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判!北大教授解读中国经济!
近期,北大国发院主办第60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报告会上,林毅夫、许宪春、姚洋、卢锋、黄益平等五位经济学家汇聚一堂,解读两会,探讨中国经济前景。本期“北大参考”栏目精编出各位学者围绕经济增速、创新发展、共同富裕等问题的相关讨论和五位教授的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2022年将经济增速目标确定为5.5%左右意味着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难点在哪里?去年经济增长的拖累点在什么地方?今年的发力点又该是什么?
全球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加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几何?
美国在超强的经济刺激之后,货币转入收水阶段,中国在稳增长的大局下货币政策大概率要保持适度宽松,中美货币政策罕见的反向而行意味着什么?
中国经济2022年开局再受疫情袭扰,消费还能不能提振?又究竟该怎么提振?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该怎么支持才更好?关于中国经济的问号还有很多很多。
怎么看中国经济的新目标?
↓点击视频,聆听林毅夫教授的讲述↓
林毅夫教授刚刚作为政协委员参加完两会,他重点解读了5.5%的经济增速、创新发展、共同富裕三方面内容。
关于GDP增速目标,林毅夫教授表示,两会提出5.5%的增速目标是实事求是的,结合了潜在增速,也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变量影响。如果再努力一点,达到6%也有可能。长期来看,中国最迟2025年将跨入高收入门槛,我们都将有机会见证这一历史。
关于创新发展,他强调,中国仍然是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80%以上的制造业仍属于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取得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空间依然很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经济多年来快速增长的法宝,决不能轻易舍弃。这个法宝与应对“卡脖子”带来的必要的自主创新并不矛盾。
关于共同富裕,林毅夫教授特别指出,共同富裕千万不能变成劫富济贫,只有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精神才能持续实现创新发展和快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在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这样就可以在初次分配时就兼顾效率和公平,也可以给政府更大的空间进行二次分配。如果能建立更好的税收制度等方式,对于促进三次分配也有好处。关键一定是先共同把蛋糕做大,然后才是如何把蛋糕分得越来越好。
经济增长目标的挑战与发力点是什么?
许宪春研究员重点解读制定5.5%经济增速目标的意义、实现难度、发力点。
他首先认为,这一目标的设定与“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速、近两年疫情冲击下的年均经济增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之下,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了挑战性,但是从消费、生产、外贸端进行努力,目标有望实现。
对此,许宪春研究员总结指出中国经济的三个发力点:
1. 在促进消费方面,应注重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缩小收入差距;短期应从保就业入手,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2. 在促进投资和生产方面,应注重保市场主体,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3. 在保障进出口需求稳定方面,可以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包括加强出口信贷支持和出口退税进度,以及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03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要如何转变思路?
姚洋教授首先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些新提法值得关注:比如显著体现出稳增长是今年的主要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力度够大;比如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应切实可行,避免“运动式”减碳;再比如房地产方面在保证“房住不炒”的基础上要因城施策,不再一刀切。
他重点分析了5.5%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发力重点。姚洋教授认为,过去将政策着力点放在供给侧的思路有必要调整,应把重点更多放在提升国内消费方面。他强调,给老百姓发放有限期的电子货币,能够带动很大规模的消费,是直接有效地提振消费的方式,要转变思路,敢于尝试。
他同时还建议,在目前这波疫情压下去之后,应实行更精准的防疫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商业和人员的流动,激发国内消费。
中美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卢锋教授曾在15年前就指出中美对外经济收支不平衡存在反差镜像(大意为涨跌同步性较高,呈镜像关系,但幅度有反差)。基于持续追踪研究,卢锋教授再次发现,中美经济受疫情影响,在经济增速涨落、通胀升降、消费伸缩等多方面呈现明显的反差镜像。例如中美经济2020年同时收缩,2021年同时反弹,只是在幅度上有反差。根源在于两国疫情防控方式、宏观经济政策明显不同。美国大部分刺激资源通过失业救济、疫情津贴等方式直达个人消费主体,更倾向刺激需求的特点。中国更倾向于保供给,保市场主体,而且以贷款和减税的方式为主。
但新的情况是,2022年,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收水,进入加息周期,而中国还需要继续稳增长。这种货币政策上的反向而行在两国经济几十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不仅对中美两国,对整个G20而言都是新的挑战,但未来也可能使反差收敛。
同时,他还指出,俄乌战争、疫情反弹等外部因素,也会给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这已经超过经济学家研究的范畴。
如何应对中小企业的新困境?
黄益平教授援引1907年现金流引发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历史案例,简要分析美联储加息并且步伐很快,可能引发流动性趋紧、货币贬值、利率上升、资产价格下降等现实问题。
这种全球金融市场变动的影响,具体到中国,他更担心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和金融风险。黄益平教授认为,虽然中央对中小微企业非常关注,大力支持,但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有三:
1. 历史遗留的压力:此前金融去杠杆主要发生在民营企业,并对其造成巨大冲击,民企的还本付息压力依然很高;
2. 金融市场的现实:从贷款利率水平看,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更高;
3. 疫情以来的新压力: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账期被明显延长,主要是大企业给小企业的账期从平均30天延长到了90天,增加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困难。
综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现实压力,黄益平教授建议采用增加货币流动性等货币政策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他呼吁将拖欠应收账款纳入企业征信评估,尤其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订单的大企业要多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主动压缩账期。同时,政府也要考虑直接给困难小企业发放补助等新的帮扶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圆桌讨论与互动问答
论坛最后,林毅夫、许宪春、姚洋、卢锋、黄益平等学者展开圆桌讨论和媒体问答。听众和媒体就“经济增长5.5%目标的底气何来”“发放消费券的可行性”“中国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力领域”“需重点防范的金融风险”“实现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的压力”“企业拖欠账款的动机”“在防范加强的情形下如何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问,五位学者都一一给予解答。
报告会上更多内容
包括全程视频
可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文字:王志勤、白尧
编辑:王贤青
排版:刘涵烨
责编:戴璐瑶
北大学生年度人物阙建宇: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北大师生雪景朋友圈大比拼!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