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党委书记张荣接受专访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接受《中国教育报》专访,就“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分享观点。
全文如下:
人才培养好比植树造林,长成高大茂密、健康茁壮的林木需要优秀的种子、优渥的土壤、适宜的成长环境和经验丰富的园丁。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立足学段贯通,打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壁垒,做到上下衔接,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要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
中国教育报:您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张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拔尖创新人才不但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创新性、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中国教育报:当前,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张荣: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多地依赖于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在科技创新上具有先天优势。答好新质生产力这道“考题”,需要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我们特别强调将学生置于科技前沿进行培养,以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拓展及科技创新等,围绕学校重点科研主攻方向,有组织地将人才培养与重大科研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科研成果与产业更多更充分结合,这离不开学生对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充分了解。高校要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强化校地联动、校企互动,建立科、产、教协同育人新机制,强化高校与一流企业的合作交流,为拔尖学生成才提供一流成长资源支持。
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造更好的育人生态。要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以一流体系支撑一流大学发展,以一流生态涵育一流大学文化,以一流能力展现一流大学作为。要打造更好的育人生态、创新生态和服务生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设更好的成长环境。
✦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首先需要培育一流的育人生态
✦
中国教育报: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校的着力点主要有哪些?
张荣:大学的本职工作是育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我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培育一流的育人生态。人才培养好比植树造林,长成高大茂密、健康茁壮的林木需要优秀的种子、优渥的土壤、适宜的成长环境和经验丰富的园丁。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之大者”,培育一流的育人生态,努力培养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每个学生拥有各自不同的天赋与兴趣,在招生工作中发掘、遴选优秀的种子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二是构建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培养机制。大学要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与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德立人、以智启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探索未来成长空间。用心保护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引导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不断地向科学更深处、更远处和更高处迈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是构建有利于帮助更多教师潜心育人的教师培养体系。教育是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高校教师不仅要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而且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更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高校应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师培养体系,助力教师成长,促进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实现“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
上下衔接
构建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中国教育报:如何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为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张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立足学段贯通,打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壁垒,做到上下衔接,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课程、师资等方面统一设计,加强衔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
基础教育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中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摒弃功利心。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不是靠“抢跑”“鸡娃”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着力培养创造力和探究心,才能为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要在“双减”工作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科学家故事与科学史融入科学课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乐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高校要持续通过强化“高中—高校”双高衔接,增进与中学交流合作。在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展开试点,通过组织知名教授进中学、建设优质生源基地、对中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方式协同共进,激发中学生的科学兴趣,着力打造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教育链条,为具有相关学科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