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458,北大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06-09

近日,邓可蕴女士和北大教授邓小南将其父亲

著名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邓广铭先生

以毕生心血收集的

353种、6458册线装书

捐赠给北大图书馆

邓广铭先生一本本、一部部

“蚂蚁搬家”式搜集来的书

既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心血积累

更是邓广铭和邓小南

两代学者与北大的精神纽结

正所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北京大学图书馆邓广铭藏书区

01

6
458册藏书,毕生心血向北大

3月16日,“史家关钥,学术津梁——邓广铭藏书捐赠仪式暨邓广铭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大学古籍图书馆阅览室举行。北大图书馆收到了“故人”沉甸甸的情谊——近十年来接收的最大数量的古籍捐赠。

北京大学图书馆邓广铭藏书区

邓广铭先生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邓小南教授和邓可蕴女士将其父邓广铭先生的353种、6458册线装书捐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中善本55种、507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极高的文献价值。线装书版本类别涵盖明、清至民国的刻本、抄本、活字本和石印本等多种形式,内容主要是宋代史籍和宋人文集,部分赠书还有邓先生的批校,其中批校满纸的《涑水记闻》和《续资治通鉴长编》颇能反映先生的学术取向,善本中有明刻本《慈溪黄氏日钞分类》等稀见古籍文献。

邓广铭先生捐赠的部分古籍善本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代表北京大学向邓可蕴女士、邓小南教授及其家人的无私捐赠表示感谢。邓广铭先生对于北大的赤子之心让人钦佩,对于北大图书馆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其藏书入藏图书馆,既是对先生的缅怀与纪念,更是对北大图书馆馆藏的重要补充,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传承弘扬邓广铭先生学术报国的崇高精神、严谨求新的治学态度、潜心育人的优良传统、整理古籍的使命担当,不辜负邓广铭先生为北大,为我国史学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在致辞中向邓小南教授和邓可蕴女士的慷慨相赠、嘉惠学林表示感谢。此次邓广铭藏书捐赠为近十年来图书馆接收的最大数量的古籍捐赠,图书馆将倍加珍惜,设立专藏,让邓广铭藏书进一步发挥在中国史尤其是宋史的教学和科研、邓广铭研究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邓小南发言

“这批线装书若能永久完整保存在北大图书馆古籍部,收藏保管条件好,又能供北大师生利用,符合我父亲的心愿。”

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表示,父亲115周年诞辰当日,将父亲毕生心血收集的线装书捐赠给他毕生学习工作的北京大学希望可以加深邓广铭先生与北大师生之间的精神纽带,也希望邓广铭藏书可以成为代代师生人文学术传承的一种载体。

邓广铭先生用放大镜看书

去搬书时,邓小南、林宗成夫妇热情接待了北大图书馆古籍部的老师们。自去年夏天起,老师们“不避酷暑,连日工作”,将邓先生的藏书一一清点、移交,辅之以彻底的整理编目、审校、装入函套、钤印保存。

看着几千册书登记、装箱、封存、搬运,邓小南的心情颇为复杂。几十年间,邓广铭先生冒着夏阳冬雪,将古籍善本一本本搜罗而至;又不顾辗转迁移,把一册册线装书籍安置妥当。如今,把邓广铭先生放弃买房安家、花费全部积蓄购买的书册,无偿地捐献给北大图书馆,邓小南心间涌上的是对旧书独特味道的不舍,是对父亲的思念,更是完成父亲遗愿的欣慰和对后学者的期望。

北京大学图书馆邓广铭藏书区

在邓广铭藏书捐赠仪式上,邓小南动情地回忆道:他1932年考入北大,与北大有66年的深厚情缘。在他心目中,与他相关的一切都属于北大。”现在,一册册书来了,一段段情更深厚了,一盏盏学术的灯接续亮起了!

02

邓小南:我的父亲是一个以学术为生命的人

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批古旧图书,这是我父亲多年心血的累积,是他心中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全部价值,也是我和父亲之间的精神纽带。

从位于朗润园的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至北大图书馆,邓小南即将参加邓广铭藏书捐赠仪式。这一天,是她与邓广铭先生以毕生心血收集的6458册线装书的重逢。去年夏天,这些书暂别屋舍,整装迁至北大图书馆安家。

北大、邓广铭与古籍,三者间牵连着千丝万缕的精神纽带,于邓小南而言亦然。许久未见父亲摩挲过的泛黄书页,邓小南的脑海中闪过诸多画面。画面中,邓广铭先生或购书归来,或悉心整理书架,或端坐桌前摩挲着书页阅读。仿佛有关父亲的记忆中,书是自然而不可或缺的存在。

1952年,邓广铭先生在北京东厂胡同一号书斋内

一本一本、一部一部,东拼西凑、南寻北顾,觅得善本古本便欣喜若狂,遇着缺页少册便寝食难安。终生追求,终积箧盈藏、汗牛充栋。

邓广铭先生一家的全部生活积蓄,更是近乎全然倾注于购书之中家中相对讲究的柜子、木箱都用来存放书籍。从东厂胡同搬到北大中关园,再到朗润园,屋舍变了,但嗜书如命的性格未尝有半分更改。

邓广铭先生在家中读书

“八九十岁的父亲,还是会坐在书桌前,一手拿着线装书,一手拿着放大镜,特别专注地读书,要是没有人打扰,他可以一直静静地看下去。父亲一生的乐趣与追求,都是在书里。”

这是邓小南脑海中定格的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邓广铭先生全身心地潜在泛黄的书页中,自然地流露出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别无所求的满足感。

1958年,邓广铭教授与夫人窦珍茹、女儿邓可因、可蕴、小南在一起

途经未名湖畔,山桃已吐新蕊,柳条已抽嫩芽。作为父亲,邓广铭先生给邓小南留下的最熟稔的印象,莫过于与书为伴的身影和放任自由的教育。儿时,邓小南鲜少受到约束性的教育。无论是五岁自幼儿园中独自跑出,抑或小学时在胡同里东跑西串,都未曾受到父亲的责备。

“我的父亲对我没有过这么明确的指导,而是让我自由发展,回想起来,这种自由发展一定有它好的一面。”

自由发展,或许也并非是绝对的“自由”。在邓小南的记忆中,这份自由滋养着她的灵魂,更孕育着两代人同北大、同史学的热爱与深情。

北大这两个字,在他心目中有特别特别重的分量,我想这是他对我最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所谓的平日不言之教。

1995年,邓广铭教授在北大校园

步履匆匆,北大图书馆内,邓广铭先生的藏书焕发新生。深厚的情感、厚重的历史与深藏的记忆再度袭来。

“父亲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术为生命的人。”无论是对独立思考的执著追求,还是学术生涯中的屡屡坚持,都证明着这一点。“从考入北大到从北大退休,”邓小南追忆道,“他一生的追求与坚持,都是以学术为核心。”

如今,将毕生藏书捐赠北大,了却的,也是邓广铭先生一桩未竟的追求与心愿。


今天是我父亲邓广铭115周年诞辰。在这个日子,把他以毕生心血收集的线装书捐赠给他毕生学习工作的北大,捐献给北大图书馆,相信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

我父亲去世前没有留下书面遗嘱。他曾经说,书是小南要用的,将来留给北大。


怕是只有赤子般的热爱,才能让对书如痴如迷、视书如珍如宝的邓广铭先生毫无顾虑地说出将藏书留给北大。斯人已逝,学问不朽,随风颤动的书页,仿若颔首赞同。

03

邓广铭:我醉心于北大

1932年,邓广铭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他除了抗战时期在复旦大学有过三年的工作经历外,便再也没有离开北大。于邓广铭而言,北大早已不是人生旅途中的某次驻足,而成为了融入骨血的情感记忆。

早在山东第一师范读书时,邓广铭已醉心于北大。无奈命运弄人,邓广铭先是因学运被师范开除,又首考落榜,重重打击并未击溃他想考北大的执念。1932年夏,邓广铭第二次报考北大,终如愿以偿,并进入了史学系。

这时的北京大学,文学院以胡适为院长,史学系则据闻旧主任朱希祖去职,新主任由傅斯年暂代,新请来的正副教授则有孟森、钱穆、顾颉刚等人,名家累累,颇极一时之盛。

当时北大教员阵营强大,仅历史系的专任、兼任教授中,就有孟森、陈受颐、陈垣、李济、马衡、傅斯年、钱穆、顾颉刚、蒋廷黻等名流学者,他们授课引经据典,各有千秋。

四年级时,邓广铭选修了胡适先生的“传记文学习作”,写成了一本《陈亮传》作为毕业论文。

邓广铭毕业论文《陈亮传》

红色批语为胡适所书

邓广铭常说,他的大学四年,从北大教师和图书馆中获益极大。上世纪30年代初,邓广铭还未顺利入学北大,便跟随好友李广田到设在红楼二层的图书馆阅览室借书。

初入北大史学系时,北大已将图书馆自红楼搬迁至旧称松公府的一所大宅院。以松公府的院落作图书馆,只是北大的暂行办法,而邓广铭却无从得知,只在与专柜陈列、开架借阅、冬暖夏凉的北平图书馆比照下,嫌“这样的图书馆、阅览室未免过于简陋”。一年级时,邓广铭便致信蒋梦麟校长,申请建设新馆。

1932年的图书馆期刊阅览室

松公府新图书馆建成后,邓广铭顿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图书馆阅览室见证了邓广铭对《读书周刊》每期的编辑工作,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和《南宋制抚年表》等馆藏,更是对邓广铭的研究、写作都有重要影响。

毕业后,邓广铭留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作助教,借用胡适先生在图书馆的专用阅览室,更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全唯此室是用。

1936年邓广铭毕业成绩审查表

“它让我真正体会到从事学术研究的乐趣。”

邓广铭担任助教的这段时间,他把一半精力用于整理所中所藏拓片(与罗尔纲合作),另一半精力则帮助钱穆先生整理校点他为讲授中国通史而搜集的一些资料,亦即后来他所写《国史大纲》的《长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代理校长的傅斯年先生请邓广铭回北大任教,并直言不讳道:“我要请你回北大史学教书,可是得降级使用。”在复旦,邓广铭已是教授,而回北大则只能聘为副教授,二者之差,竟未使邓广铭产生半分犹豫。

“我是北大培育出来的,应当对北大作出我的报偿。”

这是他的回答,更是他余生的身体力行。自此,邓广铭再度回到北大任教,接续上战乱也未曾斩断的北大情缘和古籍事业。

“那时候古旧书业极不景气,古旧书价贬值,我便乘机围绕我的专业,尽量购置一些图书,建立我自己的小书库。”

改革开放后,邓广铭曾担任北大历史学系主任。经邓先生倡议,为“多出人材,多出成果;快出人材,快出成果”,于1982年成立了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由邓广铭任主任,迄于1991年卸任。


在此十年之内,在此中心培育出许多名杰出学人,在学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我晚年极感欣慰的一桩事。


邓广铭先生与学生在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

右一:张小舟,右二:李孝聪,右三:荣新江

如今,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坐落于朗润园中,研史治学、薪火相传,遂为学界大观。遥相呼应的,是北大图书馆古籍书库中邓广铭先生的毕生藏书,汗牛充栋,荦荦大端。

北京大学图书馆邓广铭藏书区

精神的炬火熊熊燃烧着

在燕园诸所,看似并不起眼,却光彩夺目

一如融入北大图书馆的

邓广铭先生“小书库”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邓广铭先生颇喜欢辛弃疾此语

其生也确如是


 /人 / 物 / 介 /

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著名史学家,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98年1月10日上午9时50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邓广铭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涉及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学术文化史各方面的重大课题。著有《岳飞传》《宋史十讲》《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等专著,被誉为“中国宋史研究第一人”。


邓小南,邓广铭先生之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著有《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1993)、《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997)、《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2006、2014)、《朗润学史丛稿》(2010)、《宋代历史探求》(2015)、《长路:邓小南学术文化随笔》(2020)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


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

参考:《邓广铭全集 第10卷》《师道师说 邓广铭卷》《邓广铭先生与他的精神世界》 

图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黄喆

编辑:青橙

排版:杨映锴

责编:戴璐瑶


200余位教授,北大这门课不一般!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又一人归来!


在北大,找到“成熟的自我”!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感受他对北大的赤子之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