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体教师大会深度丨对标一流 我们怎么干?①




近日,全校上下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全体教师大会精神的热潮,党政干部、院长书记以及中青年教师对标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围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大家找短板、寻差距,想对策、提建议。全体教师大会主旨报告强调,干一流的事,一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二是要拿出更多一流的创新成果,三是要加快走向世界一流的舞台。当前,在学科建设方面,距离“一流”,我们还有多远?如何把优势学科建得更强?如何把交叉学科建得更实?如何把学科生态体系建得更优?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院在当前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掣肘是什么,如何找寻南农一流学科主题下各自的“生态位”,破题之招又应剑指何方?本期邀请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草业学院相关负责人,围绕上述议题畅谈思考。

受访人:


罗英姿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陈杰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邹建文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张正光 植物保护学院院长

吴巨友 园艺学院院长 

冯淑怡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蒋建东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李俊龙 草业学院党总支书记 

耿献辉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一、当前在学科建设、创新成果突破、迈向世界舞台方面,距离“一流”,我们还有多远?


罗英姿:


总体上讲,学校一流学科、高峰学科整体数量还有差距;优势学科缺乏增长点,领先地位面临挑战,动物类学科发展潜力亟待提升;理工和人文学科有待加强,部分学科发展缓慢等等,亟待我们去思破题之策,寻解题之法,行答题之道。

邹建文:


现阶段,在充分认识资环学院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例如,学科发展不均衡、科技创新与时代步伐跟的不紧密、各类层次人才成长不快、人才培养举措不深入。

张正光:


目前学院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也正是学校当前瓶颈问题和紧迫形势的缩影。学院虽然位列A+学科,但是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突破植保学科前沿,在高质量创新发展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学科前沿发展迅猛、国际合作交流严重受阻、国内兄弟单位受到双一流重点建设且综合实力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学科竞争已十分激烈。

吴巨友:


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四年制园艺本科教育的发源地,百年办学,辛勤耕耘,砥砺奋进,贡献突出。但是,对标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求,学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育、高质量平台建设、重大项目领衔、高水平成果产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短板。

冯淑怡:


大会上,陈书记和陈校长深刻剖析了目前学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势,这些也恰恰是公共管理学院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方面学科高质量发展牵引不足,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投入不够,对应用研究、对策研究贡献度不高,对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协同推动不足;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人才效能有待充分发挥,人才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李俊龙:


草业学院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院,建院将满10年,虽然在各方面工作中均取得了进步,但是对照兄弟学院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对照国内同类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作为学院的党总支书记,感觉担子非常重。学院现在的师资队伍总体规模不算少,主体是80后,工作活力和科研功底都不错,是一支可以期待的队伍。但是普遍存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与机会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年轻教师走出校门、走向产业、走向生产一线的意识明显不足,缺乏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学院在培养和吸纳一流人才、建设一流科研平台方面与兄弟学院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没有真正形成既能够彰显办学水平,又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同时又能体现南方草业特色与优势的标志性成果。

耿献辉:


要做顶天立地的农业经济科学研究,必须要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从学术创新来看,我们目前顶天这块的研究在国内同行之中是有压力的,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农业经济研究近些年在经济管理大类国际顶级期刊以及综合性科学期刊等发表了高质量学术成果,我们的研究在和经济学与管理学门类的其他经济管理学科同台竞技时尚处下风。立地的研究,我们的农业经济研究在政策影响与成果转化这块是有明显短板的,咨政建议无论在国家、中央层面还是江苏省内,目前还没有形成南农农经的品牌和声音。

陈杰:


国际化工作融入“双一流”建设和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等学校中心工作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对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校院两级国际合作工作机制,国际合作归口管理部门对学院国际化工作的引领、指导和服务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各学院国际合作能力和水平相差较大,且合作资源相对分散,没有有效整合成为助推学科建设的支撑力量。学校引领重大国际问题研究的能力和话语权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对标“一流”,我们应该怎么干?如何强化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创新,如何以一流学科为抓手,激发一流科研、一流项目、一流团队、一流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构筑一流学科建设的"南农生态"?


邹建文:


首先要定好调子,以加强一流学科为主线,绘制学科建设发展的“施工图”。学科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科的建设发展,是多学科、立体化的发展。学院在立足一流学科基础上,优化布局构建“一主两翼”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架构。下一步学院将在地-生-环学科交叉基础上,加强与经-管-智能技术的交叉,瞄准“五新”前沿领域,深化农资环学科“六大工程”,把优势学科建得更强、交叉学科建得更实、学科生态体系建得更优。其次要迈好步子,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把握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的“风向标”。陈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以使命为导向解决真问题、打造科技创新硬实力,就是要求我们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团队上下功夫,构建大融合、大发展的科技发展新格局。学院提出以科技创新“五个一”为建设思路,努力推动基础、方向、团队、机制、氛围上五措并举,鼓励师生的基础研究向上攀登,应用研究向下扎根,在面向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和乡村振兴发展做“顶天”的事、发出“立地”的声。第三要用好法子,以深化改革、解决问题为导向,制定推动学院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指挥棒”。如何让学科优势这个“根”结出更多“果”,根本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和良好的学科文化生态,引导资源合理化配置。在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的基础上,深化KPI绩效综合改革、深化学科-系-专业一体化设置改革、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改革,在“物理”重组的基础上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干事创业、团结创新的平台氛围。

张正光:


一方面,我们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建设国家级重大平台是干“一流事”的前提,也是汇聚“一流人”的物质基础。学院将集中优势资源,全力配合学校建设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试验基地等国家级高水平平台,力争在国家级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提升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使之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们要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凝练标志性的“一流事”成果,全面提升学院干“一流事”的创新与服务能力。我们要抓住“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的契机,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组织团队,通过交叉融合推进原始创新,以理论研究促进技术革新,在有害生物致病机理与作物持久抗性、有害生物抗药性与绿色农药研发、生物入侵与有害生物预警三大方面产出一批原创标志性成果,利用重大项目形成国家奖的摇篮,国家植保相关政策的策源地。

吴巨友:


存在的问题就是发展的突破口,差距就是奋发向上的动力。对标一流,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断统一深化建设一流创新型学院思想。引导教师克服保守和惯性的思维习惯,鼓励教师关键时刻敢想敢干的勇气担当,激发教师攻坚克难成就事业的智慧潜能。要求教师以国际先进水平来衡量、要求和发展自己,营造全院教师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形成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谋新篇的发展姿态。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在交叉融合中寻求创新突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瞄准“乡村振兴”“农产品高质量供给”“大食物观”“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关键词,找准突破领域,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坚决扛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从容应对挑战,推进园艺学和风景园林学、中药学等交叉融合,夯实“种业园艺”优势,拓展“智慧园艺”“康健园艺”学科新增长点,持续攻坚,自立自强,既要谋划实现从0到1的顶天突破,敢于“无中生有”,更要推动实现1到无穷的立地创新,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南农贡献”。

冯淑怡:


我们将从“有一流的人,干一流的事,开一流的路”三方面着力,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学科融合,深化改革效能,力争建大平台、育大项目、出大成果,扎实推进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一是主动出击,牢牢把握“人才”这个核心。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集全院之力,主动对接,积极争取。在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上,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有效指导,做好有力服务。在人才职业发展上,要畅通上升机制,坚持成果说话、实力说话,让人才尽其能、得其所。二是对标一流,牢牢守住“学科”这块阵地。在立足传统优势学科,带动其他二级学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平台、项目、团队促进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整合集成,产出重要成果,形成交叉研究的良性循环。三是倾尽全力,牢牢做好“服务”这份主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始终树牢服务意识,既搭建教师价值实现的平台,也构筑学生成长成才的舞台。让学院治理这个生产关系匹配学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为一流学科建设保驾护航。


三、为学校“奋进一流”,有哪些提议?


罗英姿:


一是进一步强顶层设计,有效推动各学科的一流建设。我们将在持续推动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对31个一级学科明确目标定位,以目标定任务,按任务配资源,构建学科建设目标、绩效评价、资源配置良性互动的学科发展机制。同时,分批分层次推动实施一流农科建设支持计划、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优势理工科建设支持计划、精品社科特色文科建设支持计划等,不断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逐步实现稳中求进,进中求特,特中求优,优中求强,强变一流。

二是进一步明建设路径,切实保障学校规划落实见效。如何将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真正转化为学校办学绩效和生产力,是接下来我们的一项重要命题。我们将强化对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一方面将学校“十四五”规划核心指标在学院层面进行合理分解,指导学院进一步凝练学科建设重点任务,完善各学院规划,有效衔接学校规划、落实学校重点工作,全校一盘棋统筹推进规划落实。另一方面以项目计划为依托,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施工表、责任人,强化任务跟踪,并积极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努力推进发展规划与学校工作要点、二级单位工作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审计监督相衔接,及时研究和解决“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确保将“十四五”规划落实到学校发展的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助推学校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三是进一步把发展之脉,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破题攻坚。我们将充分发挥望远镜、导航仪和诊断器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起发展的大局意识和全局思维,不断提升“抬头看路”的能力,对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学科交叉融合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和超前研究,重点围绕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系统调研与论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操作的方案设计和政策建议,为校领导决策提供综合参谋意见与决策咨询。

陈杰:


在迈向世界舞台方面,学校应鼓励各学科结合自身建设计划制定个性化国际合作方案,支持重点学科与海外顶尖学科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持续加大对国际合作相关智库建设的支持力度,组建学校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专家库,对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实施进行专业指导。贯彻“重心下移、学科为主”的指导思想,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师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工作体系。继续加大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加强项目成果挖掘总结,推动项目成果推广转化。整合资源,提质增效,做实做强国际合作能力提增计划。推动“亚洲农业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实体化运行。

蒋建东:


对标一流生物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将强化人才在学院和学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重点的引才和有布局的育才相结合,打造优势科研团队,创造一流原创成果;围绕农业生物学学科前沿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学院逆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杂草生物学主要优势特色方向,同时促进二级学科间的交叉,推动合成生物学、植物微生物组学的发展,推进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平台的建设;深化生物科学拔尖基地2.0的内涵建设,构建农业特色的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生物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强生物学基础学科的建设,为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支撑。

耿献辉:


面向未来,南京农业大学要做顶天立地的农业经济科学研究,学校和学院两级必须通过改革与创新,在搭建平台、科研激励、学术评价等方面树立起系统思维,开新路、做实事,用“大工商、强农经”战略来搭建学科协同发展平台,做大工商管理学科,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和资源来凝聚更多的优质人才,为进一步做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提供坚强支撑。

学校和学院应广开新路,多维度评价老师的教学科研贡献,系统改进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考虑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横向课题经费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让横向经费、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咨政建言贡献等立地的部分必须在研究生指标分配、绩效评价、职务晋升等活动中得到体现,这样才会凝聚更多的人才与力量,立地研究与顶天研究协同推进、相得益彰。


采访 | 赵烨烨 许天颖 

统稿 | 许天颖 

微信编辑 | 雷宁潇

责任编辑 | 郭嘉宁

校对 | 崔滢
审校 | 许天颖
推荐阅读

南农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南京农业大学官方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