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北大带你走进青山绿水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3-09-01

2023年6月,全国人大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让公众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来
在北大,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10余个学科、上百门课程课堂外,北大团队
头设立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综合实验计划有效提高珠三角空气质量多年扎根于水质污染严重的滇池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精准治理使滇池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雪域高原用自己的身体挑战极限以期破解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之谜为促进人类健康提取更多智慧火种··· ···
从课堂到实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北大人一直在路上
今天,在首个“全国生态日”让我们从燕园出发一起领略大美中国、如画江山


可持续校园·燕园生态乐土

午后暖阳斜照,惬意时光,可去燕南园中一探林木错落,在未名湖畔静观鱼鸟嬉戏,再行至镜春园深处,慢赏花草恣意竞秀,捕捉百鸟千姿万态。和光同春,燕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抹有生活与生命的鲜明脉息。

作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的全北京首个、全国高校首个自然保护小区,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见证过600余种高等植物、近300种脊椎动物、400余种无脊椎动物的惬意栖居或迁徙来去。

北大师生热爱校园里的每一个细小生灵,他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当起观察者、记录者、保护者和科普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查和监测,携手护佑燕园生态乐土,守望燕园生灵奥秘,想方设法保障校园内动植物的昼起夜息和生长繁衍。

在北大,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环境、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经济、法律和国际关系等10余个学科、上百门课程。在“可持续校园实践”的课堂上,师生们设计北大校园垃圾分类试点方案;编制北大碳排放清单;进行校园“零碳空间创意改造”;开展燕园街道堆肥实践与科教推广……

堆肥科教基地(左)和零碳空间创意改造场景(右)

在接力传唱的生态之歌中,北大师生们以学促行、乐此不疲,用热爱认识自然,用实践感悟生命,守护绿色校园,轻描人与自然的共生之卷。


湛蓝天际·南粤新名片

盛夏灼灼,草木蒸腾,漫步于花城广州珠江畔,抬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微光粼粼、影湛波平。

珠三角地区于2015年实现区域年平均PM2.5浓度的首次达标,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全球第3个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但在二十多年前,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率先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遭遇了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先行先试”,珠三角蓝天保卫战的成功实践,可谓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样板。台前,政府和公民通力合作绘出“广州蓝”;而在幕后,还有一批蓝天守望者的开拓与坚持。

研究团队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前合影(前排左四为北大张远航院士)

自2000年初,北大团队牵头设立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综合实验计划PRIDE-PRD先后五次联合国际研究团队开展长期外场观测。经过艰辛探索,团队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团队所构建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珠三角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注入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关键路径。

珠三角的湛蓝天际,还只是北大人守护的蓝天“一角”。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青藏高原等地区,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成都大运等国家重大赛会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中,北大人对“澄澈空明的中国蓝”的那份深情一直在升华沉淀、接续袭承。

北大胡敏教授牵头完成的科研成果“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间为胡敏教授)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滚滚长江,奔涌向前,轻涛拍岸,千帆竞发。

长江是横贯我国东西的水运大动脉,是全球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渚之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断激荡起新的澎湃动能。

一江碧水东流入海,黄金水道的“流金溢彩”不仅得益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协力同心,也同样汇聚着一批北大人的创新思考。

面向国家大江大河综合治理,北大团队构建了基于“河流全物质通量”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从“大系统”“大数据”和“大故事”出发,为长江黄金航道、黄河功能性断流恢复等相关领域问题贡献北大方案。

北大倪晋仁院士团队在长江流域进行水环境采样

要实现黄金航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好航道扩能与生态制约的“度”。北大团队的科研成果“黄金航道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协同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不仅填补了黄金航道理论研究的空白,更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及未来航道开发长远发展战略决策勾勒出了明晰的路线图。

科研成果“黄金航道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协同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入选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诗画滇池·碧波微荡漾

彩云之南,滇池湿地,雨后初霁,烟波澹澹。辽阔的水面上,水草迎风摇曳,鸥鸟凌空展翅。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内陆湖泊。曾经,这颗“高原明珠”一度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水质降为劣V类。为治疗这块“伤疤”,滇池被列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经过近年来的系统性治理,滇池的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18年至2022年全湖水质连续5年保持Ⅳ类。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滇池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要实现湖泊水质的持续稳定改善任重道远。针对当前湖泊综合治理与调控的瓶颈,北大团队多年来扎根滇池、太湖等国家重点湖泊,定点开展持续观测和模型研究,其研究成果回答了“氮磷浓度长期下降,但水华短期依然频发”这一长期困扰科学界的观测事实。

北大刘永团队在滇池进行底泥采样

团队始终坚持以水质目标管理为前提,所提出的流域精准治理模式已在全国多个重点湖泊得到示范应用,科研成果“湖泊氮磷截留效应及其内循环影响机制”也将进一步服务湖泊的精准治理。北大人正用层出不穷的好想法、新思路,守护这如宝石般的万顷碧波。

科研成果“湖泊氮磷截留效应及其内循环影响机制”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绿色奇迹·塞罕坝林海

“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片“绿色长城”诉说着中国防沙治沙的奇迹。百万亩浩瀚林海葱郁如盖、苍翠连绵,散落其间的七星湖薄雾缥缈、宛若仙境。

塞罕坝,从旧时“美丽的高岭”,到砂石漫地,再到如今的一片绿海。这高原荒漠变广袤绿洲的人间奇迹之中,亦有北大人的身影。

1992年起,北大人开始在这里从事生态环境研究;2002年,启动塞罕坝人工林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2020年底,塞罕坝站成功入选国家野外科观测研究站序列,成为北大首个国家野外站。

而今,北大人心怀科研事业,续写绿色传奇,通过在塞罕坝三十余年的研究和十余年的监测,聚焦全球变化的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孵化了系列科研成果,更为塞罕坝以及我国人工防护林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数据支撑和有效建议。

北京大学塞罕坝站全景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龄养分添加样地

带记者去往御道口牧场草地通量观测场

塞罕坝站每年还会吸引全国多所高校师生来此开展相关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在这里薪火相传。

云南弥渡·有风的地方

弥渡,小河淌水的故乡,美丽中国的行板。驻足天生桥下,万花溪畔,月辉波动,风月流转。静听,脚下清悠悠的泉水叮咚作响;细嗅,竟有东谷梨花的淡淡清香氤氲入梦。

弥渡风貌

山水风光是大自然赋予弥渡的无价之宝,但也让弥渡因天堑之隔而长期深陷贫困。2013年,北大与弥渡正式“结亲”。十年定点帮扶,北大集全校之力,向弥渡源源不断地输送北大人才和北大智慧,接力续力,成效遍地开花。十年攻坚克难,弥渡县已于2020年退出贫困县序列,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乡村面貌都发生了显著改观。

北大挂职干部在弥渡调研水稻秧苗情况

在帮扶过程中,北大特别注重挖掘弥渡自身的资源禀赋,努力帮助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

在青山环抱间,一项项光伏提水工程竣工了,一处处生态修复种植基地开建了,一个个乡村绿色旅游试点办起来了,一座座生态农业产业园丰收了,当地老百姓紧皱了几代的眉头舒展了。一阵清风吹上坡,弥渡的风更欢畅了。


雪域高原·群山的呼唤

喜马拉雅山脉深处清冷静寂,雪岭逶迤、万物沉睡。渐而星辰悄隐、曙光乍现,日照金山,鎏光瞬时倾泻而下。珠峰直刺苍穹,旗云袅袅奔腾、亦真亦幻。

在地球之巅的召唤下,北大人对珠峰的攀登和科学探索从未停止。自2017年起,北大人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他们在雪域高原上爬冰卧雪、攻坚克难,在高原气候变化、地质变迁、大气环境、人群健康、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北大朱彤院士(右一)率领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在绒布冰川附近进行负重拉练

巅峰之上,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挑战极限,每天在珠峰大本营和东绒布冰川方向来回徒步穿梭拉练,以期破解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之谜,为促进人类健康提取更多智慧火种。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团队的科研成果“空气污染全组分暴露表征及健康效应机制:从科学认知到政策建议”系统强化了“从污染源到健康效应”的因果关系证据。共赢蓝天、同享健康,这也正是北大人登临绝顶的奋斗目标所在。

科研成果“空气污染全组分暴露表征及健康效应机制:从科学认知到政策建议”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那一份份珍贵的气候与环境样品,一帧帧跳动的大气成分数据,凝结着北大人为推动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而不断跋涉的使命担当。


只此青绿,不止青绿

燕园的处处生态乐土

恰如一张张生动缩影

体现了神州大地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的生态环境巨变

一幅幅万里山河的绮丽画卷

绘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字:崔嘉楠、刘禹含、李金城、李佳瑞

图片: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视觉中国、邹名之、聂铭均、楚召瀚、隋雪纯、华乔依

编辑:杨映锴

排版:杜金莹

责编:戴璐瑶


星光熠熠!青年数学家齐聚北大!

     

北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都有啥?

        

北大学生为他们做了一件事!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