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师人第33期 | 韩安荣:澄怀观道 别构灵奇

新媒体中心 成都师范学院 2021-06-22

本文共计3217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在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有这样一位教授,他将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书法和山水画艺术教育和创作中,几十年如一日“写心中丘壑,得烟云供养”,澄怀观道,别构灵奇。





韩安荣

韩安荣,2016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西部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四川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省诗书画院、成都画院、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






书画双修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独具特色的艺术,是中国所有艺术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艺术。书画同源,书,心画也。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书法首先要讲性灵,性灵由识、悟、思、定四位一体组成。它犹如船之舵、钎之锥、果之核、花之蕊。画好中国画,首先要在书法方面下功夫,并且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绘画作品的题款,或是把书法的笔法用于绘画中,更重要的是把书法艺术的理念、精神去感染、影响绘画艺术,提升中国画艺术的审美境界。”





“就古代中国画家而言,尤其从宋元以来,载入史册的画家,几乎在书法与诗歌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们不仅是著名的画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




韩安荣教授极为重视书法教育和创作,他精要地阐释了对“书画同源、相得益彰”独到的体悟和见解。生活中,他身体力行,践行了书画双修的古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倾心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称风景画,而名之山水,自然有其独特超逸之处。中国山水画从来就不是以逼真写实为目的的艺术。对于中国画家来说,一切物象都是载体,画家以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性灵,挥写山水之气韵,山川之神采,不只求形似,更求神似,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心、写情、写神、写韵、写气,通晓此理,就会自由主动,不为自然所缚。”





“我们不仅要以古人为师,画家还要以山川为师,心游八极,最后师造化,得心源,入其堂奥,方能体悟山川之精神。”





“笔墨文化是从中国哲学中生发出来的独特艺术手段,由笔墨表现而成的“心象”,它更注重传神,时至今日,山水画已成为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韩安荣教授如是说。



对韩教授深影响深远的莫过于中国山水画传承千年的深厚的文化韵味,沉淀出的不仅仅是创作了无数瑰丽的画作,更是涵养了具有大家风范的山水情怀与笔墨气象。他最想描绘的,莫过于巴蜀山水。在谈到自己创作灵感来源时,他如数家珍地道出了自己对这块宝地的喜爱。



“巴蜀山水从地理上说,它恰好位于黄河和长江两大巨流之间,也就是中国古代两大文明发展的地区之间,既是我国西部南北交通的通道,又成为我国南北文明的汇聚之地。”



“巴蜀虽然地处中国的西部内陆,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貌在巴蜀的地区的几百公里范围内应有尽有,这里无疑是集中国地貌之大成,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令艺术家们,尤其是山水画家们心驰神往的圣地。”



“因为我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研究是立足于巴蜀丰厚的地域文化精神与神奇美妙的自然之景上的,所以我创作的目标,就是要表现世界罕有的巴蜀山川风貌雄秀兼备,野逸苍茫的精神魂魄,并钟情于此。”




“澄怀观道”,本是禅的境界——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这一禅境亦十分精妙地呈示了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同时,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理想心境。



在谈到日常生活对创作的影响时,韩安荣教授表示,人本身就生活在普通的世界里,在他的日常活动里,最喜欢的就是读书、鉴赏收藏、写生游历。




他认为,“多读书以养文气,多行游以壮豪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能成为一句空谈。做学问需有纵横古今,胸怀天下的气象,胸怀与气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境界。要思与太古接,心与万象通。所以,作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必须具备文心,质沿古意,追溯中国文脉本源。继而师造化,师我心,摄天地之气入指,万象在旁,奔来笔底,心手相忘,才能别构灵奇。”



“生活中,我喜欢观摩和收藏古玩字画,我在跨越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人文、历史、文化情境里去品鉴研习的时候,能领悟到很多的东西。雅鉴品赏古玩器物,古雅的意蕴能陶养性灵,去燥气,蒙养心胸,升华境界,下笔不落一“俗”字。一个现代人,如果是说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丰富的历史文化都不感兴趣,只看到眼前,那么他心灵的境界也不会太高。”



有教无类


韩安荣教授的教学理念很明确,他认为,对学生就是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我认为我们美术学院的学生,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一定要在心底里爱艺术,培育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阳光、自信、积极向上。”


“谈到学生遭遇对自己专业产生质疑的情况时,他说:“老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对其做出正确引导,你为什么要学美术?为什么要画画?遇到了哪些问题?困惑在哪里?此时,老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导游,以最有效和最快捷的方式引领学生到最美的风景点。”




在提到美术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学习时,他引用了唐太宗《帝范》里的一个观点“取法乎上”,美术生就是要以开阔的视野去看世界、看未来。眼高,手艺才会高。要发现自己最喜欢什么,热爱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找准自己的方向,你所做所学才会使你真正感到快乐。不要随波逐流,要反省、觉悟和升华自己,在时代的浪潮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除此之外,韩安荣教授也给陷入创作瓶颈或迷茫的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一,如果创作绘画遇到了瓶颈期的话,那我们这个时候要慢下来、静下来,要停顿自己脚步去反观,去思考,去感悟。艺术感是“陶养”出来的,不是简单靠老师教会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



“其二,便是要调整自己绘画心态。他认为在绘画过程中,“心平气和魂魄安”,保持心态平和是关键,心思浮躁,必然是神意散乱。要深切体味苏轼妙悟「此心安处是吾乡」,灵魂安顿,须守静如山。溪山卧游,心向白云,追寻闲逸。心气平、精神静、魂魄安,‘空纳万物,静了群动’,这是当代艺术家必备的心境。”


与时俱进




在技术和资讯如此发达的当代,绘画领域也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新的式样,对于创新手法与传统技巧的融和和拓展,韩教授认为:“我们生活在当代,必须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


“让自己的手和心达到高度的统一,基本技巧、手上的功夫非常重要,很多人在基本功匮乏之时,就想一味创新,掩盖自己的不足,这是误区。实际上,艺术创新是建立在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人文修养内涵之上,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创新才能一步一步掘进和升华。”



“艺术的生存态度是注重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在当代物欲横流的新经济时代,很多平庸无为的画家,急于求成,借助所谓创新,所谓当代。借助评论家著文不切实际的吹捧,把自己包装成所谓“大师”,是当代艺术的通病和悲哀。”



“在继承与创新上,不能只重形式、花样翻新,更重要的是内涵,广泛吸纳,以西润中,坚守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内核,注重内修。承前启后、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秀外慧中这是必经的一个过程,这样艺术创作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历久弥新。”

 



画如人生


二零零八年,韩安荣教授亲历了“五.一二”汶川大地震这场空前的大灾难,这对他的艺术创作和人生影响很大。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在青城后山带学生毕业创作写生,遭遇了这场天翻地覆的大地震,在暴风雨和强余震带来的山崩地裂中,没吃没喝度过了漫长的三天两夜,最后成功自救,死里逃生。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巨大超然的力量、深切地体悟到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深切地体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和天人合一的重要意义。自然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神奇的力量。我们人在整个宇宙当中,生命一般不过百年,只是微尘而已。因此我们要感恩生活,要勇敢、自信、阳光地活下去。”



   “感谢上苍和自然赋予我第二次生命、感谢绘画、感谢生命!我将更加敬畏自然和挚爱山水画艺术。我将以自然山水陶养生命而自乐;将以整个生命倾付于表现自然山水而自得;将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山水交融使生命得以升华而体悟生命的内蕴而自慰。生命苦短,而艺术之路漫漫其修远,对山水、生命、人生、境界的感悟和升华过程,使中国画最后表现的一定是作者内心蕴含的真纯情愫和净洁的心灵空间。其格调决定了作品的高度和深度。涵养性灵,培育灵奇,坚守朴素人生,炼心即是修行。”


“做人一定要大度宽容、海纳百川,我们只不过是生命的过客,你能为这个世上留得下多少东西才是宝贵的,才是生命的延续。创作出好的作品、蕴育出超凡的思想才会流传下去,所以说,艺术的生命才是永恒的。”



“我平生倾情表现的是山水,每一幅画在落笔完成时,都凝结着我创作时的喜怒哀乐与心境,画的是山水,更是人生。”




往期精彩

成师人第32期 | 广播台:鱼凫之音,鸾声哕哕
▼成师人第31期 | 刘松青: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
▼成师人第30期 | 汪晓飞 胡怀宇 文俊:探隐索绩,以能行知始终




来源 | 韩安荣

排版 | 吴姗姗

执行编辑 | 郑欣然 李雨 冉茂娜

责任编辑 | 王丽 梁林峰

我知道你“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