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芙蓉里,翻越秋冬14天
小区居民得以尽情相拥不少北大教师居住于此他们既是学校的一员
也是社区的一份子一起跟随他们
走进这翻越秋冬的十四天
“我们要带孩子去对面的畅春园公园堆雪人!”11月7日晚20点,芙蓉里社区的推拉门缓缓打开,人们热情相拥。当日,除6号楼继续实行封控管理外,其他楼栋正式宣布解封,进入7日健康监测管理。
(图源:“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
(图源:“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
(图源:“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
(图源:“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
11月14日晚7点,6号楼宣布解封,留在楼内居家隔离的居民可以下楼了,外出集中隔离的居民也按批次陆续回家。11月15日零时,社区居民正式结束7天健康监测管理。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海淀区、海淀街道、芙蓉里社区齐心协力,织密织牢地区疫情防控网,全力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图源:北京青年报)
驻足,重逢新冠疫情正在重塑着人类的生活翻越秋与冬身处其中的北大老师们记录下了这段特殊却也平静温暖的生活01
有些懵,但也没有什么不同一场紧急情势之下的封控并没有颠覆他们的工作节奏
当确认小区被封控后,我们没有因为有病例而过多地紧张或担心,只是想获悉准确的信息,以便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沟通、协商、调整、互助,为保证原本的工作不受影响,“有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信息同步的基础上得到高效执行,几位身处其中的北大老师都表现出了一致的理性与从容。学校收到了居住在芙蓉里社区的在校教职工主动报备的讯息,送来了关怀与慰问。同事们理解、支持,线上与线下协作密切地开展,师生们关心问候的消息携一簇簇暖意不断向他们飞来……
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别耽误学生,赶紧和同事联系。
”外国语学院蔡学娣老师平静地说。这学期她和同事合授“西班牙语精读”基础课,每周十节,往往需要老师面对面地帮助同学纠音。她们迅速形成共识,路燕萍老师主动代课。“
很感谢我的同事。等解除封闭以后,我再多上些课。
”
感觉好像除了不让我出这个小区之外,其他的事情也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了。
”一场紧急情势之下的封控,并没有颠覆他们的工作节奏。
常态化疫情重塑人们生活的当下,一颗从容而理性的平常心,成为更多人自处的方式。
02保持距离,却从未如此靠近是北大老师也是社区志愿者
(图源:“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
一种新而陌生的生活秩序在各楼宇居民之间铺开;而推动这一秩序运转的工作齿轮,是那些被防护服包裹着、不辨真容的社区工作人员。从清晨到深夜,小区门口的外卖、快递等生活物资往往都是由社区工作人员亲力亲为,运送至各单元楼门口的货物架上,社区内的居民出现各类生活上的问题,都得由他们事无巨细地帮忙张罗。各司其职、自然互助,全民防疫、并肩作战,这是每个人在一起书写的答案。一开始没有征集志愿者的计划,是当时有人反映说,看工作人员太辛苦了,问自己能不能去做志愿者。
”由于报名参加志愿者的人数众多,值班工作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精细化分割,每天按时段接龙。“
志愿者们都很热情,有时接龙刚放出来,还没来得及看完就已经报满了。
”田越、解明、王周谊、张晶……许多北大老师的名字都出现其中。
(图源:“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
厚厚的防护服挡住了人们的真容,却仿佛比一扇扇窗格、门墙,更让人真切地贴近彼此。除了摸排核酸检测完成情况、提醒社区居民做好防护不要聚集、检查物资是否准确配送等常规工作之外,志愿者提供的帮助有时甚至格外细微。第二次全员核酸检测时,张晶被安排在一个楼宇拐角处,因为那里地面不平,遇到年纪大的老人或小朋友时,她会特别留意提醒和关照,而有些人从她身边经过时会主动说:“辛苦了!谢谢!”这些关心令她倍感温暖。
就像看见一个齿轮,齿轮转动时,看见彼此,看见自己,也看见这个社会联结的肌理。
03“解封!”现实中的彼此相隔却让“他人”不再浮作一个概念
理解,很多层面的理解。
”解明用这个词来概括居家隔离期间的思考:家人日夜相伴的关系,学生同事的理解与关怀,个人与整体防疫大环境的紧密相依。
都曾悄然收到
一盆新鲜绿植
那是来自社区的礼物
封控的最后一天
北半球正式跨入冬季
而这片社区的每一户屋子
都有一株小花飞越冰雪
悄然盛放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北大院士+4
北大,从秋到冬的温柔
腰酸腿疼、脖子僵硬?北医三院专家为你支招!
北大教授戴锦华:这是我最“沉迷”的书!
29岁时,她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博导
王亚平出舱!看新版北大《星空日记》
来点!北大拼图!
2000多公里,哆啦A梦般的奇妙联结
Hi~这里是北大,我们在!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