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利亚之死

馒头大师 馒头说 2022-08-14

今天是2022年3月7日


这是馒头说第 477 篇文章





1



1953年6月27日晚,苏联莫斯科国家大剧院。


备受关注的歌剧《十二月党人》即将隆重上演。这部歌剧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以至于当晚苏联的所有高层领导人都将亲临剧场观看。


但是,有眼尖的内部人员却发现,在苏联领导的包厢中,缺少了一个人的身影。


那就是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


他当时是的身份是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也是仅次于主席马林科夫的全苏联第二号人物。


第二天,《真理报》和《消息报》都刊登了《十二月党人》歌剧隆重上映的报道,但是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看出了异样:


排在第一的领导人是马林科夫,排在第二的是赫鲁晓夫。


贝利亚的名字,完全没有出现。


不仅仅是第二天的报纸,自此之后,贝利亚这个名字,在苏联各大刊物乃至百科全书上,都失去了踪迹。


这个曾经让全苏联从上到下都闻风丧胆的人物,就这样神秘消失了。


贝利亚



2



1899年3月29日,贝利亚出生于格鲁吉亚的一座小镇。


贝利亚的父亲是农民,母亲是裁缝。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但哥哥在2岁时就得重病死了,姐姐也因为得病而失去了听力。


贝利亚的初级教育是在一所免费义务小学里完成的,之后来到了阿塞拜疆的巴库,进入巴库中等机械建筑工程学校学习建筑学。在学校里,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学校的布尔什维克学习小组的组织者。


1917年是贝利亚进行第一次人生重大选择的一年,在这一年,18岁的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


之后,他曾短暂参加过沙俄军队,但不久后沙俄政府就被推翻,他随后在巴库组织了布尔什维克地下党组织,并在这期间加入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组织: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


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是“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斗争的机构”,相对于它的全称,它作为克格勃组织前身的简称更让人熟知:契卡。


年轻时期的贝利亚


在加入了契卡之后,贝利亚的工作和使命,就和“秘密”联系在了一起,从格鲁吉亚到阿塞拜疆,从工厂到监狱,贝利亚多次为组织获得绝密情报,也曾多次参与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他曾两次被捕入狱,但又凭借多方面的人脉和他发展的秘密特工而化险为夷。


很快,贝利亚就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和冷酷的性格,开始接连高升:


从阿塞拜疆肃反委员会执行秘书升到副处长,再升到副主席,随后又成为了格鲁吉亚国家政治保卫局秘密行动处主任兼军队特别处主任,再升到保卫局主席。


1930年,31岁的贝利亚受人引荐,在联共(布)全国代表大会上与一个人见了一面,那是一个之后改变他一生的人: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3


关于斯大林当初为何对贝利亚青睐有加,一直有不少的说法。


有一种传言甚至说,斯大林在1933年曾遭遇过一次刺客的暗杀,是在一旁的贝利亚挺身而出,把刺客打成了筛子,救了斯大林一命——但同时也有传言,这次刺杀本来就是贝利亚一手导演的。


事实上,就工作能力而言,贝利亚取得斯大林的信任和重视也并不奇怪,他有多年地下党和“秘密警察”的经验,行事低调,做事稳重,执行坚决,不留情面,既能多次帮助斯大林镇压老家格鲁吉亚的各种“反革命叛乱”,也可以组织人编写高度夸赞斯大林作用的《外高加索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历史》。


所以,贝利亚很快进入到了一个更快的升职渠道:从格鲁吉亚共产党(布)第一书记到联共 (布)外高加索区委第一书记,到了1938年初,39岁的贝利亚已经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成员了。


贝利亚与斯大林在一起


进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之后,贝利亚算是正式接触到了苏联的权力最核心,而他的“潜能”也开始进一步被激发。


1938年8月,贝利亚调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担任副委员长。这个部门凌驾于苏联党、政、军之上,有权逮捕任何阶级敌人,它不仅与外国间谍作斗争,而且对国内民众采取管制政策,它们渗透在苏联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随时发现并逮捕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分子。


有不少人认为,贝利亚是19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幕后魁首,但事实上,主导“大清洗”的是内务部委员长尼古拉·叶若夫。贝利亚担任副委员长的时候,“大清洗”运动已经进入了尾声,开始陆续释放十数万关押在劳改营的人员。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被认为是苏联“大清洗”的最主要执行者。在这场“大清洗”中,苏联有至少120万人被关进监狱和劳改营,其中超过半数被枪决。在苏联红军内部,枪决了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456名团长中的401人,这严重影响了后来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战斗力。


叶若夫本人后来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在1940年2月8日被定性为“德国间谍”和”阴谋谋杀斯大林“而被枪决。


尽管贝利亚还是协助叶若夫做了不少“大清洗”的工作,但也同时完成了一些弥补和拯救:比如当时的苏联对外情报网因为被叶若夫枪决了一大批优秀特工,而贝利亚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重建了苏联的对外情报网。


但是,贝利亚后来被人称为“苏联秘密警察头子”和被评价为“杀人如麻”,也并不冤枉。


在他接任叶若夫出任内务人民委员部委员长后,他忠实执行斯大林交给他的各种任务,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收集或制造对一个人不利的证据——只要他发现这个人并不受斯大林的认可,这些证据成功帮助斯大林处于更积极主动的地位,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然,贝利亚的手段并不可能都是温情脉脉的,1940年8月21日,流亡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被人用一把冰镐砍进后脑而殒命,负责全程策划将这位斯大林“死对头”送上不归路的,正是贝利亚。


曾经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是:


有一次,斯大林在会见了一个乌拉尔的工人代表团后,发现自己心爱的烟斗不见了,于是他打电话给贝利亚,贝利亚随即就抓了10个人,10分钟之后,他们都承认自己偷了烟斗——但那时候,斯大林已经在自己的抽屉里找到了烟斗。


贝利亚真正让斯大林产生依赖感,是在二战期间。


在整个二战期间,即便是莫斯科已经面临兵临城下的局面,贝利亚依旧紧紧跟随斯大林。他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负责收集情报、外交秘密沟通、组织劳改营的庞大人力修造防御工事、前线监督官兵、工厂后撤组织、武器生产和安全保卫等工作,还组织了在德军后方的游击队。


所以,在1945年7月9日,从没有带兵打过仗的贝利亚被斯大林授予了“苏联元帅”称号。


但二战期间贝利亚也执行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任务,比如1940年春,大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苏联的卡廷森林附近遭到苏军残忍杀害,这场轰动一时的惨案,就是斯大林首肯,由内务部的贝利亚具体策划执行的


二战硝烟刚刚散去,贝利亚就全面领导了与美国抢夺德国优秀科学家的计划,并且深受斯大林的信任,主持了高度机密的苏联原子弹研发工作,在斯大林规定期限之前一年就成功爆炸了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


曾经在苏联原子弹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尤利·哈尔顿院士曾实事求是地评价贝里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贝利亚以其见识和活力,能激励所有人迅速振作起来,全力以赴完成项目中的每一项工作。……他又拥有巨大的活力和高度的效率,不可能不承认他的才智、意志力和坚定性,他是一位一流的管理者,对每一项工作做出正确的决断,完成好每一项工作。”


曾有人提议——无法分辨这么说是否出于真诚——贝利亚才是“苏联的原子弹之父”。


在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贝利亚已经成为了苏联党内炙手可热的明星政治人物。二战后斯大林有意疏远乃至打压一些老的政治局委员,贝利亚更是成了无可替代的“工具”和“执行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掌握整个苏联特务机构和部分军权的贝利亚,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了。


此时的贝利亚看上去春风得意,但他已经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4


1952年10月,在苏共九大上,斯大林批评了一批老同志,有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扬和卡冈诺维奇,还有一个人,就是贝利亚。


尽管随后贝利亚就成为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常务委员(相当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敏锐如贝利亚,已经明显察觉到了一个转变:


因为年事渐高,所以斯大林开始关注身边一切可能动摇自己地位的人。


贝利亚确实为斯大林做过很多事,完成过很多近乎不可能的任务,甚至对整个苏联的贡献也值得留下一笔,但他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手段、性格乃至野心,也被斯大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贝利亚一共曾获得过21枚勋章: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镰刀斧头”金质奖章1枚,列宁勋章5枚,红旗勋章2枚,苏沃洛夫一级勋章1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劳动红旗勋章各1枚,光荣肃反工作者纪念章2枚和其它奖章7枚。


1951年底,斯大林忽然解除了国家安全部长阿巴库莫夫的职务,在外界看来,阿巴库莫夫一直是贝利亚的助手和亲信,而继任者奥戈利佐夫立刻策划了“明格列尔人事件”,称在格鲁吉亚地区的明格列尔人正在策划暴动企图脱离苏联,而牵涉到此案的,全都是贝利亚当年的属下和亲信——格鲁吉亚是贝利亚起家的地方,他自己就是明格列尔人。


这样的办案方式,这样的操作手法,都是贝利亚曾经擅长并且非常熟悉的套路,再愚钝的人都已经清楚,贝利亚知道的事情和做过的事情太多,多到已经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警惕。


但是,正当贝利亚感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向他笼罩来的时候,一个转机发生了。


1953年3月1日深夜,在莫斯科近郊的孔策沃别墅,75岁的斯大林被人发现昏倒在卧室地板上。


苏联的权力高层在最短时间内都集中到了孔策沃别墅。虽然其中一些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表述不一,但贝利亚的反常表现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场的斯大林女儿斯韦特兰娜曾回忆,贝利亚在斯大林昏迷时候大声咆哮,称“必须要有人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负责!”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被宣告逝世。


斯大林的追悼会


按照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的说法,贝利亚难掩兴奋的情绪,因为他是这件突发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事实上后来历史证明最大受益者恰恰是赫鲁晓夫自己)


官方宣告斯大林的死因是脑溢血,但包括赫鲁晓夫在内的一大批人都认为,领袖很可能是被贝利亚毒死的。


但是,贝利亚并没有心思去澄清和他有关的传言,因为斯大林突然逝世,让苏联最高层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


他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必须全力一搏。


5


1953年3月9日,斯大林的追悼会举行。


在追悼会上,发言的人有三个: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夫。


马林科夫长期追随斯大林,是斯大林核心圈的人物,也是公认的斯大林逝世后第一顺位的接班人;莫洛托夫是列宁的亲密战友,也长期支持斯大林。


但谁都知道,马林科夫长期做行政工作,没有实际领导的政治才能、经验和魄力,而莫洛托夫被斯大林时捧时压,大家更看重的是他的声望和资历。


在这个三人团里,真正掌握权力并能运用权力的,是名义上的苏联“二号人物”,成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长的贝利亚。


但掌握苏联党务、政务、警务和部分军权的贝利亚深知,目前掌握的权力只是暂时的,只有通过改革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更高的政治声望,他才有可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贝利亚就迫切地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他首先做的,就是弥补之前苏联的法制缺失问题。


3月9日,贝利亚在斯大林的追悼会演说上明确提到,要“保护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在贝利亚的指示下,一批冤假错案的审判被勒令叫停,100多万苏联人从各种监狱和劳改营中被释放,40多万正在审理的案件停止侦查。


其次,贝利亚提出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接受监督,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让人民知道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和将要采取的重大决策。


第三,贝利亚要求限制国家保安部门的权力,严禁内务部机构对被捕人员采取任何强迫和体罚措施,所有办案人员“今后如果再破坏苏联法律,将严惩不贷”。


第四,贝利亚对内开始缓和苏联内部的民族政策,安抚被兼并不久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乌克兰西部各民族人民的情绪,对外则调整外交政策,开始缓和与东德与南斯拉夫的关系。


贝利亚还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方针和政策都是由贝利亚提议,再由中央主席团通过的。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最高权力层至少在名义上又恢复了“集体决策”,而贝利亚与马林科夫结成了一个短暂的“政治同盟”——马林科夫在台前,贝利亚在幕后。


马林科夫(左一)和贝利亚(左二)在一起


但贝利亚的一些新建议,还是引起了包括马林科夫在内的不少主席团成员的反感,比如反对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禁止在游行队伍或在企业、机关、团体建筑中悬挂现任领导人像。


这让同样需要快速树立威信的马林科夫等主席团成员感到不安,而更让他们惊恐的是,一旦他们成为“集体领导”中的一员而失去个人所谓的“威信”,那么重新掌握内务部大权的贝利亚,很容易就把他们当做是案板上的鱼肉。


1953年6月17日,东德因工潮爆发政治事件,贝利亚亲自前往处理危机。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苏联的时候,一场针对他的逮捕计划,开始秘密酝酿。


6


按照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他是这场行动的幕后策划者。


当时只能位列党内第五号排位的赫鲁晓夫首先找到了一号马林科夫,向他表露了对贝利亚大权独揽并且暴露野心的担忧。虽然是名义上的“一号”且与贝利亚有彼此默契的“同盟关系”,但马林科夫对贝利亚翻手云雨的能力一直心存忌惮,当赫鲁晓夫暗示莫洛托夫也愿意加入行动时,马林科夫随即也表示同意。


赫鲁晓夫随即找到了莫洛托夫,用同样的话暗示马林科夫已经同意。一直与贝利亚不和的莫洛托夫随即也愿意“入伙”。


在贝利亚出国处理东德危机的两周时间里,以这三人为主,开始在中央主席团内开始了各路秘密游说。为了避免被内务部人员监听到谈话内容,这些苏联最高领导层的人往往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或经过检查的汽车内进行沟通。


虽然主席团成员对如何处置贝利亚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但至少先“拿下”贝利亚,这一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贝利亚出访东德的电视画面镜头,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幅公开影像资料


而对于权倾一时的贝利亚,主席团手里有一张为数不多的王牌:国防部长布尔加宁。


在斯大林逝世后的权力洗牌中,布尔加宁是为数不多的掌控重要岗位的“非贝利亚系”领导,赫鲁晓夫在背后起了推动作用,而他现在要用到这张王牌了:


以苏军进行夏季演习为幌子,让布尔加宁下令调部队名正言顺地进入莫斯科。由马林科夫召集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邀请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列席,由布尔加宁汇报演习工作。


按照计划,届时布尔加宁将带五名将军一起进入克林姆林宫,守候在隔壁房间,听到召唤后立刻进入会议室展开行动。


而刚刚从东德返回的贝利亚,还在思考自己一个可能超前40年的大胆构想:只要德国保持永远中立,那就推动东、西德统一。


这个善于从蛛丝马迹判断各种迹象的高手,对即将来临的风暴一无所知。


7


1953年6月26日,那场决定贝利亚命运的会议开始了。


马林科夫主持会议,轮到赫鲁晓夫发言时,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开始列数贝利亚的种种罪行,说他是“混进党内投机钻营的野心家”。面对刚才开会前还和自己谈笑风生的赫鲁晓夫,贝利亚当场愕然:


“怎么了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你怎么抓起我裤子里的虱子来了?


但在看到其他主席团成员包括马林科夫也开始高声斥责自己时,贝利亚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从自己的公文包中拿出纸和红笔,写下三个“警报”,试图传递出去联络到他的卫队。


但已经没有机会了。马林科夫按响了电铃,会议室大门被撞开,几名军人冲了进来,领头的是苏联“军神”朱可夫。他们快步走到贝利亚面前,曾经饱受内务部调查羞辱的朱可夫把贝利亚的双手扭到背后,据说还说了一句话:


“以苏联人民的名义,你被捕了,杂种同志。”


二战后,功高震主的朱可夫曾因“私藏战利品”而被迫向斯大林检讨,最终被降职。负责调查并拿出证据的的正是贝利亚的内务部。


7月10日,莫斯科各大报刊发布了一条震惊所有苏联人的消息:


“苏联共产党举行了中央全会,在听取了马林科夫代表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所作的关于贝利亚为了外国资本的利益而破坏苏联国家、企图把苏联内务部放在苏联政府和党之上的反党和反国家罪行的报告之后,决定把贝利亚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清除出去,并把他作为共产党和苏维埃人民的敌人而开除出苏联共产党。”


同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出公告,解除贝利亚所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的职务;把贝利亚的罪行案件交苏联最高法院审理。


被捕后的贝利亚并没有被关入监狱,而是被秘密关押在莫斯科空军的一个地下防空洞里。在防空洞里,贝利亚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并且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他向苏共中央主席团写了三封信,试图得到宽恕。


但他的信并没有被转交给中央主席团审阅,而在写完第三封信之后,他的纸笔也被没收了。


1953年12月23日,最后的结局到来:


苏联最高法院判处贝利亚死刑并立即执行,一同枪毙的他的几名“同党”。


判决贝利亚的罪名是:


“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纠集仇视苏维埃国家的叛徒阴谋团伙,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和重建资本家的国家”。


贝利亚的所有财产全部没收,所有的勋章全被没收,妻子、家人等20多人,全部流放西伯利亚。


他在保险柜里的所有文件,立刻全部销毁。


8


2001年1月,《我的父亲贝利亚》中文版出版。


这本书的作者是贝利亚的儿子谢尔戈·贝利亚,受父亲牵连,他曾被流放乌拉尔。在这本书中,谢尔戈给出了另一个不同于官方版本的“贝利亚事件”结局。


按照谢尔戈的说法,他当天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说他的家里发生了枪战。当他赶回家后,发现父亲办公室房间的玻璃窗碎了,之后从里面抬出一个被白布蒙着的人。


谢尔戈没有看到这个人是谁,但他觉得就是自己的父亲——他相信父亲6月26日就在家中被枪杀了。


至于后来的开会逮捕,写信求饶,包括上法庭受审,都是赫鲁晓夫等人杜撰的,出庭的是酷似贝利亚的替身演员。


而且,当年贝利亚的枪决档案中,确实没有医生开具的死亡证明,没有指纹,没有现场照片,枪决之后立刻火化——这些都是存在的疑点。



那么如何解释贝利亚在防空洞里的三封亲笔信呢?后来有笔迹分析专家声称,三封信并非贝利亚的手迹,甚至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但无论如何,贝利亚确实是在1953年6月26日之后,就从公众视线中神秘蒸发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苏联解体后,贝利亚的家人曾上诉俄罗斯法院,要求为贝利亚平反。


2000年5月29日,俄罗斯最高法院在经过两年的审理之后宣布:


驳回贝利亚家人为他平反的请求。


(全文完)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贝利亚事件”的历史考察》(王桂香,《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01期)


2、《贝利亚的“百日新政”》(徐隆彬,《百年潮》,2005年01期)


3、《试析赫鲁晓夫等人联合打倒贝利亚的原因》(《西伯利亚研究》,2016年06期)


4、《揭开尘封的1953年苏联历史的面纱》(王桂香,《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04期)


5、《俄国最危险的男人 贝利亚与斯大林时代的终结》(刘怡,《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11期)


6、《让历史和事件来裁决——<我的父亲贝利亚>中文版校后记》(徐葵,《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4期)


7、《俄罗斯重审贝利亚案》(新生,《世界知识》,2000年15期)


8、《权力欲望与改革尝试》(时殷弘,《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9、《档案:比利亚之死》(上、下)(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今天写得有点累,就不写“馒头说”了,放一篇【延伸阅读】吧:


【5.2】一个让八届美国总统都害怕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