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主题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4月4日上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出席并致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担任致辞环节主持人。在主题演讲部分,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图尔克、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等多国政要、知名专家参会共同探讨在新时代下携手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年来,中国主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华春莹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轮廓和样貌正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携手发展,共同繁荣,各国人民都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权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相互尊重,共同安全。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在演讲中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现已推动产生了重要的外交成果,中国在诸多全球安全事务中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和助力者。在图尔克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在斡旋伊朗和沙特恢复外交关系,并就乌克兰危机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这一重要的概念性框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在接受《长江新闻号》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在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方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又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二是在推动全球的发展与繁荣方面,特别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后来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和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个方面体现在人类文明方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的指引下,中方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倡议下,我们要推动世界各个国家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宗教的信仰,超越社会制度来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在接受《长江新闻号》记者采访时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根植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动荡不定的世界提供了中国的方案,也为各国人民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架构设计,基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选择,基于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宽阔胸襟。
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联合举办。研讨会上还发布了专题报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理念深化、实践演进及未来展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介绍,这是当前国内外智库首份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实践进展的智库报告,对中国构建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路径进行了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
这个报告也用9个方面,讲述我们哪些的行动、哪些的政策、哪些的落实和贯彻的相关的实实在在的项目,这个过程的讲述也非常重要。中国学者应该有能力,也更加有动力,去梳理中国式社会科学的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不去抢到这个话语权,就被他人所误解、所抢占。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新时代中国学者、中国智库大有可为。
监制:洪燕
编审:解炜 张六超
记者:刘欣茹 杨致远
责编:刘欣茹 龚潇艺
编辑:吕世通 徐子新
制作:吴天择 龚潇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