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翊轩:北大“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
愿为哲学门中的承薪者
希望做经千锤百炼的石头
于古籍中寻觅中华文明的根脉
一年内在图书馆借阅339本书
还自觉不够
他是哲学系2019级博士生张翊轩
北大学生最高荣誉
“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
他在北大求索真知
亦从这里不断尝试着融入时代
惟期暗夜承薪火
张翊轩很喜欢“薪火”这个比喻,薪火是于寒夜中燃起的希望,可相承递,亦可成燎原之势。身为北大哲学系的一员,他深知接过薪火,让火光温暖更多无光的所在,是他肩上的使命。
张翊轩对哲学专业的兴趣,是从高中时生发的。那时的他隐约萌生了对于先秦哲学的兴趣,并相信:中华民族要向前进,要知道我们往何处去,要实现民族的跃升,就必须回到我们的来处寻找思想资源。
他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从吉林大学保送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如今,张翊轩的生命已经与这门学科磨合交融得愈发熨贴,他也在那片古老的思想厚土之上,向更深更远处探索。
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张翊轩现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前诸子时期,他希望看见,尝试勾勒,究竟是怎样的时代,孕育了思想空前繁荣的诸子时期。
研究时遇到的困难难以尽数。
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少文献。即使找到了文献,每一条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察,尤其是涉及到历史的文献,必须确认是否真实可信。让那些不能开口说话的器物与文字都发出思想的声音来。
面对这些问题,只有用最傻的办法,把所有可能相关的文献通通找来,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慢慢筛选,条分缕析出线索来。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好方法,更无捷径可循。
“石头”是张翊轩很喜欢的另外一个比喻,他喜欢石头不随波逐流的定力,喜欢它历尽千锤百炼方可见得其中美玉,蕴含着几分大智若愚的特质。在张翊轩看来,做文科学术需要的也正是石头这份“傻”劲,而日日泡在图书馆的他,也正是这么做的。
《甲骨文合集》又大又沉,板砖似的,张翊轩一一搜罗来,一本本抱着慢慢读。起初图书馆还没有开放研修专座,管理员老师看张翊轩的书实在太多,便借给他一辆小推车,每天把书推到自习区去。就这么日复一日,他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材料中穿梭,一条条识认,仿佛是擎起薪火,缓缓迈向文明之光尚未照拂的昏暗历史甬道深处。
2020年度的未名阅读之星评选时,张翊轩以339本的借阅量位列第四。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觉得自己还不够“傻”:“有的时候还是想去找方法,找捷径”。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同时,张翊轩始终不忘博大的关怀:
我最大的野心,是想要把中国哲学的起源再向前追溯,拿出我们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并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坚定地说我们中国是有哲学的,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哲学理论。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式现场
张翊轩希望通过对中国哲学起源问题的思考,最终回应这个时代建立学术自主性的迫切需求。而这也正与整个北大哲学系的使命与追求相契合。
他还记得进入北大哲学系的第一周,在一节课上,老师告诉他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你们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那一刻,张翊轩感受到了“为天地立心”的精神与担当。
师长们以薪火引领张翊轩前行,而他也将以属于自己的方式汇入时代,传递薪火,奔赴不息。
先立乎其大者
第一次知道周恩来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张翊轩七岁。
民族危亡时分的怆然悲壮、经世济民的胆识雄心,彼时的张翊轩尚无法悉数领会,但其中宏阔磅礴之气概,心系天下之襟怀,仍然在那颗幼小的心灵之中埋下了种子。
从小学到中学,张翊轩求学于南开系列学校,一直受到周恩来总理心系天下的精神熏陶,幼时埋下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置身于新时代,如黄大年先生在入党志愿书中所写“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是张翊轩认为值得一过的人生。
得以年少时望见星空,张翊轩觉得这是莫大的幸运。他常以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上镌刻的那句“认识你自己”自勉。人并非生来就是自己,必须要在一生中不断认识、追寻,并最终成长为真正的自己。他庆幸自己很早便借头顶的星光看见了脚下不断延伸的道路,并始终坚定前行。
活出真实的自己,不是去模仿所谓优秀的样子,我们必须要领悟“我是谁”,并努力追寻自己生活的意义。否则,那某种意义上也同样陷入了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
要看见自己是谁,必须知道自己置身何处,又将往何处去。张翊轩很喜欢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者。”我们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正是泱泱中华文明所晕染的生命底色,是这片伟大土地以及这个伟大时代在我们生命中落下的时空烙印,这一切如此深刻地嵌入我们的个体生命之中,无可割裂。
北大始终与家国命脉紧密相系,而北大人的这种生命底色,也显得尤为浓重。
张翊轩作为北大方阵的一员,在2019年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在游行中,走过天安门之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按照原定计划,“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只需要喊两遍,可喊完之后谁也没停,前一夜大家都没合眼,走到天安门时已是中午,但所有人就这样振奋昂扬地不停地喊着。从队列中迸发而出的,超越一切疲惫困厄的强大精神力量,令张翊轩心潮澎湃。
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
张翊轩欣赏“和而不同”四个字。北大人是包容且富于个性的,而心系大我与时代的情怀深埋于每一个北大人的心中,永远不可能抹去,只是需要一些契机呈现。
身为哲学系2019级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张翊轩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将支部活动设计得更好,如何创造更多这样的契机。
张翊轩组织过一次党课,邀请相关专业的博士同学来带领支部同学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那节党课深入马恩原著,挖掘其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据,将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同学们都很爱听。
建党百年时,他和同学们一起宣讲党史,讲述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共产主义信仰,8所高校、300余名青年学生共同观看。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数千年前孟子答公都子之问的警言似仍清晰可闻,张翊轩铭记并践行着。
走向“无尽的远方”
一路走来,无论治学处世,张翊轩深感自己有幸领受到太多薪火的温暖,如今自己的光热虽然微薄,不敢奢望燎原之势,也定要将这点点火光,倾力传递向无尽的远方。
在陕西洋县支教
他希望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将思想的种子,经实践播撒到祖国大地上。至今为止参与过多少次志愿服务,他已经数不清了。张翊轩相信行动的意义:
我们是有限的,但当我们给他们种下某颗种子的时候,这颗种子就有可能变成超越有限性的无限,这颗种子它可以不发芽,我们也没有办法要求它发芽,但我们还是应该种下去,因为我们可以等着,也许有一天,那颗孕育着他们未来无限可能的种子就会发芽。
张翊轩给孩子们讲周总理年少时的故事,讲到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孩子们都自发地和他一起喊,那稚嫩的声音中昂扬的憧憬希冀,让他每每忆起,都颇为动容。
2020年,张翊轩和同学们在江苏给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补课,从单纯的文化知识讲授拓展到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将汲自师长,又聚于己身的知识、精神与情怀,融汇在言语之间,传达给孩子们。一次课上,一位小学生提问什么是“道德”,张翊轩援引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自然功利道德天地”的人生四境界说,鼓励孩子们追寻更博大的视野胸襟。
给农民工子女补课
他们站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追寻着他们的成长轨迹,也渐渐看见自己期许成为的样子,张翊轩相信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不过,对于张翊轩而言,他还有另一个达向无尽远方的媒介——快板。
张翊轩自小师从刘德印先生学习快板艺术。他曾到山区、养老院、部队等地方参与过近百场公益演出,将心系时代的思想与观念,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带向街头巷尾。
借着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的契机,他结识了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朱景琛,同样精通快板艺术的两人一拍即合,共同表演了《战疫风云》《长征》《冬奥场馆赞》等优秀的快板书作品,将传统艺术与当下的时事热点完美嵌合,展现了北大人心系家国时代的精神风貌。
在北京大学新年晚会表演传统快板《长征》
“无论波平如镜还是惊涛裂岸,都不能忘了那些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在城市和山村;劳动者拼搏的身影,在清晨和黄昏;那些还未获得幸福的人们,在寒冬和初春”,这是张翊轩对自己的要求,“让生命融于国家民族的未来,献给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又有什么别的生活更值得去过吗?”
弘道以文,承薪以艺;使命在肩,砥砺以行。这正是张翊轩在无数次审视之后,坚信值得一过的人生。
人物介绍
张翊轩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奖励,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2019级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理事。4篇论文于期刊发表,4篇论文获奖,十余篇论文于会议发表,皆为独立作者。独立负责斯坦福大学出版社Chinese Cosmopolitanism一书翻译工作。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建党百年、喜迎冬奥盛会等活动的文艺汇演中表演快板,用民族艺术献礼党和国家。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文字:杨宇熙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张玮喆
责编:王嗖嗖
春晚之后,看点啥?
1000余名北大学生在燕园过年!
大美中国!北大学生镜头里的故乡年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