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各区频抛“橄榄枝”,抢人大战风生水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真叫卢俊 Author 真叫卢俊团队


想了解城市更新相关动态、政策、

信息、案例和方法吗?

欢迎关注“上海城市更新”



       

——正文共3712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想到才3月份,上海青浦区就如此大手笔抢人。

最新发布的青峰人才政策2.0版,可谓是拿出了真金白银,相当有诚意。

只要你是人才,来这里租房、购房都有补贴,项目激励上不封顶。硕士博士购房补贴最高50万,高端人才更是可以高达500万。

与此同时,上海官方刚刚发布了2023年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至2023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45万人,比2022年底同比增长了11.56万人,不仅止住了去年下跌的颓势,而且同比增幅0.5%‍。

来源:历年上海市统计公报&七普数据

常住人口总数更是创下了2015年以来的新高。其中,“人才直接引进”人数超过4.4万人,相比2019年,足足增长了408%。这部分增量要归功于上海人才落户政策的多次更新,特别是五个新城的定向松绑。

尽管如此,总的来看,这几年的抢人大战中,上海成绩单仍落后于周边杭州、苏州、合肥等新一线城市。

这下终于坐不住了,由青浦带头正式打响2024年抢人的第一枪。


为什么青浦抢人这么猛?

这并不是青浦第一次出手抢人。

青峰人才政策自2020年开始实施,各类人才的选拔工作已经持续了好几届,不仅安排大量的人才专项发展资金,总额超过4.5亿元,且建成了数量庞大的配套人才公寓,总量达3.2万套。

确实有了初步的效果,集聚一批优秀人才但还远远不够。

一是因为青浦区的人口压力确实大。根据五个新城规划,到2035年要实现常住人口破100万的目标。第七次人口普查反映,青浦到2035年常住人口的缺口约60万,这个数字是嘉定和松江新城的两倍,接下来10来年需尽力追赶。

数据来源:五个新城“十四五”战略&七普数据

作为上海唯一一个与江苏、浙江都接壤的行政区,青浦不仅要和上海其他区比拼,还要和周围的省份争夺。再加上大虹桥最近发展有一些瓶颈,难怪这里的限购松绑政策、抢人政策,都比其他新城力度更猛。

靠补贴吸引人来只是第一步,要想长期留住人才,还得靠能在这里赚到钱。

说白了,人最终会选择去哪里工作,并不是因为几万块的补贴,而是因为那里的工作机会更有竞争力,产业发展和就业环境更好。

青浦在招商引资这块也非常努力,最近几年造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商务楼,把不少知名企业的总部都给挖到了郊区,比如波司登、韵达快递、安踏全球零售总部、美的科创中心……‍

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巨无霸”就是华为青浦研发中心。

作为其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60亿元。不久后的6月将正式投入使用,容纳近4万名员工,为青浦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是因为青浦的土拍和卖房也有一定的压力。去年青浦一共卖出9块居住用地,比2022年直接少了6块地,导致出让面积和总成交金额双双下降,新房市场的表现同样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青浦去年一共推出了30多个盘(含加推批次),入市超过8000套,部分楼盘销量不佳,只能打起各种“价格战”。

今年上海新房的供应量仍在继续增加,青浦预计将有20个项目入市,在这样强劲的人才政策和产业拉动下,去化情况是否会有所好转,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其他区还有什么抢人招数?

众所周知,上海的落户政策之前一直都很严格,很少打开口子。

自2020年到2023年,竟然连续四年进行优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槛。

如此高的政策调整频率,体现上海对人才的渴求。现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的本硕应届生,可直接落户上海。当然,拿到户口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要考虑到工作、住房、教育、医疗等多重相关因素。

拿上海抢人最猛的地方——临港举例。它不仅落户门槛最低,买房门槛也是最低,居转户最快只要3年,社保基数也从2倍降低到了1倍。

来源:户圈圈

买房同样也是如此,单身、3个月社保、不拼积分、优先摇号...

除了落户红利和购房优先,而且还可以充分享受到子女教育的福利,甚至有家长为了小孩教育,已经举家搬到临港定居,白天跑市区。

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正因如此,在这一套组合拳的激励下,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才四年多的时间,已经累计吸引落户人才4.76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从业人员突破30万人大关,新增常住人口数在全市范围内遥遥领先。

有了临港这样的先锋小队,浦东新区整体也不能落后。去年正式发布了人才25条,最高补贴1个亿,向全球喊出了“来浦东,让世界看到你”这样掷地有声的引才口号。

来源:浦东发布

要知道,这可是浦东开发开放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区委会审议发布的人才政策文件,规格相当高。

而且,浦东还加强了和海外名校的合作,比如哈佛、牛津还有剑桥这样的顶尖院校。

并投入9万多套人才房源,积极邀请专家和机构担当“伯乐”,从学校到企业再到社会第三方,打通人才推荐全流程机制。

今年2月,浦东又正式宣布全球引才伙伴计划(GTP),再次放大招。连国籍的限制都放开了,公开招募外籍人才来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法人。

该计划一出,话题便冲上了热搜。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国内外人才的竞争和流动并不矛盾,唯有“广纳天下英才”,才能更好地提升浦东的国际竞争力。

就在前两天,杨浦区也迫不及待地首发了新版人才政策,将依托智慧人才平台,全力打造杨浦滨江的“人才秀带”‍‍‍。

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区内每年近5万名毕业生的基本盘,做好一系列详尽而贴心的辅导工作,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可以领取到600、800、1000元的租房补贴,最长一年‍‍‍‍‍‍‍。

针对留学生还设置了单独的补贴条款,企业最高可叠加申请20万元留学生员工的租房补贴。

这个措施一出就受到了杨浦大厂美团、字节跳动、哔哩哔哩的热烈欢迎,可以说是完美契合了企业当下的用人需求。

区里还连续8年推出“创业之星”的高规格比赛,为800多位获奖者提供创业指导,并推动项目后续的市场化落地。

积极发挥“以赛引才”、“以才招商”的杨浦人才品牌效应。

其他区同样不甘示弱,推出的人才政策也是各有亮点:

来源: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细则

可以说是各个区的招数五花八门,释放出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除了逐步放开落户和买房门槛,区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之外,上海针对支柱和重点行业也有相应的举措。

比如,为了吸引当下热门的新能源领域的人才。上海就精准发出了给户口、给资金的“大红包”,以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


上海为什么着急了?

首先,上海本身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城市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性存在不小的挑战。

截至2022年底,全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2022年上海各区老龄化程度数据如下: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2023年上海统计年鉴      制图: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

上海看重的人才,无论名校毕业生,还是有一定资历的年轻人才,他们不仅文化水平较高,而且都在“当打之年”,他们扎根上海对改变城市人口结构很关键。

同时,对整个上海,其他城市正在明目张胆的反向虹吸上海人才。上海不得不奋起直追,加码吸引人才‍‍‍。

尤其对郊区,它们的直接竞争对手就是周围杭州、苏州等新一线城市。

不过,其他城市能从上海“抢人成功”,是因为上海对一些年轻人,各方面政策没有周边城市友好。

由于整个城市的人口体量已太大,上海的各项举措始终显得有些谨慎,更多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放松。比如说落户,还是要求上海的“双一流”或者是国际排名靠前的学校,区域也会选在临港这样的五大新城,还有外环外。

对比起来,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度要强得多。首先是针对应届生刚出来工作的第一笔支出——房租,提供保姆级支持‍‍‍‍,不论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只要留在杭州工作,就可以直接领到一笔钱,接下来每个月还有几百元的租房补贴。

如果毕业了想直接创业,那也没问题,整个浙江都可以兜底,10万以下的创业贷款可由政府买单。

凭借互联网产业链的强大,杭州孕育无数成功的电商公司,能够提供相当可观的薪资岗位。

最后是完善的生活配套,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各项落户和购房政策放松的更为彻底。

看到这样的杭州,对那些原来想来上海的外地年轻人,说实话,真的会心动、会比较、去权衡。

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才往杭州跑,包括上海的人才。新一线从一线反向虹吸人口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了‍。

眼光再放远一些,我们还能看到,不止是新一线正在虎视眈眈,对岸的香港同样也出台多项高才、优才计划,加入了这场疯狂的抢人大战‍‍。

据港府统计,2023年一共接收到超过22万宗各类人才入境申请。其中有13万宗获批,约95%来自内地,目前已有9万人抵港,直接超过了过去10年香港引才数量的总和。

这么迅猛的吸引力,也让香港人口开始触底反弹,自2019年后重返750万大关,最近一年多的人口净流入数值都有所回升‍‍‍‍‍‍‍‍‍。

图片来源:政府统计处,2023年为临时数字

不过港府竟然还不满意,放狠话说今年要继续招募更多的人才‍‍‍‍‍,“我们没有上限的,香港需要人才,大家肯来,越多越好!

年初最新公布的“高才通”计划,又增加了13所内地的大学,比如浙大毕业生现在可以直接申请在香港落户,还能走人才计划,再拿一笔高额的奖金。再加上最近的“撤辣”猛招,买房的印花税从30%直接降到3%,相当于打骨折‍‍‍‍‍‍‍‍‍‍‍‍‍。

除了面前的杭州和上海之外,或许又多了香港这第三个选择。从各种层面上,上海都面临着四面八方的抢人“劲敌”。

留住人才的根本是什么?

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讲,降低落户门槛、提高各类优惠补贴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事。

前几年,一些省会城市曾掀起一股抢人大战,抛出了不少重磅政策吸引或留住高校毕业生,但是,由于沒有相适应的产业和足够的就业岗位,不少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因此,抢人才的前提是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要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一时的优惠政策固然“吸睛”,但抢人不易,留人更难。

只有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人才红利,才能做到“抢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来源:真叫卢俊(作者:楚然)

本文转载时略有改动

编辑:黄思德审核:夏   雨
       

  






往期回顾READ MORE

从香港“大排档”人气经久不衰,看文旅产业怎样练好“慢功夫”

03-25


“速成爱马仕”:热得快,冷得更快

03-25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厕评”“厕展”?公厕是城市的“第一印象”

03-2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转型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