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毅然回国,被北大学生选为“十佳教师”!

有温度有情怀的 北京大学 2022-06-20

坚守一份教书育人的初心

躬耕讲台二十余载

她将智慧与心血

融入教学中每一步

走在学术前沿

让科研给教学插上翅膀

她从小小的碳纳米管中

看到大千世界

她在学术道路上勤耕不辍

做有温度与情怀的北大师者

她被评为2008年“北大十佳教师”

也是2022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她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李彦教授



01/我就是想当一名大学老师

李彦决意回到中国任教,是因为自己对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足够熟悉,她自信能够成为一个好老师。

2001年,李彦结束了美国杜克大学的访问交流,在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和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时至今日,李彦依然说:“我这么选择的目的很简单而纯粹——就是想当一名大学老师。”

2001年回国前,李彦在杜克大学留影

李彦坚信,做一个好老师的首要前提是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而良好的交流依赖于共享的文化背景。李彦决意回到中国任教,是因为自己对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足够熟悉,她有信心自己能够成为一位好老师。

回国后不久,由于教学队伍后备力量短缺,主讲“普通化学”的机会摆在了李彦面前。彼时,课题组长担心正处于科研事业上升期的李彦过早参与教学工作会分散精力,但是“普通化学”是化学学院本科生最先接触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帮助学生为后续进阶课程学习夯实基础的关键。刚回到北大的李彦,这么快就有机会能主讲一门如此重要的基础课程,她对此可谓求之不得,怎能轻易错过。

李彦欣然从退休教师手中接过了“普通化学”的接力棒。但教学任务的开展,最初并不像她原先所想的那样顺利。虽然在美国访学期间,李彦就留意收集国外知名学府与该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料,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模式。但是刚接过教学的新担子,作为“新手”的李彦不得不时常面对通宵达旦的备课和难以把握的教学节奏,这些都曾经让她感到束手无策、苦恼不已,“只能咬咬牙熬过去”。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也经常会在“普通化学”的课堂中穿插一些科研的实例,希望以此告诉刚刚迈入化学大门的大一学生,即使是从基础课程习得的知识也可以大有应用。此外,李彦结合所学内容对科研现象深入浅出的解释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以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经过不断的适应和锤炼,李彦在讲台上愈发得心应手,和学生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因教学表现突出,李彦于2008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荣誉。


02/有温度,有情怀

“我人生中最本质的快乐,都是学生给我的,我从学生那已经得到了太多,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

2003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的徐光宪给北大学生撰写了两封公开信,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长辈对下一代学子的殷殷关切。在徐光宪先生等一众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前辈师者的影响下,李彦等一代中青年教师耳濡目染,继承了化院师者的优秀传统。李彦时刻把徐光宪先生当作榜样,身体力行关爱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要求自己也做一名教学出彩、师德出众、有温度和情怀的北大师者

李彦在北大研究生新年晚会上表演魔术

李彦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么进行实践。化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堉轩在来到北大的第一次考试失利后,同李彦进行了交流,李彦除了给他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建议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同他闲聊关于人生、理想和对化学的兴趣。“老师丝毫没有架子,非常和善,我的心态很放松。”王堉轩说道。

刚接触“普通化学”课程时,大量的知识点和紧促的教学进度令2021级本科生温俊全难以适应。李彦组织了多次一对一答疑,不仅是学业上的答疑,还穿插着关于未来发展的讨论。几次交流让温俊全获益良多,“这些都是在书上学不到的知识”

李彦把学生的课堂参与看得同老师的知识传授一样重要,坚持从紧张的学时中抽出时间用于学生的小组展示,以此培养他们将课堂知识融入到现实化学问题当中的能力。

李彦参与北大教授茶座访谈

在讲台上耕耘了21年,李彦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科研组外出聚会闲暇期间备课,为了在会议期间正常上课,她从上海飞回北京,再在第二天一早又飞回上海——这样的奔波对李彦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我人生中最本质的快乐,都是学生给我的,我从学生那已经得到了太多,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这是李彦对学生的深情告白。李彦课题组早期从事的研究方向,专业知识艰涩、学术周期漫长,面对这些客观现实却还能够被学生坚定选择,李彦将这视为对她人格的一种认可。


03/科研,给教学插上翅膀

在意识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差距之后,李彦加倍努力,奋起直追,早上七点一过就来到实验室,晚上经常到院楼的保安来赶人才回到寝室。

说起步入科研之路,李彦回忆到,毅然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对她而言是一个自然的选择——“我从小就想当老师,做一个称职的大学老师,读博士是必经之路。”

1994年,李彦在红外光谱仪上工作

1990年,李彦来到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回忆起自己的博士生涯,她用“很努力”来概括。初来北大的李彦发现,即使是参与本科生科研的学弟学妹们都能熟练操作红外光谱仪,而自己作为博士生却未曾接触过这个仪器,她曾经一度为此感到自卑。但是在意识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差距之后,李彦加倍努力,奋起直追,早上七点一过就来到实验室,晚上经常到院楼的保安来赶人才回到寝室。不到三个月,无论是样品的研磨还是仪器的使用,李彦都能做得同有数十年经验的老教师一样熟练。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自然科学的科研条件相对落后,虽然当时的北大已经能够提供比其他院校和研究所更好的设备和资源,但是即使是“要不要把新发现的晶体送去做单晶衍射”这种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操作,李彦都得反复比对和斟酌,不断“精打细算”以节约稍显困窘的科研经费。李彦回忆起那时候实验室的状况说:“我们做电镜都不敢轻易拍照片,一张底片五块钱,是好大的一笔钱

经历过中国科研事业筚路蓝缕探索期的李彦,面对日益完善的科研条件,深感欣慰又倍加珍惜。李彦知道,先进的仪器设备,宽裕的科研预算,需要一个强大国家的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持。“2001年之后,我眼看着学院一天一个样地变化,我们开始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现在,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管理运行着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彦在实验室中

2018年初,李彦主持的单壁碳纳米管可控生长与修饰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年,李彦担任第一完成人的单壁碳纳米管的可控催化合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彦的工作为困扰了化学领域20年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是面对这些重量级奖项,李彦淡然处之:

它们只是对我工作的一种承认和激励。做科研,一方面是为了给人类作贡献,另一方面是以此为载体来培养我们的学生,而不是为了获得奖项和荣誉。

在李彦心目中,教学与科研可谓相辅相成,教学给她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自己首先得透彻理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这让李彦在科研时对各类实验现象和数据的感知更加敏感、思路更加开阔。“教学对科研的另一个间接益处是,经常与朝气蓬勃的各种学生接触,让我在略显枯燥的科研工作中也能够汲取活力与能量。”李彦笑道。

李彦镜头中的北大学子


04/初心在,方得始终

2022年,李彦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从事科研与教学的成就得到了高度认可,“跟随初心”的信念也在她内心深处越发扎实。当留在美国从事科研在外人看来是比回到北大教书更明智的选择时,李彦毅然选择站上北大的讲台,培养出一批批莘莘学子;当困难的教学任务和繁重的科研工作发生冲突,李彦对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支撑她熬过了一个又一个辛勤备课的不眠夜晚。

李彦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当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只有心中那份最深沉的力量能够指向正确的方向。李彦跟随初心所作出的决定都在后来被证明是最符合自己理想的选择。因此,她也希望大家的初心能够不受功利观念的影响。

她相信,学生们的下一个10年,会因为今日的努力与抉择无怨无悔,初心在,而始终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图片:受访者提供、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文字:季俊豪

编辑:燕元、安宁、杨映锴

制图:徐浩伦

排版:杨映锴

责编:李霁

两获国奖的前沿学子:北大,实现理想的地方


两度“留法-归国”,他在北大安家



在北大做楼长,她被写进博士论文的致谢中



全新挑战!欢迎加入北大“通班”!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践行初心,方得始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