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网红up主,又在北大开讲了!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3-03-22

他是B站网红up主,680支科普视频,250万+播放量,77岁的他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观众在浩瀚深空“冲浪”。“风为笔,沙为墨,火星处处有杰作......”,从北京大学的讲台到全国各地的讲座,生动、简洁、幽默是他的科普风格,他因此收获了“太空导游”的爱称。1965年考入北大,1970年毕业留校,58年间他勤勉治学、潜心育人、热心科普,将科学的种子播撒。他就是来自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焦维新教授。

2月20日,北京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正式开学。腊梅初绽,万物新生。已经退休的焦教授又回到了校园为同学们讲课。跟随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一起走进焦维新教授的课堂,走进这位高龄网红的“维新宇宙”。


↓点击视频,走进焦维新的科普世界↓



焦维新教授的一堂课


采写 | 郭雅颂

摄影 | 李香花


2月24日周五下午,在北京大学第三教学楼(三教)208教室里,焦维新教授正在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同学讲授《空间科学与技术基础》。这是北大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寒假归来,早春的校园里、课堂上处处是久违的生机。

课前,焦教授提前半小时左右就来到了教室。他上午刚刚结束一个行程——受出版社的邀请,在202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评介几本书,结束后马不停蹄地回到北大给同学们上课。上完这节课,他又要去参加一场特殊的家长会——焦教授的孙女今年高三,还有100天高考了,学校举办的誓师大会专门邀请焦维新教授给同学们讲话,为大家加油鼓劲。本学期,除了在北大继续为本科生讲课外,他预计还有30-40场各类科普讲座。此外,他还有四本即将出版的图书在修订中。

充实,是焦维新教授退休后的生活主旋律。他告诉记者:“除了去年年底感染新冠以后休息了二十多天,我一年四季几乎每天5:30左右起床工作,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工作四个时间段,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10小时。”

为了始终把握学科前沿,每天早上,焦维新教授都会从美国太空网等专业网站搜集空间物理学发展的最新消息,分门别类地保存。这些最新的信息,也被他引入了自己的课堂。很难想象一位77岁的老人还能保持这样紧凑的工作节奏。

《空间科学与技术基础》每次课合计10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焦老师手握一支PPT翻页笔,全程站立,偶尔走动,没有用话筒。他讲课连贯,学科知识和一些专业内的趣味话题穿插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偶尔同学们会被逗乐,也或许是听到了什么有启发性的内容,有几位坐在后排的男同学时不时低声交流。

焦老师介绍,这是地空大一同学的选修课。不同于高等数学、基础物理等工具性质的必修课,也不同于面向全校同学的科普性质的通选课,“空间科学范围很广、空间技术更是包罗万象,大一的同学,专业知识还很有限,所以这个课不适合讲太深,我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未来发展趋势,为他们5月份选专业提供一个参考。”

焦维新教授2010年退休。2016年,地空学院邀请他回来为本科生讲课,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我1965年考入北大,到现在58年了,对母校的感情不是一点点。学校需要,我就回来。况且退休后我的压力少多了,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继续为学生上课,很开心。”他认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书教好,即便要搞科研也应当以不影响教学质量为前提。“北大的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国家把最优秀的学生送到北大,那么作为北大老师就应当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7年间,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日新月异,所以每一次上课,焦老师都会对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

这节课的助教,地空22级博士罗哲楷说:“2016年焦老师刚开这门课的时候我刚好上大一,有幸成为第一批上课的人。现在我又成了这门课的助教。7年过去,知识在更新,老师上课的热情却没有衰减,他还是那么富有激情。”这是本学期的第一次课,比起具体的知识,焦老师更侧重背景介绍,引入了许多概念,理清研究对象、介绍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他像一个见多识广的旅行家,驾轻就熟地分享着自己的见闻,讲到一个知识点时,他会分享一些自己过去与此相关的工作经历,例如参与过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他逻辑清晰,无论相关内容延伸到何处,主题依然能及时收回来。地空22级本科生郭锦文说:“焦老师的课深入浅出,给我们这些大一新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印象最深是他对当前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商业炒作提出了批评,这种对待科学孩童式的执着和较真,让我想起一句话——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课后,地空22级本科生李屹峰感慨道:“上焦老师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尊敬,在这样的年纪仍坚持工作本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更何况从事一线教学。他的课堂充斥着许多乐趣。他会分享一些个人独到的见解,也会讲述许多珍贵的往事,如一本历久弥新的典籍,端庄又不失风趣。”地空22级本科生罗浩宇说:“在上课之前,焦教授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位经常出现在各类航空航天报道中的大佬。上课近距离接触后,我发现他更是一位充满热情,谆谆善诱的良师。期待在焦教授的课堂中对空间科学与技术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在给地空的同学授课以外,焦教授还不遗余力地扮演着“太空导游”的角色——各式各样的科普工作中都有他的身影。他希望更多人了解空间物理这个“高冷”、甚至对很多理工科学生来说也相当陌生的学科。退休前,他曾首创全校通选课《太空探索》,带领地空专业以外的同学全面、正确地认识太空,了解飞速发展的空间科学与航天事业。“人类如何集体移居火星?我们如何面对外星人的造访?这些在我们孩童时代或多或少有过的想法频频出现在焦老师的课堂上,并转化成扎实的分析和兼具浪漫情怀的解读。我在修读课程时并无相关基础,但在结课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对于太空原本模糊的认知显著明晰起来,亦感受到了这门学科及其所承载的庞大宇宙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回忆起当年的《太空探索》课,外语学院的一位同学至今仍觉得趣味满满、记忆犹新。也是在这门越讲越有名、后来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的课堂上,焦老师收获了同学们送给他的爱称“太空导游”——那时候,在学期末的教学评估中,有学生给焦维新写的评语是:他是一个太空导游,让我们在欢笑中度过愉快的周末。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11年,已经退休的焦维新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自此以后,这位科学家的科普足迹走出北大,走向全国各地。每年,他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举办讲座上百场,将复杂的物理理论讲得浅显易懂,激发广大青少年对于太空探索的向往热情。在头条、快手、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上,“太空导游”焦维新借助短视频,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带领公众探索深空。在科普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科学知识与科技进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焦维新教授的科普课堂经常人满为患,即使是课间,也有一群孩子围着他询问感兴趣的话题。这启发了他——给孩子们写一点科普书籍,以此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科学知识。在科普之余,他致力于出版面向各个年龄段的科普读物,退休以来,他累计出版了科普读物40余部。

焦教授的科普视频

焦教授出版的科普读物

“山高入云刺破天,峡谷绵延整八千。北部低洼似大海,南部高原有深潭。”“上帝布下迷宫,宽阔奇异恢宏。沟渠纵横交错,坑壁陡峭闻名。”......这些形象直观的小诗是焦教授为了让普通读者更好地记忆地外天体的特点而创作的。在已经出版的科普读物《火星大揭秘》中,他精心挑选了200余张高清的火星照片,配以103首诗歌,送给小读者。他告诉记者:“我平时就喜欢写诗,以前讲课讲到结尾也会配几句诗,把一堂课的内容做一个概括。比如讲到陨石坑,配一首诗:满目萧然遍地坑,茫茫月海水无踪。纵使吴刚难酿酒,嫦娥后悔到月宫。同学们的记忆就深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点击图片,走进“维新太空”

焦教授为中小学生讲科普

火星沙丘图集锦,焦教授配诗:

风为笔,沙为墨,火星处处有杰作。

扇形丘,鱼鳞波,精心组合费琢磨。

细沙粒,多矿种,配出火星多颜色。

冰升华,霜涂抹,共建多彩新世界。


数十年如一日,焦维新教授勤勉治学,也耕耘在科普的沃土上。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解答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将科学的种子不断播撒。说起来,他最骄傲和得意的事情是“我50多年没有离开讲台”。100分钟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基础》很快结束了。焦教授收拾好自己的双肩包,戴上来时那顶毛呢帽,步履匆匆离开教室,赶赴下一个行程。充实,是焦维新教授退休后的生活主旋律。



人物简介

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1970年3月毕业,此后一直在地球物理学系空间物理学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探测技术、行星科学以及空间天气学。退休后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每年做50多场科普讲座,退休后出版科普书40多部。


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视频: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

排版 | 责编:郭雅颂

北大之美,岂在朝朝暮暮

     

北大学生宿舍里,一件“很重要的小事”!

        

她们,在北大做博后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