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探秘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宣讲视频(上半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宣讲视频(下半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宣传片
国内首批设立硕士点、博士点
和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022年最新ESI排名位列0.15‰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科生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比例超70%
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1997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专业改革与整合,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7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20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材料学院下属13个研究及服务机构,并建成了多个高水平基地服务科研教学工作。学院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坚持落实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走特色化道路,强化海外交流,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人才培养特色
学科基础雄厚、科研平台众多、
实践资源丰富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17年入选“双一流”重点建设名单,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 A 档,连续十多年入选ESI 1‰ 学科,并在国内首批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十三五以来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机重大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2亿元,高水平论文总数增长37%,授权专利数增长117%。近年来荣获国家级科技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25项,2020年实现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重大突破。学院拥有5个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7个学科交叉中心,校地平台16个,校企平台33个,与企业共建70多个本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平台,为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师资力量强大、师生比高、
推行教授治学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行教授治学”的教学理念,学院教职工总数近50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四青人才28人。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中90%具有海外背景,95%具有工程背景,教授、副教授上课比例高达85%。全岗在职的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部为学生开课。学院学生与老师比例2.41:1,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新进校的学生配备导师。
融通中外、中外协同的
国际化教学模式与平台
学院瞄准专业人才需求,重构“国际化、系统化”材料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徐祖耀荣誉班,与近20所海外一流高校以学期交换或3+1+X模式联合人才培养,2016年建成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的双向本科交流项目。学院创办“名师讲坛”,邀请国际知名院士、学科领军专家分享尖端材料学术成果,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全球一流高校成立国际科研基地13个,学生参与国际合作课题,开拓国际视野。
人才培养质量一流
学院始终坚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30多年来共培养了800多名博士和2800多名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以及4000多名本科生,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的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21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7.09%,本科升学(含出国深造)率近2/3,毕业生到国外一流院校继续深造,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
专业前景广阔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等,培养学生掌握先进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纳米能源、存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材料领域较宽的基础知识。毕业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能从事各种材料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生感言
郑景旭:毕业于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F13级学生,本科期间,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4篇经过同行评议的第一作者SCI英文学术论文。夺得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理组特等奖。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 Cornell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在MIT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王子昭: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F14级学生,在校期间在JMCA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累计发表文章三篇。本科曾获上海市“挑战杯”特等奖、交大钱学森杯特等奖。毕业后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美国工程院院士Frans Spaepen教授和美国三院院士David Weitz教授共同担任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