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25mg,带出40000亿市值

贾紫璇 小饭桌 2024-04-15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难说这不是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

 作者丨贾紫璇
编辑丨张丽娟

“你会打针吗?能不能帮我打一下司美格鲁肽?”下班还未离开公司的Alice(化名)在寻求女同事的帮助,因为“自己下不去手”,最终在一位男同事的帮助下,完成了注射。

“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

春节结束一个月,一切跟“吃喝”有关的活动已经收尾。在贾玲的《热辣滚烫》刺激下,走进健身房和拳击馆的人群开始增多。

然而,在运动健身市场外,还有一类人群选择另一种方式变瘦:减肥注射剂。

Alice 使用的这款注射剂,正是当下风靡市场的一款针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靶向药物,来自丹麦医药企业:诺和诺德。

司美格鲁肽在 2022 年被马斯克在 Twitter 上“带货”后,一举成名。后经发现,国外许多名人都在用,包含科洛·卡戴珊(Khloe Kardashian)、切尔西·汉德勒(Chelsea Handler),甚至英国前首相约翰逊。

就在3月8日,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的研发方诺和诺德透露,预计“减肥版”司美格鲁肽Wegovy今年将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在国内获批的司美格鲁肽实际用于治疗糖尿病。 

减肥药在国内有着超过二十年的历史。这一次司美格鲁肽带动的 GLP-1 类靶向药物,能否让“减肥神药”的神话一直持续下去不可预测。但眼下,这股“减肥神药”的风,确实吹动了国内消费医疗行业的基因。

根据浙商证券数据统计,从投融资结构看,2023 年创新药BD 首付款总额为267.64 亿元,首次超过IPO 募资总额。创新药BD 首付款的融资占比从2020 年的3.4%大幅增加至2023 年的38.3%。其中司美格鲁肽中 GLP-1 是交易中的热门靶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难说这不是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重新燃起的希望火苗。

超2.5 亿受众的风口

“咔嚓,咔嚓......”随着几下类似卡扣转动的声音,Alice 的注射剂被调到了0.25mg的注射量。5 秒钟时间不到,此次注射已经完成。拿着剩余的药剂,送回冰箱,Alice 可以安心下班了。

Alice 购买的司美格鲁肽一管总量为 1ml,每周注射一次。整个减肥过程持续了两个月,Alice 一共瘦了 5 斤。其实 Alice 并不胖,严格来讲,Alice 是偏瘦的身材。但由于一次假期吃胖了几斤,Alice 下定决心要减肥。

Alice 从事投资行业,对于这种新起的市场风向,是最敏感的一类人群。即便如此,她也并不是公司第一个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女孩,早在 2022 年,身边就有同事使用过,且效果显著。

事实上,像 Alice 这样并不胖,但对身材有着“白瘦幼”标准要求的,并不是司美格鲁肽的核心人群。司美格鲁肽本意是用在2 型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

这类人群,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群体。研究表明,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2023年,《中国肥胖地图》的数据显示,中国成人整体的肥胖率为18.9%,肥胖人数达到了约2.5亿。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到2030年,肥胖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40亿美元(合约人民币3848亿元),有望超过PD-1/PD-L1成为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品类,登顶新一代“药王”宝座。

随着市场对GLP-1产品的总体需求增加,诺和诺德不断加大生产基地投资,以扩充司美格鲁肽产能。近日,诺和诺德大股东诺和控股宣布,将以全现金交易形式收购总部位于美国的生物制药合同制造商康泰伦特。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诺和诺德将以110亿美元的预付款从诺和控股手中收购康泰伦特位于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的三座灌装工厂。该公司表示,新工厂将为更多的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提供服务,这笔收购有助于实现生产规模和速度的扩张。

某生物医药创始人 Fanny(化名)告诉小饭桌,医药行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环境。从金融环境上来看,过去二级市场的火热带动着一级市场,而过去医药行业的投资方多是美元基金。这两点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医药行业从前两年的火热,到去年的冷静状态。

现在,消费医疗中的减肥药,大概是医药市场最火热的。

仿制药选手已经就位

减重的效果对消费者的诱惑力有多大,对药企的研发动力就有多大。

小饭桌在京东商城上搜索“减肥注射液”几个关键字,发现弹出页面的不仅有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排在第二的便是利鲁平的利拉鲁肽。

更重要的是,司美格鲁肽单盒售价 527元,而后者则售价 300 元。且司美格鲁肽是 1ml 单支装,而利拉鲁肽是 3ml 单只装。价格差距超过 5 倍。

医药投资人肥肥告诉小饭桌,利拉鲁肽是司美格鲁肽的上一代产品,专利期于 2017 年失效,京东上售卖的利鲁平是国内药企的仿制药。

利鲁平是国内医药巨头企业华东医药生产。据了解,这也是国内首款获批的利拉鲁肽仿制药。7月,利鲁平再度获批减肥适应症,成为首个国产GLP-1“减肥针”。

“司美格鲁肽未来一定是红海,其火热程度不亚于肿瘤类创新药的研发,现在就看哪家能够做出来。”泰州医药投资人 Pony(化名)说到。

在国内,类似的仿制药已经有多家药企在布局,对司美格鲁肽仿制的竞争赛已经开始。

国内药品申报受理月度数据整理,截至 2024 年 1 月,国产仿制药受理号数量为442 个。有媒体统计,仅2023年就有9家药企的司美格鲁肽药物临床试验注册申请获受理。除原研方诺和诺德外,还有来自翰宇药业、联邦制药、复星医药旗下万邦生物、华东医药、石药集团(01093.HK)、华润双鹤、惠升生物制药、正大天晴等药企的8款仿制药。

以翰宇药业为例,2023 年 8 月,翰宇药业发布公告称,将发行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54亿元,其中7665万元将用于司美格鲁肽研发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为2.10亿元。

此外,成立于 2008 年的派格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格生物”),已经于2024年2月23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据了解,派格生物是一家专注于自主研究和开发慢性病创新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重点关注代谢紊乱领域。截至2024年2月19日,派格生物已自主开发一款核心产品及其他五款候选产品,其中就包含了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药物。

除了仿制药,针对 GLP-1 类药物的创新药也已经在路上,包括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已经有 3 款 GLP-1 类药物在研。众生药业也有包括但不限于GLP-1 类创新药在研发。

相关企业的一系列动作被一级市场看在眼里,也给予了响应。据浙商证券统计,2023 年创新药早期融资(A 轮及以前)最活跃,占比为55%。从疾病领域看,2023 年肿瘤领域融资最为活跃,其次为免疫系统、抗感染、内分泌与代谢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领域。

国内关于此类药物的形势一片大好,这确实有迹可循。最真实的证据来源于司美格鲁肽最新财报。

2024 年1月31日,诺和诺德发布2023年Q4及全年业绩。作为诺和诺德的明星产品,司美格鲁肽在2023年全年总销售额已达到约211.58亿美元。

在 2023 年,其市值就已经超过奢侈品集团 LVMH,成为欧洲市值最高企业。

亟待约束与升级

“我两个月减了 5 斤,但是一吃就反弹。减肥最核心的还是要控制住嘴。”Alice 在使用了两个月后,便不再使用了。但是 Alice 是幸运的,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

其实,司美格鲁肽目前不仅存在反弹的问题,还伴有许多副作用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便秘、注射部位红肿乏力等,这些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轻微的。较为严重的还有出现低血糖、胰腺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症状。

此外,最近学界还关注到,理论上,司美格鲁肽可能会增加甲状腺髓样癌的风险一甲状腺恶性肿瘤中的一种,以及可能会加重患抑郁症的风险。

这些都是司美格鲁肽这项新的减肥药物还尚未解决的潜在风险,同时也说明,任何一项还处于早期阶段的新兴事物都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与升级,亦或是淘汰。

过去的“曲美”和“奥伟斯他”告诉减肥市场一个道理:真正能在市场中存活久的产品,需要效果和安全的双重保障。

即便如此,对于“白瘦幼”的极度渴望,依然让当下的司美格鲁肽出现断货现象。2023 年 6 月,医院的司美格鲁肽已经出现短缺和断货的现象,一些公立医院不得不收紧对司美格鲁肽的使用。在美国,据CNN报道,甚至有注射了超过标准剂量 10 倍的人群。

市场越是热闹,竞争越是激烈。

Pony 告诉小饭桌:“国内有可以跟诺和诺德抗衡的企业。诺和诺德是原研,国内企业要想与之竞争,大概率是要打价格战。但原研质量相对稳定,可能会持续占据一部分市场。在国内,增设多条管线去生产GLP-1 类药物的企业,也集中在头部几家。”

作为医药投资人,Pony 表示会偏向价格低、多靶点研究这样的企业。据他介绍,GLP-1只是其中一个靶点,除此之外,还有GCGR和GIPR两个靶点,均可以作为研究创新对象。

同时,团队的技术实力,在生物合成领域的经验,以及对生产工艺的把控,也是投资人会考量的重点。但 Pony 强调,投资人不会投资一家只做 GLP-1 类药物的企业。“这只是一个管线,如果只做这一条管线,会对企业的实力存疑,而且企业受市场发展限制度也会很高。”

通过改变合成方式和工艺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成本却可以极大地降低,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在治疗癌症的领域也比较常见。

2024 年,升级版的“减肥神药”有望很快问世。这是一种最新的三重激动剂,靶向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受体,叫做瑞他鲁肽(Retatrutide),二期试验证明其能有效治疗肥胖症。

此外,还有一款叫做替尔泊肽,是一种靶向GLP-1和GIP的双重激动剂,于去年获批用于超重患者。

虽然这是资本市场与消费医疗的一次狂欢,但病态的审美观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治愈的。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一直存在,也许市场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其实高过对减肥药的需求。

身价曾超800亿,如今转型当网红有公司已经在融A+++++轮了?千亿赛道,又多了个北大博士团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