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大与云南的校地情缘——彩云之南赤子心 鹭江之滨家国情

厦门大学 2020-08-18




东海之滨,鹭岛之上。在素有“南方之强”美誉的百年高等学府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的塑像静立在群贤楼前,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这所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学校。


千里之外,彩云之南。在云南德宏畹町森林公园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陈嘉庚先生的塑像庄严肃穆,眼神坚定眺望着远方……


不同的地点,同一位伟人的塑像,无声地诉说着一所大学与一个省份结下的百年情缘。



01


滇缅公路见证的赤子情怀


2020年1月,陈嘉庚先生的长孙、71岁的陈立人先生在昆明看望103岁的南侨机工罗开瑚。为了永远铭记南侨机工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陈立人从上世纪90年代起,走遍云南、四川等地,寻访在世的南侨机工。“当年我爷爷召集他们(南侨机工)回中国支援抗日战争,我一定要找到他们,替爷爷说声‘感谢’。”


“本总会顷接祖国电,委征募汽车之机修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凡吾侨具有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处华侨筹赈总会或分支各会接洽……”1939年2月,一则通告在东南亚各国的数百万华侨中迅速传播,那是爱国侨领陈嘉庚领导下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的救国紧急倡议。响应陈嘉庚号召的华侨有3200余人,他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分九批抵达昆明支援抗战,在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运输通道——滇缅公路上,不畏艰险将国际援华物资运往国内抗日前线。炮火连天中,1000多名南侨机工将生命奉献给了这条抗战生命线。


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运送抗战物资


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回到槟城在协和华侨学校当教师的女青年白雪娇,正是南侨机工的一员。为了回国抗战,她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应征,到临别时才给父母留下告别信,这封信成为当时轰动槟城的一封抗战家书。“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浓浓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铁血丹心滇缅路,丰碑永载赤子情。在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背后,始终有一个伟大的身影——他就是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陈嘉庚十分关心南侨机工的命运,1940年3月与11月,他先后两次到滇缅公路慰问南侨机工,并携款到沿途医院看望生病及受伤的机工。1943年,在他的倡导下,云南昆明侨光小学正式成立,为在昆华侨子弟解决了上学问题。陈嘉庚曾嘱咐后人,每隔几年要去云南代他祭奠这些为国作出贡献的华侨青年们。多年来,陈嘉庚的子孙们与南侨机工的情缘就一直恒久不断。如今,在陈嘉庚亲自创办的厦门华侨博物院里,南侨机工回国服务荣誉纪念章,南侨机工使用过的行军床、毛毯……一件件和南侨机工相关的珍贵文物正静静躺在橱窗里,见证着陈嘉庚先生的云南情结和南侨机工救国救亡的赤子功勋,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02

筑梦云岭大地的厦大人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以及宜人的气候条件名蜚海内外,令人心之向往,其中也不乏许多优秀的厦大人耕植于这片沃土。

余青松,福建厦门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1926年在美国利克天文台获博士学位。1927年,余青松回国任教于厦门大学,创建了厦大天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随后他接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一手创建了中国首个现代天文观测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38年南京沦陷,天文研究所内迁至云南昆明,余青松亲自勘测设计、组织施工,在昆明东郊凤凰山上又建起了一个新的天文台——凤凰山天文台,即现今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前身。凤凰山天文台随即拉开了云南省天文事业发展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云南形成了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学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天文学研究集群,成为中国天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高龙,厦门大学化学系1980级校友。2007年,他从八闽大地来到了彩云之南,在祥云县创办了大理州第一所民营完全中学——祥华中学。从2010年首届学生毕业至今,祥华中学高考成绩连续十年名列云南省民办高中第一名,中考成绩连续十年名列滇西地区第一名,成为云岭大地上民办中学的旗舰学校。而后,他又先后投资建设和创办了楚雄实验中学新校区、巍山祥华中学,组建祥华教育集团并任董事长。高龙始终关注贫困学生成长发展,坚持做有情怀的教育,不仅在集团3所学校中开展帮扶贫困学生计划,同时心系母校,捐助300万元在厦门大学设立“祥华奖励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学生学业及课外活动。每学年新生入学时,他还定向资助云南籍家庭困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受到了国内外生物学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杨祝良,厦门大学生物系1979级校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首次在全世界清晰构建出牛肝菌科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并对蘑菇世界不懈探索,把我国大型真菌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被业内外人士亲切地称为“蘑菇先生”。201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杨祝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菌物学会授予其“戴芳澜杰出成就奖”。


据初步统计,2015-2018 年,厦门大学共有 160 余名优秀毕业生来到云南省就业工作。越来越多的厦大毕业生扎根云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活跃在云南的政府部门、学界和商界,践行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校训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耕耘、敢闯敢试,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展现厦大人的担当和作为。



03

南强追梦的云南师生


数十年来,一批批朝气蓬勃的云南籍青年怀揣梦想,在南强学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用奋斗的身影在厦大校园里镌刻下最美印记。


早在1931年就有云南籍学子来到厦门大学学习。近年来,厦大每年面向云南招收本科生约180 人。据不完全统计,建校至今有3400多名云南学子在厦大播种希望、成就梦想。经济史学家李伯重就是其中一员,他出生云南昆明,1978年考取厦大历史系研究生,198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李伯重回忆他在厦大的时光很感慨,“厦门大学很安静,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非常适于安心读书”。


2016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招生办学,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拥有独立校园的海外分校,被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明珠。其自开办之初就面向云南招生,迄今为止已有55名云南学生在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就读,未来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云南学子通过在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学习,成长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每年7月份,还有一群来自云南的青少年来到厦大,参加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厦门大学分营。科学营活动旨在依托厦门大学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航模基地里一架架巧妙设计的飞机模型,令我叹为观止;学生智能车基地里能自动转弯的汽车模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来自云南省文山州第一中学的营员罗开鹏在总结中写道。


云南高中生参加“高校科学营厦门大学分营”


在厦门大学,还有着许多优秀的云南籍教师,他们或潜心学术、或精心管理,努力将“南方之强”推向世界一流。例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云武教授,成立厦门扬琴学会并担任学会会长、为厦门扬琴及民乐发展投入大量心血的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赵艳芳教授,琵琶演奏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李昆丽教授,先后外派智利、尼日利亚承担国际汉语教学的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教师胡婷……


木志荣,纳西族,1990年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科状元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期间在职攻读了硕士、博士,2004年转任管理学院教师。木志荣从1998年就开始研究大学生创业现象,二十余年来,他在厦大培养出近千名优秀经管人才,并指导一大批青年才俊成功创业。2018年,木志荣编著出版的《创业管理》一书,被列入清华大学出版社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系列丛书之一。一路走来,厦大见证了木志荣的成长,厦大也造就了木志荣的成长。他说,“我是靠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照顾才有幸被厦大录取,厦大把我从一名山里的‘野孩子’培养起来,我不敢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和母校的培养,我感觉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从事的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04

未来可期的校地合作


厦门大学与云南省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方面也有着广泛交流,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之路。2015-2018年,厦门大学为云南省直部门及地市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300多个班次,培训近18000人次。厦门大学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研究及决策咨询服务。2018 年,厦大与云南长江绿海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共建“厦门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合同》,双方聚焦环境生态领域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并由长江绿海公司每年向学校提供不少于 1000 万元的科研经费。


2018年4月,厦门大学云南校友会跑马拉松迎母校校庆


云南是厦大学子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扎根大地书写人生华章的重要舞台。2012年至今,已有85支队伍、907名厦大青年赴云南开展社会实践。厦门大学“景润青年”云南支教队是一支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队,已连续六年奔赴云南晋宁双河民族中学开展支教活动。在持续深入的支教助学中,该团队还先后获得了“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铜奖、中国大学生“知行计划”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及最佳传播奖等荣誉。荣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厦门大学“我知盘中餐”团队,多次奔赴云南省临沧市、会泽县等地开展农业项目实地对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在云南等地政府的支持下,该团队的助农项目入选了2018年国家扶贫办精准扶贫案例60强。


厦门大学“景润青年”云南支教队在云南晋宁双河民族中学


如今,作为中国面向南亚和东南亚、面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开放的前沿省份,云南利用自身的地缘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着力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11月,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云南大学揭牌。该中心是云南省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是其中的重要合作单位。作为我国较早设立的东南亚研究机构,厦门大学和云南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开展广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共同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滇池地灵波光映,鹭岛人杰旭日升。云南是一方人杰地灵、底蕴深厚的沃土,厦门大学是一所怀抱教育兴国梦想、誓“为吾国放一异彩”的百年学府。2020年,厦门大学将迎来100周年华诞。下一个百年之约,厦门大学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深化同云南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共同谱写校地情缘的崭新篇章。

往期精选


厦门大学

原文刊载于《云南日报》6月10日第8版

文:梁振伟、林文勤、黄宇霞

图:厦门大学档案馆、小夏图库

编辑:张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