担大任
同时,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中心纳米化学研究中心北京核磁共振中心
四个交叉中心挂靠在学院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三个研究基地相继成立
为北大化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
提供了一流的平台
营造了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的氛围
2017年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论证
2017年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成立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七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建构多元多层次的理论授课平台
实行中英文平行开课
大小班结合
小型阅读研讨并行的模式
多门课程打通本研通道
推进国际化培养进程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思辨能力
和国际竞争力的引领型人才
科研结题报告会和毕业论文答辩
110年来
北大化学已为国家输送
约14000名本科毕业生
6000名研究生
包括2800余名博士生
从这里走出来的年轻人
以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己任
将星星之火带往各处用赤子之心与科研精神烛照崭新的明天北大是常为新的
北大格致科化学门
北大化学系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亦是常为新的
站在时代潮头
并与之交融碰撞
北大化学将继续倾尽全力
服务于国家民族
展望未来
北大化学将始终牢记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
继续推进北大化学学科的全面发展
为我国化学高等教育
和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续写
北大化学的新辉煌
更多精彩
来来来!认识一下北大SFBC | 建设国际一流的化学生物学中心!
来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校史馆
编辑:马骁、吴星潼、孙治宇、刘文欣
排版:张瑾涛、刘涵烨
责编:以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