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作为科技意识领先、数据储备完善的金融业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率先落地开花的领域,“AI+金融”成为了时下热门的话题。作为AI的一个分支,知识图谱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知识图谱是如何为现有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带来变革,推动金融行业在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智慧提升?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如何解决金融企业“成长的烦恼”?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知因智慧创始人兼CEO任亮先生。
成立两年多,任亮所创办的知因智慧专注于金融这一垂直领域,已经获得了一批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大型互联网金融集团等金融领域标杆客户的肯定。
记者:AI如何赋能金融?
任亮:赋能金融,首先要看给谁赋能,用什么手段,解决什么问题。
概括来讲,赋能的对象一端是产业,分为对公和对个人,他们需要的是精准的金融服务;另一端是金融,包括做信贷、做资管和做投资等繁多的金融业态,他们需要的是质地良好的资产。使这两端充分地连接就意味着两端都需要被赋能。
在知因智慧看来,赋能的手段就是产业知识图谱。首先将产业的要素识别出来,如集团内各企业间的关系;企业的担保链、供应链关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往来等都是产业知识图谱涵盖的范围。把这些依据于不同关系的形态链条打通,利用大数据定量描述,寻找他们的画像,再通过机器学习,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风险和获取客户。作为赋能的核心手段其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其目的是把交易方的风险或商机显示出来,帮助金融机构判别,更好地了解交易对手,继而提升他们对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金融的本质就是通过风险进行获利,这个过程中被赋能的两端都是获益的。
记者:知因智慧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与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京东金融等大型机构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您能举例介绍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是如何赋能的吗?
任亮:总体上,公司整合超过5000万家企业的工商数据,结合企业专利信息、信用信息、投融资信息、舆情信息、监管数据,打通金融企业自有数据,为金融企业提供以“风控”和“营销”环节为核心的知识图谱场景化应用服务。
以其中一家客户为例,公司为其提供交易对手的风险知识图谱。他们的交易对手是21家交易子公司,包括信贷客户、投资客户等。图谱涉及其整个集团客户、系客户的关系网络,风险画像,风险事件等。通过公司服务来实现内部一键式系客户授信和风险敞口评判。当交易对手发生了风险事件,图谱会立刻反应并判断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另外一个例子,是公司帮助客户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获客,同时进行获客环节的风险预判,即把风险前置到获客环节的营销和风控一体化应用。第一步是识别这家公司战略客户以及其他非战略客户所在的谱系。过去银行是通过手工完成谱系报告,现在机器会批量产生集团客户和系客户的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商机获取。第二步是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去侦测企业在全网发生的事件,如果是利好事件,则会形成商机模型,形成商机推送,为银行批量建立获客清单。
此外,知因智慧还与客户共同做过供应链预测:通过分析订单了解消费者通过哪个店铺购买了什么商品,又是通过哪个供应商进行采购,系统对店铺,供货商的未来销量做预测,基于知识图谱帮助其做判断,为其商户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如信贷和保理服务等。
记者:人工智能、云计算和产业知识图谱的基础是大量数据,科技公司的数据从何而来?与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在数据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
任亮: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无论数据多么充分,人们永远都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决策。不同的是过去靠人脑分析,可用到的数据有限。如今通过技术能够用到的数据越来越多,做决策的依据也会更全面。
产业知识图谱的数据分散在政府,金融市场,互联网,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包括企业的工商数据、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表现数据,与企业发生投资担保等重大关系的关联企业的数据以及金融机构的交易数据等。过去这些数据都是孤立的,由于数据可得性的不同,不同机构的数据使用者只能依靠某个领域的数据来做决策。产业知识图谱本身是网状的,是整合碎片化数据的有效手段。它把目前相对公开且没有法律问题的各类数据收集整合,再用知识图谱进行串联,使得这些数据不再是孤岛,呈现出更多的信息。
过去金融机构的做法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购买和整合,很难完整地识别;而除了数据本身,还要识别集团客户或系客户各种复杂的显性和隐性的规则和关系。如果金融机构不在全网和全量的企业数据中利用先进的手段分析,是无法得到完整的穿透性的链条,但是同样的数据经过产业知识图谱的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记者:金融机构进行自我赋能来提高自身能力可行性如何?您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任亮:金融机构自我赋能存在很多壁垒,比如数据壁垒,规则和技术上的壁垒,业务壁垒等。对大型金融机构,会努力自建这个能力。但更多的金融机构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拿来即用的产品,而不是从零开始研发。此时产业知识图谱是最好的手段,将信息关联性显性地呈现出来。
未来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一定是共生的关系。特别对中小金融机构,运营和复杂的工作由金融科技公司完成,之后输出给他们;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在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头部客户能够给金融科技公司带来极大的认知提升,实现双螺旋式的自我成长,彼此互建共生。
近期本网热文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王佳
编辑:王佳
金融时报及中国金融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
请于文首注明出处及作者
新媒体合作请您联系新媒体部
发邮件至fnweb@126.com
微博~@中国金融新闻网
官网~www.financialnews.com.cn
金融时报新媒体矩阵
金融时报
中国金融新闻网
财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