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这门课,教你做数字时代的“空间设计师”!
“根据课前的田野调查,在座的各位‘设计师’,发现了哪些问题?想要尝试哪些探索?”邱鲤鲤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开始了“头脑风暴”。
让新技术走进课堂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语境下,如何应用新兴技术来分析城市和人的行为,并用于支持空间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实践》这门课最关注的问题。
自开课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实践》课程不断引进新技术,用科学的数据提高设计的实用性。
通过操作眼动仪,同学们记录下环境使用者的视觉行为特征,比如视觉停留最长的位置等,从而帮助回答建筑规划领域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人如何感知环境,环境又如何影响人。
通过空间句法分析,同学们从数学拓扑关系描述城市路网,计算路网的可达性,解读城市空间形态对人类空间行为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在这个知识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同学们必需的特质。”邱鲤鲤说,“为此,我们要格外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灵活性。”
课前,邱鲤鲤会给同学们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如虚拟仿真实验、行业及研究前沿案例等,深度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视野。
课上,基于学生学习的特点,邱鲤鲤又将课程分成三个阶段——基础、综合性和研究性学习。一开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下基础,接着利用已有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题,自主探索,寻找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邱鲤鲤喜欢和学生们互动,尤其爱用提问引导他们思考。“你们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你们觉得什么方法合适?”“这个方法到底能不能解决你们的问题?”同学们在回答的同时,对自己的项目也产生了更清晰的认识。
2019级本科生张锦鑫在上这门课时,他和小组成员通过多次的田野调查,决定将课题定为《基于眼动感知的“嘉庚风格建筑”代表元素与文化传递》。“我们想提取出厦大师生最熟悉的嘉庚建筑中蕴含的最吸引人建筑元素,挖掘这些元素背后的嘉庚故事。”
学期结束后,他们在邱鲤鲤的指导下,继续深化研究,举办地推活动、创建公众号、制作文创产品……目前,这个从课堂上诞生的项目已经取得了国家级大创、核心期刊论文等系列成果。
这样的故事在《国土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实践》的课堂上经常发生。如今,课程的研究成果有一半以上转化成了科创项目。
张锦鑫(右三)和小组成员让受试者佩戴眼动仪观察嘉庚建筑
厦门大学群贤楼群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邱鲤鲤说。
2018级本科生王雨晴基于课程成果,带领团队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银奖。在这个过程中,王雨晴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了新的定位。
王雨晴评价高中时的自己为“书呆子”,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而教创赛结合的学习经历,让她有了新的目标规划,引导她确定了未来的研究和学习方向。
不断引进新技术进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这门课希望培养同学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同学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但从容面对未知的能力不会丢失。”邱鲤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