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对世界说丨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长江新闻号 长江新闻号 2021-06-27

《中国对世界说》宣传片

追星揽月,逐梦九天,今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从中国采集的月壤首次亮相、到“天问一号”停泊火星轨道、再到天问核心舱发射成功,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为奋斗中的中国人增添了信心。《长江新闻号》五一特别策划“中国对世界说”,今天播出第五集“中国高度”:一起回看中国航天人奔向星辰大海的精彩故事。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器箭组合体成功发射


4月29号上午11点22分,在近千名观众的欢呼声中,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点火发射,大约8分钟后,天和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标志本次发射圆满成功。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中国将在今明两年陆续开展11次发射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奔向星辰大海,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自信。

天和核心舱发射画面


长江评论

我们要想在太空环境中开展大规模的,长时间的,综合复杂的科研实验任务,就必须建设自己的具有长期自主飞行能力的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不仅验证了前期我们空间站的各项技术,也是空间站的先行者,对后续的实验舱的发射和空间站在轨的组建工作奠定了关键的基础。我们的“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都可以和天和核心舱对接。

 我们通过自主攻关和奋发图强,具备了凭借自主航天科研技术实现空间站的设计和建设的能力,就像外媒评价的那样,“这是中国太空计划的加冕时刻”。


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 号

点燃星际探测“火种”


仰望星空,我们的征途是迈向星辰大海。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最感兴趣的行星,就是披着红色外衣的火星。刚刚过去的第六个“中国航天日”,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祝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火神,以“祝融”命名中国首辆火星车,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今年2月24号,搭载着“祝融”号的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目前已经开机探测,获取了预选着陆区的高清影像,随时准备向着火星大地上纵身一跃。


长江评论

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进入到了行星探测时代。

 我们通过一次任务就能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器着陆和巡视,实现了火星探测技术的跨越性的发展,也是火星探测史上的首次。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起步虽然晚,但是起点是很高。

 中国这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模式是“天问”一号火星轨道探测器加“祝融”火星车的协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天地联合”探测。和当前世界各国同期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相比,中国火星探测技术无疑是世界领先的 。


中国航天工程命名

极具“中国式浪漫”


九天揽月、荧火征途,从“嫦娥”到“玉兔”,从“天问”到“祝融”。中国航天工程的名称,不仅充满“浪漫”色彩,同时,还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寓意。例如,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包含了嫦娥奔月的美好故事,月球车以“玉兔”命名,既与“嫦娥”遥相呼应,同时也包含了“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寓意,体现了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宗旨。


长江评论

中国航天工程,包括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命名方面,它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都是广受世人称道的,甚至令人惊艳。这一系列命名,往小而言之 代表的是中国式的浪漫主义和咱们中国人对宇宙的向往,是古人梦想的寄托。往大了说 ,每个名字的后面,代表的其实都是我国航天事业蒸蒸向上和国力的强盛,刻下的是我们实现航天梦想的印记。每个名字其实都是新的故事。而这每一小段故事,都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


“探月工程”17年

中国航天砥砺前行


仰望星空,中国航天人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精神。脚踏实地,中国航天人更有一步一个脚印,辛勤奋斗的实干精神。2004年的大年初二,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期正式启动。2008年,“嫦娥一号”获取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幅全月图,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刷新了中国探月工程新高度。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留下第一道车辙;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开始探索月球南极。2020年12月,“嫦娥五号”首次从月球带回月壤样本,中国航天人终于可以直接触摸神秘的月球。


长江评论

我国早在30年前就确立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在成功发射回收载人飞船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和出舱技术之后,我们现在要打造第三步,也就是在2022年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发布了中国航天的“十四五”规划,要在2020到2045年分阶段地,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科学发展和稳健推进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大的阶段,陆续实现了包括载人航天在内的多项复杂任务,进入空间和应用空间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已经遥遥领先于很多国家。


中国“天眼”向全球开放

共同探索宇宙奥秘


在奔向星辰大海的途中,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与世界携手同行。2021年3月31号,“中国天眼”宣布面向全球开放,各国科学家均可申请使用这台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设计口径500米,从2011年正式开工,到2016年9月最终落成启用,在长达五年半的建设过程中,先后有数千人投入建设,遭遇近百次失败,最终才突破技术限制,将一纸蓝图变成全球领先的宇宙探测神器。


长江评论

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如今要向全世界开放,这对全球科学家来说,振奋人心。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当中,靠单打独斗和遮遮掩掩,甚至别有用心是无法取得更大进步和积极成果的。开放的“天眼”,有助于我们和各国天文学家共享太空探索技术成果,汇聚全球天文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科技成果,产出更多更大的天文探索成果并且推动转化。

 中国“天眼”系统正式向全球开放,释放了国际合作的积极信号,彰显了大国天文合作的典范,也是“天眼”价值的真正体现。就像“天眼”首席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全人类看得更远。


推荐阅读

中国对世界说丨这颗“苦果”

我们绝不会吞下!

中国对世界说丨行动起来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国对世界说丨我们追求的

不是一花独秀 而是春色满园

监制:郭小容

编审:解炜 曾春锋

责编:郭文清

编辑:李海 樊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