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宝藏男孩”和他的“独门绝技”
2018年
他带着热爱的面人
走进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021年的夏天
他从北大毕业,走向新的未来
他是“面人郎”郎佳子彧
“面人郎”这个名字
来源于《俗世奇人》中的手艺人外号
“郎”这个字很巧妙
既可以代表男子
也是郎佳子彧祖辈的姓氏
郎佳子彧将无限感慨、收获与展望
捏入一个个面人里
讲述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故事
告别燕园后
在传承“面人”手艺的道路上
他走得愈发坚定
01左中括号跨越时空的“对话”左中括号“这些伟大的前辈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名望,也是真正影响过或正在影响我们国家的、造福人民的国之栋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面人郎”在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彧是“面塑”这“独门绝技”的传承者,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是北大的“宝藏男孩”。毕业前夕,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在其中分别选取了蔡元培、朱自清、冼星海、邓稼先、屠呦呦、钟南山六位杰出北大人,为他们制作了生动的面人形象,与这些伟大的前辈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考与对话。
郎佳子彧《跨越时空的北大同学录》
他以十年为单位,选取了不同年代的北大人代表。蔡元培校长作为北大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成为了他塑造的第一个北大面人形象。
在设计人物时,郎佳子彧抓取他们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某个瞬间来进行重点刻画。在细节处理上,他还会注意每位前辈的所处时代特点,通过服饰装扮、年龄表现等一些特殊细节来使人物更加生动、更富神韵。郎佳子彧制作的蔡元培、朱自清面人
郎佳子彧制作的冼星海、邓稼先面人
郎佳子彧制作的屠呦呦、钟南山面人
跨越时光去面对这些伟大的前辈——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并非如今这样优渥。在他们毕业之时,或是国局动乱,或是战火纷纷,或是贫困疾苦,但他们克服了环境的困难,坚持为祖国和人民创造出了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郎佳子彧认为:
我们终将找到值得自己奋斗终身的事业,过程中需要不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或许我们很难成为像前辈们这样优秀的人,但可以一直努力向他们靠近。
相比之下,如今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实在是微不足道。在这样好的条件环境中,郎佳子彧坚信年轻人更应该去承担、去拼搏、去发挥自己的价值。
02左中括号传承三代的“面人郎”左中括号
“制作面人,是家里一个温暖的习惯。”
郎佳子彧的爷爷是北京“面人郎”的创始人,他的父亲继承了娴熟的手工技术,并为这项手艺注入了更多艺术元素。出生在“面人世家”,郎佳子彧从小就与家中七八百件面人作品为伴。
自三岁起,郎佳子彧就经常看父亲用双手捏出世间百态,五岁他便正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小时候,郎佳子彧会仔细看着父亲先拿镊子将盔甲上的甲叶小心地一片片夹出,然后和父亲一起屏住呼吸、瞅着金箔服帖地粘在错落排列的盔甲上。随着大功告成,一大一小两个人会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
后来,郎佳子彧开始跟父亲比赛:“比如看完一部电影回来,我觉得孙悟空挺酷,就捏了一个和电影中类似的齐天大圣。我爸觉得我做得不错,也尝试做了一个偏戏曲范儿的面人。”同样的题材,父子俩的作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爷爷创造了‘面人郎’,父亲也一直在为传承‘面人郎’而努力。从小看着父辈作品长大的我,很自然地就想要坚持做面人。”这是郎佳子彧做面人的初衷和动力。这从来不是他在父母棍棒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而是遵循本心延续下来的独特爱好和自我表达手段。
捏面人时,郎佳子彧十分享受“慢生活”;到了运动场上,他又立刻变成了活力四射的热情小伙。酷爱篮球的他还特意做了一个面人作品送给篮球运动员林书豪。
郎佳子彧在创作中
从15岁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奥运福娃面塑,到16岁破格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准会员,郎佳子彧身上背负了太多人们对于非遗传承人的想象。“95后”和“传承人”已然成为紧跟他的标签。但郎佳子彧认为:
很多人下意识地觉得年轻等同于资历浅,但技术的好坏不应当与年纪联系起来。年轻人也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与技艺。
祖父郎绍安作品《屈原怒斥楚怀王》
父亲朗志春作品《桃园三结义》
随着对面人技术的深入了解,郎佳子彧开始越发关注和思考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在研究生阶段他开始创业,除了创作自己的作品,还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和一些线下活动尽力地推广面人工艺:比如创立公众号“面人郎”,内容从单纯宣传作品到对作品所承载社会现象的表达,从千篇一律的教程短视频到“探店”做面人的新模式,都是郎佳子彧的不断尝试。
“后来在每一期视频里,我都会带着制作材料到一个年轻人喜欢的地方,比如纹身店、改装车店、珠宝设计店等,让传统与潮流发生碰撞。”在不断拓展面人技术的影响层面,郎佳子彧坚持努力着。
03左中括号在北大读研的日子左中括号“传统与创新,始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本科毕业后,郎佳子彧决定学习与艺术理论相关的知识。于是他来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始研究生之旅。
郎佳子彧作品
在北大,郎佳子彧印象最深的是一节彭锋院长有关“传统与突破”的课。对于“艺术本体有艺术家打破本体的冲动”这一观点,他向彭院长提出自己的疑惑:“在像面人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术中,很少看到前辈们有所谓的创新或突破,那这样的传统艺术还属于艺术范畴吗?”
彭院长直接回答:“当然算了!如果没有人一直做这些传统的东西,那拿什么给你来创新来突破?”这一回答让郎佳子彧茅塞顿开。过去他认为,所有没在尝试创新的艺术家都是在浪费生命。但后来他发现,在传承人中,有一部分人在保留、延续传统,继续做“旧”的东西;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在创造、打破常规,尝试做“新”的东西——
“旧”即是“新”:正因为有创新,才使得传统经久不衰,二者永远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郎佳子彧作品
04左中括号“传统就是潮流”左中括号“所谓创新,其实就是用一个新的视角,将作者的思考与想法融入到作品中去。时代变换,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在改变,用新的看法、新的视角去看待新的世界,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但在郎佳子彧看来,这些并非真正的创新。“这些题材都很有意思,但并没有太多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想法,缺乏更深入的价值。和老一辈做西游记、红楼梦的题材没什么区别,只是大IP的衍生。”以传达作者内心所想的面人创作,才是郎佳子彧想要实现的创新。
郎佳子彧作品
郎佳子彧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是结合个人情绪、以“做自己”为核心创作的(上图)。他通过塑造一个有着多张面孔的面人,来表现自己情绪的不稳定,并希望能与自己和解:
一个能被长久铭记的作品,不一定具有多经典或多新奇的主题,但一定能表达作者想法,并让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郎佳子彧在创业中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推出与面人的相关文创及DIY材料包,搭配视频教程,让更多人在家中即可体验面人制作;他还经常举办线下教学课程,让更多人更直观地接触、了解面人。
郎佳子彧相信:“这种活动虽然难以长期进行,大多数人只能粗略地体验一下,但能让大家亲自动手,感受面人独特的制作材料和创作过程,一定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面人的兴趣。”
郎佳子彧在国家图书馆开设面人课程
郎佳子彧希望通过新颖的方式,打破人们心中“传统的东西都很死板”的刻板印象,呈现传统中有趣的一面,传递自己“传统就是潮流”的信念。
05左中括号坚守与希望左中括号“我很早就知道让一门传统手工艺‘完全复兴’这件事,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干不成,但我至少能为它做点什么——让坚守的东西被更多人接纳和喜爱,即使任重道远,我也仍然充满希望。”
郎佳子彧也曾产生过巨大的压力和自我怀疑,担心自己难以肩负起复兴面人这项传统手工艺的重任,但现在已经渐渐释然。他认为,即使现实中困难重重,但只要能尽自己一份力量、逐渐改善面人工艺可能失传的现实问题,让一部分人慢慢认识和热爱这门技术,自己就已经很满足了。
许多小朋友会问他在哪里上课、在哪里购买材料,越来越多人关注他的视频,开始了解、喜欢面人,郎佳子彧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样的状态:
我认为做面人首先应该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这样才能吸引大家参与其中。快乐的体验更能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郎佳子彧创作的抗疫主题作品
要将面人工艺更加完善地传承下去,需要更多像郎佳子彧这样的传承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习、训练和教学。最重要的,是努力让更多人对面人产生好奇和喜爱。“捏面人肯定有一定难度,但当你真的爱上这门艺术时,管它难不难,你就是会去做!”郎佳子彧对面人工艺的未来发展饱含期待。谈到近期的创作计划,郎佳子彧表示想制作一组“新三十六行”的面人组合——老“三十六行”中的很多职业已经慢慢消逝了,而现在又诞生了许多新职业,比如快递小哥、电商主播、职业剥虾师、酒店试睡员等。郎佳子彧想将这些特别的职业做成面人,以此来纪念和反映这个时代的特点。毕业是上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郎佳子彧想像他在视频中表达的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伟大的前辈们一点点靠近,为面人的传承、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物资料
郎佳子彧,满族,1995年生人。自幼随父学习面塑,2010年被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准会员,2012年成为会员,2013年被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曾赴美、日表演面塑;曾多次参展并获奖。
视频&图片:受访者
采访&文字:张矣可、程曦
排版:白雨琪、李霁
责编:以栖、李霁
百年初心
北大学科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