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砥砺奋进新征程——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11-05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永担使命,与时俱进。

金秋十月,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层展厅,许多师生正在驻足观看“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时代——北京大学改革发展十年成果图片展”。展板上的张张图片凝聚着北大人的记忆,自信、喜悦之情洋溢在师生心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摆在教育事业面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贯穿了北京大学近年来推进各项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曾六次到北京大学考察,七次给北大师生校友回信或致贺信,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殷殷嘱托,满载党和国家的期望。奋进在新时代的十年,北京大学逐渐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来源:新华社


踔厉奋发  实现内涵式发展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考察,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里,他仔细察看一台激光加速器原型装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颜学庆团队向总书记汇报:“从物理学原理,到样机的建造,最后不断完善并做到最好,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完成的。”

2012年,带着“加速器要成器”的目标,颜学庆日夜不休反复进行实验调试。这一年,陈佳洱院士和他领衔的“超小型激光离子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

五年后,颜学庆带领团队在北大建成世界首台质子能量可调(1~15MeV)1%能散激光加速器与辐照装置。

2022年,怀柔科学城里,由颜学庆负责的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即将竣工。未来,这里将促进激光加速器与能源、空间、生物以及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辐射医学、前沿物理、核能持续、先进材料等前沿科学领域研究提供条件,也将提升我国先进粒子加速器及新型光源领域科研基础设施整体竞争水平。

颜学庆的十年科研之路,正是北大学术科研的一处绝佳缩影——

沉潜,瞄准基础研究重大问题方向;发力,持续攻关自主创新难题;转化,落实“四个面向”,构建产学研紧密联动生态。

在北大,新一代干细胞技术、石墨烯材料制备应用、碳管CMOS集成电路和光电器件的无掺杂制备新技术、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引领性、原创性成果不断被推出。十年来,北大共有3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位于怀柔科学城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鸟瞰图

这十年,北大源源不断地迸发着原始创新的活力,为国家战略、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021年,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正式开课。在这里,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青年学子可以在专设的培养体系里自由选择课程,探索各应用赛道。

“通班”的目标明确:培养世界级顶尖复合型AI人才,引导行业变革。领衔创立者朱松纯教授这样概括“通”的含义:交叉人文社科的“通识”,融会贯通人工智能六大领域的“通智”和融入各行各业的“通用”。

时代大变局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取决于原始创新能力,中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着眼培养更有原创力、更具有领导力的新时代人才。

在北大,像“通班”这样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尝试还有许多:“整合科学”“计算艺术”等跨学科方向、“国际组织”“基层治理”等项目、面向基础学科本科生和前沿领域博士生分设的“未名学者计划”……

面向国家需求,向下深挖学科基础,打造体系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源头蓄能。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北大多学科交融的优势、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引领未来的责任担当。

这十年,在宽厚的基础上,北大思路清晰、坚定地打造一流学术高地。






守护好北大基础学科的根深叶茂。2017年,北京大学4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不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支持“冷门绝学”,梵语及东方学研究在北大源源不息,阐释着绵延于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文明……

循本开弘,在强强联手的基础上着力创新。从学科到学部,再至跨学科研究机构,北大推动有利于解决真正问题的机制建设,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学与技术、“数智化+”……在前沿交叉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不断产生。

“涵育学术,激活思想”,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牵头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系列学术活动中新见萌蘖;瞄准重大前沿问题,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等新型跨学科研究中心赋予人才与知识充分的融合交流空间。

这十年,北大精神更彰显出永在巅峰的气势、勇担使命的魄力。






2018年5月15日10时23分,珠穆朗玛峰皑皑的雪顶之上,“北大精神,永在巅峰”的口号凌空响起。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北大人在世界之巅举起国旗、校旗。

2018年5月,北京大学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232名北大师生组成的“凝心铸魂”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他们手持着象征青年担当的火炬,再次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北京大学与国同行的决心。

2022年,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北大人助力冬奥“一起向未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里,北大工学院教授张信荣团队研制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打造出“最快的冰场”;两地三赛区中,1600多名北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守护在志愿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工作岗位上;三个北大集体荣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2022年1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大学志愿者出征仪式

建校124年以来,北大以深沉的家国情怀,丰厚的思想底蕴,深深融入在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这是北大的力量之源,办学之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北大乘势而上,踔厉奋发,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道路上彰显新作为。


涵育源头  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每年暑假结束,北大学生们带着祖国江南塞北的一线见闻归来。他们走出校园,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感受祖国发展脉动。

“像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这次河北之行所体悟到的先辈精神,点燃了我内心盛装理想的角落。”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董蔚颀感慨,2021年暑假,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她与十余名同学一同赴河北正定、西柏坡等地参观实践。

知其所来,明其将往,北大始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在新征程上,北京大学自觉从百年党史中传承红色基因,擦亮北大红底色,赓续红色血脉。“百年党史专题”课堂上,陈晋、刘统、黄道炫等党史研究的名家学者把党史这本最鲜活的教科书娓娓道来,以思想引领人,以学理打动人;未名湖畔,“恰是百年风华”歌会唱出几代北大人的心怀……党史学习教育在北大校园里发挥着长效引导作用。自李大钊先生在北大红楼树起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以来,北京大学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

2021年,“初心薪火相传,使命永担在肩——北京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在北大图书馆展出

立足深厚学术优势,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2015年以来,北大主办了三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打造国际顶级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和研讨平台;持续推进《马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2018年,北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成立,为党的理论创新、国家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咨政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设一学分思政实践必修课,对接建设286个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是北京大学近年思政育人的新举措之一。为不断增强这门“关键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北大着力构建起“立体化、专题式、多样态”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

弘扬大先生之风,北大着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01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院士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传承”,是张远航讲到教学科研时最常提到的字眼。团队奠基人唐孝炎院士一生坚持“为人、为事、为学”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耳濡目染,团队里每位教师都在科研和育人实践中续写着这一师德师风传统。

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课程上,北大医学部年逾八十的老教授祝学光向年轻学子们讲授她从事临床与教研五十余年来对医学的认识。祝学光说:“在医学教育中,老师要树立模板,而且要能够复制,要能启发学生、影响学生。”

把教学当成一门学问去钻研,把传递价值视为天生的责任,育人在北大师者心中的分量,不言自明。

2018年,北大设立了教学系列奖。其中,“教学成就奖”奖励一线教学二十年以上、公认水平一流的教师。祝学光、阎步克、厉以宁、张礼和、赵敦华、白建军、陶澍……如今,这份获奖的名单越来越长,北大育人为先的风气愈发浓厚。

有“大先生”们躬身垂范,也有中青年教师们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

29岁时,刘颖成为北大的博士生导师。“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怀抱着对生命科学的纯粹热情,刘颖专注于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领域内更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课题。科研之外,她还热衷科普教育事业,向公众、向乡村学校讲授“读书的力量”。

探索与实践,北大逐渐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为理念,2016年以来,北大探索推动一系列本科教育改革。如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相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深刻指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2022年秋季学期,北大正式启动“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兼具的领军人才。从选才到育才,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北大路径和北大方案。

2021年9月,“博雅理学讲堂”课程现场

将基础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北大注入了心思。北大共获批建设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2020年,北大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生物科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等10个A+学科纳入“强基计划”,并设计多元化、贯通性培养方案,搭建“课堂学习+重点实验室及研讨小组”的研究实践平台,聘请院士、讲席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学者等担任班主任和导师。

持续加快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北大急国家之所急。扩大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实施“关键领域急需人才支持计划”,落实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方案。突出科教融合,率先与昌平、鹏程、合肥等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生,为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取得原始创新提供强大支撑;着眼产教融合,深化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推出“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为行业进步、产业升级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

牢记嘱托,夯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的三项基础性工作,在北大形成了生动实践。

铸魂育人、启润心灵的教育事业,本固方能枝荣。


 扎根中国大地  谱写未来新篇章

2021年,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正式启用,迎来了来自北大计算机学院的第一批研究生。落子谋全局,这正是北大“新工科”战略的一步重要支撑。

在“新工科”战略里,北大融入了独特的思想内涵:以理启工,以科学促工程;以文冶工,建设蕴含人文精神的工科;以工促多,加强新工科对人文社科、理科、医科等学科的辐射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方向既定,乃聚合力,北大力量向前沿技术发起冲锋。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一批新机构相继成立。

自我革新,没有完成时。北京大学始终将目光投向更高处、更远处。

走向科技创新前沿,求索人类智识之端——






2022年7月,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的第29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北京大学6位教师受邀作报告,鄂维南院士作1小时大会报告,朱小华、章志飞、董彬、刘毅、丁剑5位教师作45分钟邀请报告,另有8位北大数学校友作邀请报告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再次绽放世界舞台。

20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青睐于生物正交化学领域的基础突破,北大新一代年轻学者也长期钻研于此,不断进行前沿探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团队于2014年首次提出“生物正交剪切反应”的概念,并研发出“别具一格”的蛋白质激活技术。在生物正交化学领域的原理突破与应用上,他们正持续推进原始创新。

精准医疗时代,高精尖技术不断创造生命奇迹。乔杰、谢晓亮、汤富酬团队系统研究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新方法MARSALA,全面提高诊断的覆盖面和精准性,预防单基因遗传病,避免患儿出生;重症血液病令无数家庭困扰,让造血干细胞移植“培土生金”,北大人民医院黄晓军团队首创国际公认的非体外去T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突破供者来源匮乏的世界难题,被国际称为“北京方案”……今年迎来办学110周年的北大医学,将继续以深厚力量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北大医学共派出454名援鄂医疗队员赴武汉前线,图为北大医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在武汉抗疫前线重温入党誓词

走向中国广阔天地,服务国家社会——






“扶上马、送一程、关怀一辈子”,2021年,北京大学启动面向在岗选调生终身学习的“薪火计划”。目前,北大前往各省区市的选调生已逾3500人,以一批批前往基层一线的选调生为纽带,北大与中华大地紧密相连。

在“薪火班”上,北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深情地对选调生说:“改造世界的原点,就是要认识当下的中国;而认识中国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深入到基层。希望你们扎根基层,扎根百姓,在艰苦的环境里锤炼初心。”

“小河淌水传佳讯,未名湖光寄衷情。”2020年6月,一封饱蘸深情的信飞向燕园。信件上写着,大理弥渡县获得云南省批复,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13年,北大与弥渡结成帮扶对子,依照当地特色,精准发挥北大帮扶力量,出智力、育产业、兴教育、谋政策,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探索出“1+8+N”帮扶工作新模式……中央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北大连年获得最高等次“好”的评价。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北大牵头建设高校教育帮扶联盟,整合优势资源,力争在5年内为乡村振兴培养万名骨干人才。

弥渡县风貌

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中华文明特色——






收书500余种、共282册、约2.3亿字的《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已于今年5月全部出版,这意味着由北大牵头的《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对其进行传承整理,赓续中华文脉,北大责无旁贷。汇聚北大文、史、哲、考古等方向学术底蕴,系统阐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中华文明史》的多语种译本也正相继面世,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

成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牵头成立中俄数学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合作机构,在马拉维建立公共卫生科研教学基地,连续主办的“北京论坛”在时代主题下寻求共识与合作,全球传播频频打出亮眼牌……面向全球舞台,展现大国担当,讲好中国故事,北大正在成为一扇中国面向世界的亮丽窗口。

2022年召开的北京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北京大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进一步凝聚力量、坚定目标:“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服务国家是一项永不停歇、不懈奋斗的事业。把北大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召唤。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责任无比重大!”

承继精神传统,牢握教育本质,心怀“国之大者”,十年的发展之路,北京大学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回应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北大以一张高质量答卷献礼新时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不忘初心使命,永立时代潮头。面向未来,北京大学蓄势待发,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再谱新篇!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王钰琳

排版:吴纪阳

责编:郭雅颂

祝贺唐云清!北大人再获拉马努金奖!


“行万里”之后,我们在北大等你


北大毕业,海外归来,他是城市上空的归燕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永担使命,与时俱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