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生活被加上了“记者滤镜”,会变成什么模样?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2022-04-12



“中国选手刘诗颖以66米34的佳绩摘得金牌,这也是中国首次夺得田径女子标枪项目奥运会冠军!”

电视机里传来了激动人心的声音。

小夏小夏,中国队夺冠啦!

哇…那这一篇的题目可以起成《掷地有声》!

嘿,你这个人真奇怪!别人都在为胜利欢呼,你却在这里想标题!

诶?你说,《一掷定音》是不是比《掷地有声》更好……



这是记者小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

看奥运时

读文章时

看电影时

和朋友聊天时

......

像小夏一样,将工作融入日常

已经成为了记者们的习惯


今天是第22个记者节

小夏带你用记者视角来看看

假如生活被加上了“记者滤镜”

会变成什么模样?

一、“社牛”的诞生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习惯性地追问他:“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你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呢?”,还直视对方的眼睛显得特别真诚的样子,被朋友吐槽“职业病又犯了”。

毕业季的时候,在路上看到有穿学士服

的学生,就特别想冲上去采访——

“社交牛人症”的养成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看到别人的10w+或者做得很好的推送会很羡慕,有时还会在后台留言,向作者请教。


二、“选题它围绕着我”

做学生记者后,我变得对每一项事物都充满好奇,常常在思考这些内容能不能用来做推送。

我有一次做梦梦见了新的选题,准备睡醒后

立马分享给团队伙伴,没想到一清醒就再

也想不起来了……

就连刷微博、刷社交媒体时都会格外关注别人独特的表述视角和好的文案,边刷手机边“学习”


三、“永不下班”的摄影师

看电影会注意运镜,容易“杠精上身”或者开始和小伙伴吹牛——“这种程度不是小菜一碟吗?我们也可以拍出来!”

即使走在路上,也会去观察周围的人物

事物;即使没带相机,也会把自己的眼睛

当成取景去考虑构图等问题。

看到好看的图片会想做海报,有新的摄影设备会想拿来做个题,反正就是“永不下班”


四、变身“强迫症”

自从做了新媒体编辑,写论文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地检查标点和排版,看见某篇文章里行距小于1.5就会很难受……

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盯着字幕看有没有

错别字看公众号文章时会不自觉地

有没有语病、表述不清等问题。


五、媒体人,媒体魂

成为媒体人后,干什么事情都变快了,连走路都像开了1.5倍速

对造谣的营销号和不分黑白乱写一通的

写手深恶痛绝,总是冲在辟谣第一线

身正义小使者:一边念叨平台什么时候

管,一边在想他们的新闻素养都去哪里了。



有人说,选择做记者

就选择了一种

永远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他们带上相机、摄影机、录音笔

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为了拍到完美的照片

他们或蹲、或跪、或扎马步

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为了可以随时随地修改文章

电脑变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打开电脑,面对文稿

文字需要反复锤炼

内容需要仔细斟酌

他们将思想蕴藏在笔下的一字一句中

传递给一个又一个的读者


他们追求真实

下田采写,实地考察

力求把握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他们和时间赛跑

追逐清晨的第一抹阳光

吹响运动会的第一声号角

在时效性面前绝不放松


从前沿科技到校园讯息

从采访专家到记录生活

他们永远活跃在新闻一线


记者小编们

千奇百怪的“职业病”

积累于一点一滴的细节

现诸于一举一动的言行

更是对初衷的深情诠释——

“讲述厦大故事,传播厦大声音”



 “身兼多才,笔照文明路程;

志惊风雨,文张纯真大义。”

新闻随时随地发生

记者始终枕戈待旦

“我们,永远在路上”


向每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

新闻工作者

致敬!

往期精选


文:刘新宇、杨晔、洪福菊
图:小夏全体成员
插画:王禹皓
编辑:刘子聪、杨晔、李佳璇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快给敬业的记者们点个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